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5984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液压锤由缸体、活塞杆、锤头、滑阀、钎杆和蓄能器等组成,活塞杆为圆柱形实心,其中部设有两个凸肩,滑阀为三凸肩两级同心式圆柱结构,活塞杆、钎杆装入缸体和钎座内孔,阀盖、蓄能器装入锤头两侧面,用螺栓将锤头、缸体、钎座翃结成一体。液压锤的启动是靠钎杆与活塞杆的设定位置来实现的,其结构简单,使液压锤的能量得到充分地利用,提高了效率,振动小,噪声低,安全可靠。(*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冲击式液压振动装置。目前公知的一种液压破碎器主要由起动阀、活塞、控制滑阀、钎杆及蓄能器等组成,其工作原理是破碎器未工作时,压力油分别进入活塞下腔,控制滑阀右腔及蓄能器中,并均与回油口相通,当按下起动阀后,压力油通过控制滑阀进入活塞内腔;此时活塞上、下腔均在压力油作用下,靠差动工作,则活塞向下运动,并冲击钎杆对外作功。由于液压破碎器工作时,由起动阀控制,在该阀的进油口与出油口之间的阀口处为间隙密封,在压差的作用下,破碎器工作时产生一定的泄漏,从而降低了破碎器的效率。同时,起动阀为弹簧复位式并设置了相应的密封结构,不仅使结构复杂,而且也影响了可靠性。本技术的目的是设制一种液压锤,其结构简单,利用钎杆与活塞杆的设定位移来控制液压锤工作,并通过活塞杆与滑阀的有效作用面积与行程的合理匹配,达到能量的充分利用,以提高液压锤的效率与可靠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如图1所示,主要由阀盖1、滑阀2、锤头3、蓄能器4、活塞杆5、缸体6,钎座7、钎销8和钎杆9组成。其主要特点在于活塞杆5与缸体6内腔相接,采用间隙配合,活塞杆5为圆柱实心体,中部有两个直径相等的凸肩,如图2所示;滑阀2与锤头3内腔相接,间隙配合;滑阀2为圆柱实心三凸肩式,其相邻两大凸肩直径相等,如图3所示;阀盖1及蓄能器4分别与锤头3两侧面用螺纹联接;钎杆9与钎座7内孔相接,间隙配合,钎杆9的上部圆周表面沿轴线有一长槽,以便使纤销8在钎杆9长槽中滑动,并限定钎杆9的位移,其槽长度与钎销8前端厚度之差S4等于缸体6下腔环形油槽上边与活塞杆5在工作状态时下凸肩的下端面的距离S3,如图1所示。缸体6的两端分别用螺栓与锤头3、钎座7相联接,钎销8穿过钎座7与钎杆9的长槽相接,组成液压锤;滑阀2左端大凸肩端面到阀盖1顶端行程S1与活塞杆5上凸肩的上端面到缸体6上油腔顶部的行程S2之比为110,滑阀2的大凸肩横断面积A1与活塞杆中部凸肩横断面A2之比为12.3。液压锤不工作时,如图4所示,即此时提起液压锤,则活塞杆5及钎杆9在重力作用下,分别下移S3与S4位移,并通过钎杆9长槽中的钎销8限位,由于S3等于S4,此时活塞杆5的下凸肩将缸体6下腔进油口封死,液压锤处于停止状态。液压锤工作时,如图1所示,钎杆9在被作业对象的作用下,将活塞杆5顶至设定位置S3,由于S3=S4,活塞杆也上移S4,此时,打开缸体6下腔进油口,则压力油进入活塞杆5的下腔,此时活塞杆5在上、下腔压力油的同时作用下,靠差动作用向上运动,活塞杆5向上运动的同时,活塞杆5中部上凸肩的上端面关闭缸体6的上腔通往滑阀2左腔的进油通道,同时打开另一断面处的通往滑阀2左腔的回油通道,使滑阀2在右腔压力油的作用下换向左移,从而使得缸体6下腔进油口经滑阀2与液压锤回油相通;此时,活塞杆5在上腔压力油的作用下迅速向下运动并打击钎杆对外作功,只要被作业对象未击破,则可连续作业直至拆毁。由于在本技术的设制中,对活塞杆5的上、下腔、滑阀2的左、右腔及蓄能器4的流量连续性方程的合理计算与活塞杆5、滑阀2的力平衡计算,求得滑阀2的行程S1与活塞杆5的行程S2之比为110及相应的面积比A1/A2=1/2·3,则液压锤将连续对外作功,并获得最大的能量利用和较高的效率。经法定检验单位对样机的检测试验液压锤的总效率在80%以上。本技术在活塞杆5下腔,缸体6的底部设有环形槽,其作用是当液压锤打空或意外事故时,活塞杆5的冲击能量被环形槽中的油垫吸收并起缓冲作用,大大地提高了液压锤的使用寿命。本技术与现有的技术相比,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维修方便,冲击能量大,冲击频率范围宽在300~3000次/分;总效率高,并广泛应用在矿山、铁路、公路,市政工程,建筑业等项工程,对岩石、混凝土、沥青水泥路面,冻土等坚硬物进行开采、破碎、拆毁、挖掘、打孔、打桩、夯实、振捣等作业,并具有冲能量大、振动小、噪声低、操作方便等特点。