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入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21689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1 19:14
在压入固定结构中,当将由层叠钢板构成的转子轭部(12)的压入面(12a)压入转子轴(13)的被压入面(13a)时,交替形成有沿着大致压入方向延伸的第一凸部(15)及第一凹部(16)的转子轭部(12)的压入面(12a)的所述第一凸部(15)与交替形成有沿着和压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凸部(17)及第二凹部(18)的转子轴(13)的被压入面(13a)的所述第二凸部(17)边接触,边伴随着塑性变形而嵌合。在完成压入的状态下,转子轴(13)的第二凸部(17)的塑性变形量比转子轭部(12)的第一凸部(15)的塑性变形量大,因此能减小转子轭部(12)的残留应力而将磁特性的降低抑制为最小限度,并且通过使两者啮合,除了压入面彼此的摩擦力以外,还施加了塑性啮合产生的剪切力,因此能够进行不能相对移动地牢固地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在压入固定结构中,当将由层叠钢板构成的转子轭部(12)的压入面(12a)压入转子轴(13)的被压入面(13a)时,交替形成有沿着大致压入方向延伸的第一凸部(15)及第一凹部(16)的转子轭部(12)的压入面(12a)的所述第一凸部(15)与交替形成有沿着和压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凸部(17)及第二凹部(18)的转子轴(13)的被压入面(13a)的所述第二凸部(17)边接触,边伴随着塑性变形而嵌合。在完成压入的状态下,转子轴(13)的第二凸部(17)的塑性变形量比转子轭部(12)的第一凸部(15)的塑性变形量大,因此能减小转子轭部(12)的残留应力而将磁特性的降低抑制为最小限度,并且通过使两者啮合,除了压入面彼此的摩擦力以外,还施加了塑性啮合产生的剪切力,因此能够进行不能相对移动地牢固地固定。【专利说明】压入固定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构成磁路的层叠钢板通过压入而固定于其他构件的压入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通过下述专利文献I公知有如下结构:沿着由层叠钢板构成的定子铁心的外周部设置多个紧固应カ缓冲孔,并将该定子铁心的外周面通过压入或热装而固定于环状的主体壳体的内周面。另外,通过下述专利文献2公知有如下结构:在由层叠钢板构成的定子的外周面上形成多个凹部,并且在供该定子压入的马达外壳的内周面形成与所述凹部嵌合的突部,并使定子的凹部的底面与马达外壳的突部的顶面接触、或者使定子的凹部以外的部分与马达外壳的突部以外的部分接触而进行压入固定。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1558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067571号公报专利技术的概要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上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结构存在如下这样的问题:由于将定子铁心的外周面的大致整面通过压入或热装而固定于主体壳体的内周面,因此仅通过形成应カ缓冲孔难以充分地减轻定子铁心的残留应力。并且,由于定子铁心的外周面及主体壳体的内周面都为圆形截面,因此当未充分确保压入或热装的紧固量吋,定子铁心及主体壳体可能发生相对旋转。另外,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存在如下这样的问题:虽然仅使定子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压入马达外壳的内周面,但该定子的压入面跨压入方向的全长,因此压入面的面积依然较大,从而难以充分地减轻压入后的定子的残留应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当将层叠钢板通过压入而固定于其他构件时,将施加于层叠钢板的应カ抑制为最小限度来防止磁特性的降低,并且可靠地进行固定。解决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有一种压入固定结构,其将构成磁路的层叠钢板通过压入而固定于其他构件,所述压入固定结构的第一特征在干,在所述层叠钢板的压入面上交替形成沿着大致压入方向延伸的第一凸部及第一凹部,并且在所述其他构件的被压入面上交替形成沿着与所述压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凸部及第ニ凹部,在使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接触而完成压入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凸部的塑性变形量比所述第一凸部的塑性变形量大。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有一种压入固定结构,在所述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二特征在于,所述层叠钢板的硬度比所述其他构件的硬度高。