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486507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25 20: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及方法,该装置主要包括吸油软管、发电机、油泵、浮动油囊、旋转接头、多分头和船体,其中吸油软管由带孔的管体、聚丙烯吸油毡和网绳组成,聚丙烯吸油毡包覆在管体上,再用网绳将聚丙烯吸油毡包覆并系紧,管体包括上下两个翼片、绳孔和吸油孔,管体两端接油泵,油泵由发电机带动,并与浮动油囊连接,由泵抽取的油回收到浮动油囊内,吸油软管和浮动油囊置于溢油水域,发电机和油泵置于船体上,油经过管体上的吸油孔进入管内,被油泵抽到浮动油囊内。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油水分离,并实现了油的围栏、吸收和回收的一体化运作,高效环保,操作简单。同时,该设备由若干个独立的吸油单元组成,能应对大大小小各种水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该装置主要包括吸油软管、发电机、油泵、浮动油囊、旋转接头、多分头和船体,其中吸油软管由带孔的管体、聚丙烯吸油毡和网绳组成,聚丙烯吸油毡包覆在管体上,再用网绳将聚丙烯吸油毡包覆并系紧,管体包括上下两个翼片、绳孔和吸油孔,管体两端接油泵,油泵由发电机带动,并与浮动油囊连接,由泵抽取的油回收到浮动油囊内,吸油软管和浮动油囊置于溢油水域,发电机和油泵置于船体上,油经过管体上的吸油孔进入管内,被油泵抽到浮动油囊内。本专利技术将油水分离,并实现了油的围栏、吸收和回收的一体化运作,高效环保,操作简单。同时,该设备由若干个独立的吸油单元组成,能应对大大小小各种水域。【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主要用于海洋溢油,也可用于江、河、湖泊等水域,属于溢油事故处理

技术介绍
近些年,人们对石油及其衍生物日益依赖,在石油的开采、运输、存储和使用中,江河湖海等水域时常发生石油泄漏事故。这不仅导致能源损失,也严重地危害着附近水域的生态环境。所以,必须提出高效可行的治理水域溢油事故的方法。目前处理溢油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最广范使用的方法为物理吸附法:首先通过围油栏将溢油围住,防止其沿海面继续扩散;然后用吸油毡将溢油吸附,待吸油毡吸油饱和后,将其搬运到岸上;最后,用机械挤压法将油从吸油毡中回收。常用的吸油毡为有机合成材料如聚丙烯无纺布,它具有亲油疏水性、密度低以及机械性能好等优点。然而,这种物理吸附法操作繁琐,同时需要消耗大量聚丙烯无纺布。当吸油毡被移到海岸后,由于聚丙烯无纺布保油性能差,油会从吸油毡中溢出,对海岸造成污染。同时,将油从吸油饱和后的聚丙烯无纺布中回收耗时耗力,增加处理成本,而且聚丙烯无法生物降解,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急切需要一种装置及方法实现油的围栏、吸收和回收一体化的自动溢油回收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利用聚丙烯的亲油疏水性和油泵产生的压力差实现溢油的高效及时回收,解决了上述溢油回收所存在的环节分离不连续、效率低下和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尤其适用于海洋等大型水域。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主要包括吸油软管、发电机、油泵、浮动油囊、旋转接头、多分头和船体,其中吸油软管由带孔的管体、聚丙烯吸油毡和网绳组成,聚丙烯吸油毡包覆在管体上,再用网绳将聚丙烯吸油毡包覆并系紧,管体包括上下两个翼片、绳孔和吸油孔,管体两端接油泵,油泵由发电机带动,并与浮动油囊连接,由泵抽取的油回收到浮动油囊内,吸油软管和浮动油囊置于溢油水域,发电机和油泵置于船体上。本专利技术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其中管体可用PVC软管、PVC或TPU钢丝螺旋增强软管、热塑性聚氨酯软管等,且需耐油、耐腐蚀、耐酸碱、耐老化、耐低温、耐拉伸,并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弹性,其输送介质的适用温度为一 40°c -80°c,在负压70kpa以下条件下使用不抽扁、不脱层,管体长度为5m-110m,壁厚为3_10mm,外径为10cm-80cm,相应的翼片高度为 10cm_60cm。本专利技术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其中管体需合理选择吸油孔孔径、数量和排列方式,孔径过小、孔数目过少则影响溢油回收效率;孔径过大、孔数目过多则吸油毡就被吸进吸油孔内,当管体的强度不足时,管体可能被吸瘪。孔径一般为1-10_,环向开多个孔并采取矩阵式排列或上下交错式排列,翼片上的绳孔孔径1-3 Cm,方便网绳穿过即可。本专利技术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当船体静止时,管体上的翼片可防止油液在海浪的冲刷下通过吸油软管;当船体运动时,吸油软管与海浪的相对运动带动翼片转动,使油液完全覆盖于聚丙烯膜吸油毡上,同时使吸油软管内外压力差不会因为吸油孔暴漏在空气中而减小。