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大尺寸纤维凹印方法及其印刷物技术

技术编号:9455722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18 18: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局部大尺寸纤维凹印方法及其印刷物,它在现行凹印机上设置了纤维印刷单元,其单元包含凹印版辊、油墨刮刀,还包含盛放纤维油墨的墨槽;凹印版辊上开凿有容留纤维油墨的凹坑,凹坑内无网穴、无网墙,凹坑深度≥3倍纤维厚度,凹坑口径≥1.5倍纤维长度;刮刀紧压凹印版辊挤出或刮出凹坑外多余的纤维油墨;凹坑内的纤维油墨则被转移在承印材料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突破了现行凹印工艺不能使用大尺寸纤维油墨的局限,印刷生产出了局部大尺寸纤维印刷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局部大尺寸纤维凹印方法及其印刷物,它在现行凹印机上设置了纤维印刷单元,其单元包含凹印版辊、油墨刮刀,还包含盛放纤维油墨的墨槽;凹印版辊上开凿有容留纤维油墨的凹坑,凹坑内无网穴、无网墙,凹坑深度≥3倍纤维厚度,凹坑口径≥1.5倍纤维长度;刮刀紧压凹印版辊挤出或刮出凹坑外多余的纤维油墨;凹坑内的纤维油墨则被转移在承印材料上。本专利技术突破了现行凹印工艺不能使用大尺寸纤维油墨的局限,印刷生产出了局部大尺寸纤维印刷物。【专利说明】局部大尺寸纤维凹印方法及其印刷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特殊的凹印方法及其印刷物,特别是一种局部大尺寸纤维凹印方法及其印刷物。
技术介绍
由本专利技术人之一陈明发先生专利技术的“结构纹理防伪方法(CN1274453A)”获得了中国专利、美国专利(证书号US6623041)、俄罗斯专利(证书号2202127)、韩国专利(证书号0419436)、越南专利(证书号3347)等国际专利(PCT/CN99/00102)。它选用随机结构纹理(如纸内添加的纤维所形成的纹理)清晰的材料(载体)制作防伪标识物;并印设上具有惟一性的标识序号;将标识物上的随机结构纹理特征信息扫描采集下来,作为防伪识别特征信息(即识别真伪的依据),和标识序号结合在一起记录存储到接入电话网或/和互联网的计算机防伪查询系统数据库中;供公众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手机彩信、传真、3G、WAP、互联网上的电脑等通讯工具,输入标识序号来查询验证标识物上的随机结构纹理特征,是否与数据库中记录的防伪特征信息相符,从而验证真伪。该专利“将古老的虎符防伪原理与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相嫁接”,开创了防伪新领域,被“全国防伪办”和中国防伪行业协会,组织的国家级评审鉴定会评为“世界首创、国际领先、极难伪造、易于识别、长期有效”的防伪技术产品。经过十余年推广,如今它已成为国内防伪市场上的主流防伪技术产品。然而应用实践中,却遇到了几个难题:①具有结构纹理(纤维)并符合要求的印刷或包装用纸,由于是专用特种纸、不是通用标准纸,因此必须专门制造、专门使用,投资大、成本高、订货周期长、品种少,难以适应各种印刷包装物用纸需要;且造纸时有色纤维还造成了环境污染。②所造纸张满版分布有纤维,其纤维犹如杂质脏点破坏了设计版面,影响了印刷包装物的美感。③向产品上粘贴不干胶纹理防伪标签的实施方案,对于用户来说,增加了一个贴标工序,它不仅增加了使用成本、增加了用户麻烦;更为严重的是造假者可采取电吹风吹(加热熔化)不干胶的手法,使不干胶失去粘力后,完整地揭起标签而粘贴于假冒产品上,以假充真,致使防伪标识成了假冒产品的护身符。为此,本专利技术人之一于2008年10月27日申请了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局部纹理防伪印刷物(专利号200810091444.5)”,以克服上述不足。在其说明书实施例七中公开了一种直接在印刷物表面上随机粘贴纤维的技术;其纤维的随机分布特征信息被采集下来,作为防伪识别特征信息(即识别真伪的依据),和标识序号一起存储在接入电话网或/和互联网的计算机伪查询系统数据库中;供公众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手机彩信、传真、WAP、3G、互联上的电脑等通讯工具,去查询验证纤维的分布特征,是否与数据库中记录的防伪特征信息相符来验证真伪。然而,实施中却遇到了诸多技术难题,经过多年攻关研究,本 申请人:终于研发成功了一种撒纤印刷系统(CN202378401U),实现了“局部纹理防伪印刷物(专利号200810091444.5)”的工业化生产。然而,实践中发现该撒纤印刷系统(CN202378401U)仍然不够理想,其不足在于:撒纤维的工艺印刷速度慢、残余纤维难于清理干净,残余纤维会造成大量不合格的印刷品。熟悉凹版印刷工艺的专业技术人员都知道:现行凹印机只能印刷无杂质的油墨,不能印刷参杂有大尺寸纤维等颗粒物的油墨。