一种输出电压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27899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2 15: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出电压控制电路,通过输入逻辑信号控制电路中两个稳压芯片是否工作,以在不同情况下为系统提供不同的输出电压。实现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为系统节约电源电量。且电路结构简单,实现容易,可以较为准确地控制输出电压的转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出电压控制电路,通过输入逻辑信号控制电路中两个稳压芯片是否工作,以在不同情况下为系统提供不同的输出电压。实现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为系统节约电源电量。且电路结构简单,实现容易,可以较为准确地控制输出电压的转换。【专利说明】—种输出电压控制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输出电压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产品的日益更新,有效率的电源管理已成为电路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系统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对电压的需求是不同的。例如,当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时候,使用幅度较高的电压,当计算量小,或者处于待机状态下时,可以使用幅度较低的电压。如果电源一直提供较高电压,则可能造成电量的浪费。如果一直提供较低电压,则会影响系统运行,无法进行大规模运算处理。因此,现今在电源效率的设计领域上,其中之一就是必须针对系统的不同工作情况提供不同的输出电压,以实现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为系统节约电源电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输出电压控制电路,用于实现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为系统节约电源电量。—种输出电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压输入端口(11)、第二电压输入端口(12)、逻辑输入端口(13)及电压输出端口(14)、第一稳压芯片(15)、第二稳压芯片(16)、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及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8);所述第一稳压芯片(15)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口( 11)连接,所述第一稳压芯片(15)的第二端口与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五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稳压芯片(15)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电压输出端口(14)连接;所述第二稳压芯片(16)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口( 12)连接,所述第二稳压芯片(16)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8)的第四端口连接;所述第二稳压芯片(15)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电压输出端口(14)连接;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口( 11)连接,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口( 12)连接,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三端口与所述逻辑输入端口( 13)连接,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四端口接地;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8)的第二端口连接; 所述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8)的第一端口与第一电压输入端口( 11)连接,所述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8)的第三端口接地;其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当通过所述逻辑输入端口(13)接收到第一逻辑控制信号时,控制所述第一稳压芯片(15)导通并输出电压到所述电压输出端(14);当通过所述逻辑输入端口(13)接收到第二逻辑控制信号时,通过第二逻辑电路(18)控制所述第二稳压芯片(16)导通并输出电压到所述电压输出端(14)。优选地,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包括:第一电阻(171)、第二电阻(172)、第三电阻(173)和第一三极管(174);所述第一电阻(171) —端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口(11)连接,所述第一电阻(17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五端口连接;所述第二电阻(172)—端与所述逻辑输入端口(13)连接,所述第二电阻(172)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174)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17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1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逻辑输入端口(13)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174)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五端口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174)的发射极接地。优选地,所述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8)包括:第四电阻(181 )、第五电阻(182)和第二三极管(183);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181)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口(11)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稳压芯片(16)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五电阻(18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五端口连接,所述第五电阻(18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183)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183)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稳压芯片(16)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183)的发射极接地。本实施例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通过输入逻辑信号控制电路中两个稳压芯片是否工作,以在不同情况下为系统提供不同的输出电压。实现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为系统节约电源电量。且电路结构简单,实现容易,可以较为准确地控制输出电压的转换。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专利附图】【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输出电压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逻辑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二逻辑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由于系统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对电压的需求是不同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以简单、快速、准确地实现对电源输出电压的转换。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压输入端口 11、第二电压输入端口 12、逻辑输入端口 13及电压输出端口14、第一稳压芯片15、第二稳压芯片16、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及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8。第一稳压芯片15的第一端口 P51与第一电压输入端口 11连接,第一稳压芯片15的第二端口 P52与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五端口 P75连接;第一稳压芯片15的第三端口 P53与电压输出端口 14连接。第二稳压芯片16的第一端口 P61与第二电压输入端口 12连接,第二稳压芯片16的第二端口 P62与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8的第四端口 P84连接;第二稳压芯片15的第三端口 P63与电压输出端口 14连接。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一端口 P71与第一电压输入端口 11连接,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二端口 P72与第二电压输入端口 12连接,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三端口P73与逻辑输入端口 13连接,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四端口 P74接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五端口 P75与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8的第二端口 P82连接。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8的第一端口 P81与第一电压输入端口 11连接,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8的第三端口 P83接地。其中,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当通过逻辑输入端口 13接收到第一逻辑控制信号时,控制第一稳压芯片15导通并输出电压到电压输出端14 ;当通过逻辑输入端口 13接收到第二逻辑控制信号时,通过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8控制第二稳压芯片16导通并输出电压到电压输出端14。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包括:第一电阻171、第二电阻172、第三电阻173和第一三极管174。第一电阻171 —端与第一电压输入端口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出电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压输入端口(11)、第二电压输入端口(12)、逻辑输入端口(13)及电压输出端口(14)、第一稳压芯片(15)、第二稳压芯片(16)、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及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8);所述第一稳压芯片(15)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口(11)连接,所述第一稳压芯片(15)的第二端口与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五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稳压芯片(15)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电压输出端口(14)连接;所述第二稳压芯片(16)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口(12)连接,所述第二稳压芯片(16)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8)的第四端口连接;所述第二稳压芯片(15)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电压输出端口(14)连接;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口(11)连接,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口(12)连接,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三端口与所述逻辑输入端口(13)连接,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四端口接地;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的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8)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8)的第一端口与第一电压输入端口(11)连接,所述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8)的第三端口接地;其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7),当通过所述逻辑输入端口(13)接收到第一逻辑控制信号时,控制所述第一稳压芯片(15)导通并输出电压到所述电压输出端(14);当通过所述逻辑输入端口(13)接收到第二逻辑控制信号时,通过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8)控制所述第二稳压芯片(16)导通并输出电压到所述电压输出端(1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羽
申请(专利权)人:天脉聚源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