本专利技术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其中聚丙烯吸油毡作为油水分离的介质可由纺粘法、熔喷法或熔体静电纺丝法制得,其吸油量一般为自重的10-120倍,吸水量为自重的0.05-1.4倍,其中熔体静电纺丝微纳纤维吸油量最高可达自重的127倍。本专利技术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其中用网绳将聚丙烯吸油毡系在吸油软管上,确保吸油毡不会在海浪的冲刷下脱落。本专利技术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其中管体与油泵通过旋转接头采取螺纹连接,以保证吸油软管在船体运行时能自由旋转。当油泵需与多个吸油软管连接时,在油泵上加上多分头并以螺纹连接。本专利技术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其中一个吸油软管的管体和与其连接的两个油泵为一个独立吸油单元,吸油单元数和排列方式可由溢油范围和大小来确定。根据收集规模,船体可选择运输快艇或大型拖船,并在船上配备2-3名工作人员。本专利技术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其使用方法步骤为:首先根据溢油范围确定吸油单元数和排列方式,将发电机、油泵直接置于船上,浮动油囊放在溢油水域,接着出动船体,将吸油软管置于溢油的边缘处,像围油栏一样将溢油围住,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启动发电机,带动油泵,油泵能在管体内产生负压,油水混合物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吸附到管体表面包裹的聚丙烯吸油毡上;因为聚丙烯的亲油疏水性,油能通过聚丙烯吸油毡,而水无法通过;最终油经过管体上的吸油孔进入管内,被油泵抽到浮动油囊内;逐渐移动船体,直至将溢油全部回收。当一些狭小的水域发生溢油时,可省去船体,将发电机、油泵直接置于岸上,用储油箱替代浮动油囊。本专利技术水域溢油回收装置及方法,其有益效果为:(I)起到了围油栏的作用,在吸油的同时还能防止溢油在水域进一步扩散。(2)将吸油过程与油的回收过程合二为一,简化了操作,一步操作就能快速有效的清除并回收溢油。(3)即时回收,无需将吸油饱和后的吸油毡搬运至岸边,既节省了人力,又避免了油从吸油租中溢出,污染海岸。(4)由于聚丙烯纤维优异的力学性能,装置及方法可反复使用。(5)本专利技术装置及方法使用简单,高效环保,成本低廉,耗能少,且可模块化地任意扩展,能适用于江河湖海各种水域。【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中吸油软管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中管体的轴测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的网绳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三船作业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五船作业示意图。图中:1_吸油软管,2-发电机,3-油泵,4-浮动油囊,5-旋转接头,6-多分头,7-船体,8-管体,9 -聚丙烯吸油毡,10-网绳,11-翼片,12-绳孔,13-吸油孔。【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吸油软管1、发电机2、油泵3、浮动油囊4、旋转接头5、多分头6和船体7,其中吸油软管I由管体8、聚丙烯吸油毡9和网绳10组成,聚丙烯吸油毡9包覆在管8体上,再用网绳10将其包覆并系紧,管体8包括上下两个翼片11、绳孔12和吸油孔13,管体8两端接油泵3,油泵3由发电机2带动,并与浮动油囊4连接,由泵抽取的油回收到浮动油囊4内,吸油软管I和浮动油囊4置于溢油水域,发电机2和油泵3置于船体7上。本专利技术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如图1所示其使用方法步骤为:首先根据溢油范围确定吸油单元数和排列方式,当一些狭小的水域发生溢油时,可省去船体7,将发电机2、油泵3直接置于岸上,用储油箱替代浮动油囊4 ;接着出动船体,将吸油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域溢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吸油软管、发电机、油泵、浮动油囊、旋转接头、多分头和船体,其中吸油软管由带孔的管体、聚丙烯吸油毡和网绳组成,聚丙烯吸油毡包覆在管体上,网绳将聚丙烯吸油毡包覆并系紧,管体包括上下两个翼片、绳孔和吸油孔,管体两端接油泵,油泵由发电机带动,并与浮动油囊连接,由泵抽取的油回收到浮动油囊内,吸油软管和浮动油囊置于溢油水域,发电机和油泵置于船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卫民吴卫逢马穆德李好义王东来张爱军丁玉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化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