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有一种压入固定结构,在所述第一或第二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三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部的间距比所述层叠钢板的单板的板厚太。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有一种压入固定结构,在所述第一?第三特征中任ー特征的基础上,其第四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的高度比所述层叠钢板的单板的板厚小。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的转子轭部12与本专利技术的层叠钢板对应,实施方式的转子轴13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构件对应。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特征,当将层叠钢板的压入面压入其他构件的被压入面时,交替形成有沿着大致压入方向延伸的第一凸部及第一凹部的层叠钢板的压入面的所述第一凸部与交替形成有沿着和压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凸部及第ニ凹部的其他构件的被压入面的所述第二凸部边接触,边伴随着塑性变形而嵌合。在完成压入的状态下,层叠钢板的仅第一凸部与其他构件的第二凸部接触的部分承受压入载荷,并且其他构件的第二凸部的塑性变形量比层叠钢板的第一凸部的塑性变形量大,因此能够减小层叠钢板的残留应力而将磁特性的降低抑制为最小限度,并且通过第一凸部放倒第二凸部而使两者啮合,由此除了压入面彼此的摩擦力之外,还施加了塑性啮合产生的剪切力,因此能够进行不能相对移动地牢固地固定。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特征,层叠钢板的硬度比其他构件的硬度高,因此能够在压入时使其他构件的第二凸部积极地变形而将层叠钢板的第一凸部的变形抑制为最小限度。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特征,第二凸部的间距比层叠钢板的单板的板厚大,因此在层叠钢板的单板中产生不与第二凸部的前端接触的单板和与第二凸部的前端接触的单板,而不与第二凸部的前端接触的单板不直接承受来自其他构件的压入载荷,因此能够将单板的磁特性的降低抑制为最小限度。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特征,层叠钢板的第一凸部的高度比层叠钢板的单板的板厚小,因此能够防止因压入载荷而导致第一凸部发生变形的情況。【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电动马达的转子的分解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图2是图1的2部放大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图3是图1的3部放大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图4是压入时的作用说明图。(第一实施方式)图5是表示第二凸部的间距与转子轭部的单板的板厚的关系的图。(第一实施方式)图6是表示压入载荷与压入行程的关系的曲线图。(第一实施方式)图7是表示扭转角与转矩的关系的曲线图。(第一实施方式)图8是表示压入行程与残留应カ的关系的曲线图。(第一实施方式)图9是定子及定子支架的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符号说明:12 转子轭部(层叠钢板)12a 转子轭部(层叠钢板)的压入面13 转子轴(其他构件)13a 转子轴(其他构件)的被压入面15 第一凸 部16 第一凹部17 第二凸部18 第二凹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图1~图8,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电动马达的转子11通过将在以轴线L为中心的圆环状的转子轭部12的内周形成的压入面12a压入到在以轴线L为中心的有底圆筒状的转子轴13的外周形成的被压入面13a而构成。转子轭部12由层叠钢板构成,该层叠钢板将由多张相同形状的电磁钢板构成的单板层叠而成,转子轴13由比转子轭部12的硬度低的金属材料构成。因此,转子轭部12的硬度比转子轴13的硬度高。电磁钢板的单板的板厚为例如0.3mm。沿着转子轭部12的外周部而使多个贯通孔12b…在轴线方向上贯通,在上述贯通孔12b…中支承有构成磁极的永久磁铁14…。在转子轴13的ー侧面一体形成有限制转子轭部12的压入结束位置的凸缘13b,并且在转子轴13的中心形成有供未图示的马达轴贯通的轴孔13c。如图2中放大示出的那样,在转子轭部12的内周形成的压入面12a具有与转子11的轴线L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多个第一凸部15…及多个第一凹部16…在圆周方向上交替配置的花键状的外观。其中,第一凸部15及第二凹部16的圆周方向的宽度Wl为例如5mm,相对于此,从第一凹部16的底部到第一凸部15的顶部的径向的高度Hl…例如75 iim,所述高度Hl相对于所述宽度Wl之比极小。所述第一凸部15…及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保田诚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