例如:向凹印油墨中掺入的金葱粉,其片径(即长度或宽度)必须小于0.1mm、厚度必须小于8 μ m,否则,金葱粉将无法使用现行凹印工艺转移粘结到承印材料上。例如中国技术专利CN2886732Y “一种防伪标识物”的专利技术人,在八年的实验研究与生产实践中,始终都没能生产出局部大尺寸纤维印刷物。由此可见,局部大尺寸纤维印刷物的凹印生产是困扰了本领域十余年的技术难题。然而,与需求矛盾的是:“结构纹理防伪方法(CN1274453A)”使用的纤维尺寸要求较大,以确保消费者肉眼清晰可见,并能用针和刀尖挑出检验。换言之,符合“结构纹理防伪方法(CN1274453A)”要求的纤维,最小尺寸必须大于0.3mm,最好是0.8-3.5mm长的长条,否则消费者凭肉眼就难以识别检验。综上所述,现行凹印机及其凹印方法不能使用参杂有较大尺寸纤维等颗粒物的油墨来印刷局部纤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局部大尺寸纤维凹印方法及其印刷物。本专利技术局部大尺寸纤维凹印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局部大尺寸纤维凹印方法,承印材料(10)从放料单元(19)送出至收料单元(20)收起,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①在放料单元(19)与收料单元(2 O )之间,设置纤维印刷单元(I ),用于在承印材料(10)上印刷出纤维墨块(2); ②在纤维印刷单元(I)里设置凹印版辊(3)和油墨刮刀,并设置盛放纤维油墨(6)的墨槽(13)、压印辊(11)以及烘干箱(18); ③在凹印版辊(3)上开凿容留纤维油墨(6)的众多凹坑(5),该凹坑(5)内无网穴(7)、无网墙(8),凹坑深度为60-150 μ m (约为纤维厚度的3_8倍),凹坑口径为1.5~4倍纤维长度,众多凹坑(5)排列成防伪标识图案(21); ④油墨刮刀紧压凹印版辊(3),凹印版辊(3 )转动时油墨刮刀刮出凹坑(5 )外(版辊上)多余的纤维油墨(6),留住凹坑(5)内有用的纤维油墨(6); ⑤所述纤维(12)是厚度≥16μ m、长度≥0.3mm的片状纤维; ⑥所述承印材料(10)经压印辊(11)压向凹印版辊(3),将凹坑(5)内的纤维油墨(6)转移粘结到承印材料(10)上形成纤维墨块(2),众多纤维墨块(2)排列在一起形成局部纤维标识(21')层,纤维墨块(2)经烘干箱(18)干燥固化。 可取的是,在所述放料单元(19)与收料单元(20 )之间,还设置有喷码单元(16 )和摄录单元(17),用于拍摄采集纤维墨块(2)内纤维(12)的随机分布特征信息。更为可取的是,所述油墨刮刀为圆辊刮刀(4)或柔性刮刀(4')。之所以这样改进,是因为凹坑(5)边沿极易损伤现行刚性油墨刮刀刀口,导致频繁停机换刀、影响生产效率。尤为可取的是,所述纤维(12)是片径为0.4-1.2mm、厚度为24-72 μ m的薄片。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凹印领域的印刷技术专家一致认为:向凹印油墨中掺入的金葱粉亮片,片径尺寸越小越好印刷、必须小于0.1mm,厚度尺寸越薄越好印刷、必须薄于8 μ m。然而,本 申请人:在近乎一年的研发实践中发现:薄于8 μ m的金葱粉亮片(即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纤维),难以从版辊上刮除干净。未刮干净的多余的金葱粉亮片将会污染印刷品,使不该有纤维的地方污染上了纤维,为此,本 申请人:曾遭遇三次退货,经济损失达370多万元。也即是说,现行向凹印油墨中掺入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局部大尺寸纤维凹印方法,承印材料(10)从放料单元(19)送出至收料单元(20)收起,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①在放料单元(19)与收料单元(20)之间,设置纤维印刷单元(1),用于在承印材料(10)上印刷出纤维墨块(2);?②在纤维印刷单元(1)里设置凹印版辊(3)和油墨刮刀,并设置盛放纤维油墨(6)的墨槽(13)、压印辊(11)以及烘干箱(18);??③在凹印版辊(3)上开凿容留纤维油墨(6)的众多凹坑(5),该凹坑(5)内无网穴(7)、无网墙(8),凹坑深度为60~150μm,凹坑口径为1.5~4倍纤维长度,众多凹坑(5)排列成防伪标识图案(21);?④油墨刮刀紧压凹印版辊(3),凹印版辊(3)转动时油墨刮刀刮出凹坑(5)外多余的纤维油墨(6),留住凹坑(5)内有用的纤维油墨(6);?⑤所述纤维(12)是厚度≥16μm、长度≥0.3mm的片状纤维;?⑥所述承印材料(10)经压印辊(11)压向凹印版辊(3),将凹坑(5)内的纤维油墨(6)转移粘结到承印材料(10)上形成纤维墨块(2),众多纤维墨块(2)排列在一起形成局部纤维标识(21′)层,纤维墨块(2)经烘干箱(18)干燥固化。...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发张栋简镇明陈飞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亚元防伪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