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460972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18 2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所述方法基于下述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环形导风体,多个所述环形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位于后端的后端环形导风体的进风口为非热交换风进口,位于前端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为混合风出口;在前后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中、后方的所述环形导风体的设置使得从该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所形成的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所吹出的热交换风在前方的所述环形导风体的整个环形表面上形成一层热交换风膜。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合理设置空调送风装置的结构而有效防止凝露的产生,提高了送风装置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所述方法基于下述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环形导风体,多个所述环形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位于后端的后端环形导风体的进风口为非热交换风进口,位于前端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为混合风出口;在前后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中、后方的所述环形导风体的设置使得从该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所形成的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所吹出的热交换风在前方的所述环形导风体的整个环形表面上形成一层热交换风膜。本专利技术通过合理设置空调送风装置的结构而有效防止凝露的产生,提高了送风装置的使用性能。【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气调节
,具体地说,是涉及防止空调中使用的空调送风装置产生凝露的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立式空调送风时,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直接在内部风扇的作用下、从空调上开设的出风口吹出,且所吹出的风全部是热交换风。一般的,在热交换器与出风口之间不设置额外的送风装置。这种空调送风的一个缺点是由于送出风全部是热交换风,风量较少,室内风循环速度慢;另一个缺点是送出的风不够柔和,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所吹出的凉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上,用户感觉不舒适。为解决上述问题,本 申请人:曾提出了一种可以应用在空调上的空调送风装置,空调送风装置包括有环形罩体,在环形罩体中间形成有贯穿环形罩体的贯通风道,在环形罩体壁上形成环形开口,在环形开口上设置若干环形导流片,相邻环形导流片之间形成环形出风风道。在空调热交换器与空调壳体的出风口之间设置该空调送风装置后,不仅可以增大空调的进风量、加速室内空气流动,而且能够提高空调出风的柔和性,改善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但是,在空调运行运行过程中、尤其是在制冷送风时,从空调送风装置环形出风风道吹出的冷风将与装置后方引入的室温风直接混合,容易在环形罩体的混合风出风口及环形导流片上产生凝露,从而影响空调送风性能,并引起用户的抱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合理设置空调送风装置的结构而有效防止凝露的产生,提高了送风装置的使用性能。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所述方法基于下述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后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为出风口,每一所述环形导风体为单体部件,多个所述环形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位于后端的后端环形导风体的进风口形成非热交换风进口,位于前端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形成混合风出口 ;并且,在前后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中、沿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至所述混合风出口的方向上、后方的所述环形导风体的设置使得从该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所形成的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所吹出的热交换风在前方的所述环形导风体的整个环形表面上形成一层热交换风膜。优选的,所述方法将多个所述环形导风体同轴设置,将各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的内口径沿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至所述混合风出口的方向逐渐增大而设置,并将每一所述环形导风体设置为至少部分从后向前渐缩、进风口的内口径大于其出风口的内口径,且将多个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设置为不完全相同的曲线面。优选的,将所述送风装置设置为:包括有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所述后端环形导风体及位于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与所述后端环形导风体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环形导风体;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中的底面轮廓线是曲率半径为50-80_之间的弧线段,该径向截面的顶面轮廓线至少包括有靠近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出风口的第一弧线段和靠近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进风口的第二弧线段,所述第一弧线段的曲率半径大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二弧线段的曲率半径小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的曲率半径,且所述第二弧线段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弧线段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之间的距离;所述后端环形导风体的导流部的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和底面轮廓线均是曲率半径为50-80mm的弧线段。优选的,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包括前后两段,靠近该环形导风体出风口的前段为外扩的混合风导流部,靠近该环形导风体进风口的后段为热交换风导流部,所述混合风导流部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和底面轮廓线均为直线段或微弧段,所述热交换风导流部的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和底面轮廓线均是曲率半径为40-100mm的弧线段,所述热交换风导流部的宽度大于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的宽度。优选的,所述混合风导流部的宽度是所述热交换风导流部的宽度的0.9-1.1倍。如上所述的方法,为进一步防止凝露的产生,在至少一个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设置气流分配组件,将空调内部风道中经热交换器交换后的热交换风经所述气流分配组件分配后再送至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优选的,所述气流分配组件以将进入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的热交换风沿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周向方向均匀分配的结构设置在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内。优选的,在所有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均设置有所述气流分配组件。优选的,所述气流分配组件包括有多个气流分配板,所述多个气流分配板在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的周向方向上、沿所述热交换风送风风向左右对称分布。优选的,所述多个气流分配板为具有相同弯曲方向的弯曲分配板,且多个所述弯曲分配板的弯曲方向与来自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热交换风的送风方向相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方法通过设置包括有多个单体部件的环形导风体构成的空调送风装置、将后方的环形导风体设置为使得从与其相邻的前方环形导风体所形成的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所吹出的热交换风在前方环形导风体的整个环形表面上形成一层热交换风膜,有效阻止了空调送风装置同时送出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时两者的混合风在各环形导风体表面相撞而产生凝露的问题,提高了送风性能。结合附图阅读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λ.Μ/E.ο【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空调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中空调送风装置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空调送风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空调送风装置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后端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中间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送风方法的空调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实施例中空调送风装置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空调送风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首先,对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端或后端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对于多个结构件的排列位置进行前或后的描述时,也是以多个结构件构成的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所做的定义。下述的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内部、经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非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所处环境空间的风,是相对于热交换风而言、不是直接来自于热交换器的部分风;混合风是指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基于下述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后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为出风口,每一所述环形导风体为单体部件,多个所述环形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位于后端的后端环形导风体的进风口为非热交换风进口,位于前端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为混合风出口;并且,在前后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中、沿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至所述混合风出口的方向上、后方的所述环形导风体的设置使得从该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所形成的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所吹出的热交换风在前方的所述环形导风体的整个环形表面上形成一层热交换风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涛王晓刚关婷婷贾广芬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