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总体结构工作状态图;图2为本技术的活塞杆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滑阀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不工作时活塞杆与钎杆位置图。本技术实施例本技术由阀盖1、滑阀2、锤头3、蓄能器4、活塞杆5、缸体6、钎座7、钎销8和钎杆9等组成。锤头3与缸体6之间及缸体6与钎座7之间采用标准件螺栓联接,蓄能器4为外购件,滑阀2、活塞杆5、钎杆9均采用5CrMnMo材料经车、钳、磨等及调质处理制成。锤头1、缸体6、钎座7均采用铸钢件制成。将滑阀2装入锤头1内孔中,活塞杆装入缸体6内孔中,钎杆9装入钎座7内孔中,然后用螺栓将锤头1、缸体6、钎座7联接成一体,蓄能器4与阀盖1与锤头3为螺纹联接,组成液压锤。当液压锤工作时,钎杆在被作业对象的作用下,见图1,将活塞杆5顶至设定位置S3=S4,打开缸体6下腔进油口,则压力油进入活塞杆5的下腔,由于活塞杆的差动作用向上运动,并切换滑阀2左腔油口,使其左移换向,由此反复作用,液压锤连续工作并对外作功,直至被作业对象拆毁,液压锤便进入如图4所示不工作状态。本技术还可以改变锤头3的外部形状,以适应于手持式液压锤与机载式液压锤的不同作业情况。权利要求1.一种液压锤,包括缸体、活塞杆、滑阀、钎杆和蓄能器,其特征在于活塞杆(5)与缸体(6)内腔相接,活塞杆(5)为圆柱实心体,中部有两个直径相等的凸肩,滑阀(2)与锤头(3)内腔相接,滑阀(2)为圆柱实心三凸肩式,其相邻两大凸肩直径相等,阀盖(1)及蓄能器(4)分别与锤头(3)两侧面联接,钎杆(9)与钎座(7)内孔相接,钎杆(9)的上部圆周表面沿轴线有一长槽,其槽长度与钎销(8)前端厚度之差S4等于缸体(6)下腔环形油槽上边与活塞杆(5)在工作状态时下凸肩的下端面距离S3,缸体(6)的两端分别用螺栓与锤头(3)、钎座(7)联接,钎销(8)穿过钎座(7)与钎杆(9)的长槽相接,组成液压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锤,其特征在于滑阀(2)左端大凸肩端面到阀盖(1)顶端行程S1与活塞杆(5)上凸肩的上端面到缸体(6)上油腔顶部的行程S2之比为110,滑阀(2)的大凸肩横断面积A1与活塞杆(5)中部凸肩横断面积A2之比为12.3。专利摘要一种液压锤由缸体、活塞杆、锤头、滑阀、钎杆和蓄能器等组成,活塞杆为圆柱形实心,其中部设有两个凸肩,滑阀为三凸肩两级同心式圆柱结构,活塞杆、钎杆装入缸体和钎座内孔,阀盖、蓄能器装入锤头两侧面,用螺栓将锤头、缸体、钎座联结成一体。液压锤的启动是靠钎杆与活塞杆的设定位置来实现的,其结构简单,使液压锤的能量得到充分地利用,提高了效率,振动小,噪声低,安全可靠。文档编号B28D1/26GK2188009SQ9323595公开日1995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1993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1993年12月26日专利技术者马六成, 马振伟 申请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锤,包括缸体、活塞杆、滑阀、钎杆和蓄能器,其特征在于:活塞杆(5)与缸体(6)内腔相接,活塞杆(5)为圆柱实心体,中部有两个直径相等的凸肩,滑阀(2)与锤头(3)内腔相接,滑阀(2)为圆柱实心三凸肩式,其相邻两大凸肩直径相等,阀盖(1)及蓄能器(4)分别与锤头(3)两侧面联接,钎杆(9)与钎座(7)内孔相接,钎杆(9)的上部圆周表面沿轴线有一长槽,其槽长度与钎销(8)前端厚度之差S↓[4]等于缸体(6)下腔环形油槽上边与活塞杆(5)在工作状态时下凸肩的下端面距离S↓[3],缸体(6)的两端分别用螺栓与锤头(3)、钎座(7)联接,钎销(8)穿过钎座(7)与钎杆(9)的长槽相接,组成液压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六成马振伟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3[中国|哈尔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