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逢甲大学专利>正文

藻类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430757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11 2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藻类培养装置,包括以下组件:一培养单元及一收集单元。培养单元具有一管体,管体内部有一供含藻类培养液承纳的容置空间,且管体下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容置空间的导出孔。收集单元配置于培养单元管体下表面的下方并连通管体的导出孔,用以当一部份的藻类沉降时,收集沉降部份的藻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藻类培养装置,包括以下组件:一培养单元及一收集单元。培养单元具有一管体,管体内部有一供含藻类培养液承纳的容置空间,且管体下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容置空间的导出孔。收集单元配置于培养单元管体下表面的下方并连通管体的导出孔,用以当一部份的藻类沉降时,收集沉降部份的藻类。【专利说明】藻类培养装置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藻类培养装置,且特别是关于一种整合二阶段培养过程使用反应器的藻类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石化燃料日渐殆尽、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及全球气候诡谲多变等现象发生,人们已开始重视替代能源的开发,像是太阳能、风力、水力、生质能等,以减少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在这些替代能源中,例如生质甲烷、生质氢能、生质柴油及生质乙醇等生质能,由于具备高燃烧效率及低污染等特性,因此广受人们青睐及期待。目前,生质能的来源主要是由藻类生成而取得。根据藻类的生理特性,生成生质能时,藻类所处在的环境往往是不利于藻类进行细胞分裂及生长,因此为得到最多量的生质能,必须利用最大量生物数的藻类来生成生质能。为此,「二阶段培养过程」便应运而生。以生成生质柴油的微藻为例子。首先,必须在有光且充满碳源的环境下对微藻进行第一阶段培养来得到最大量生物数的微藻;接着,将前述得到之最大量生物数的微藻转移到无光或缺乏氮源的环境下对微藻进行第二阶段培养,来生成生质柴油。由此可知,目前二阶段培养过程须将藻类从第一阶段培养使用的反应器转移到第二阶段培养使用的反应器,造成了目前二阶段培养过程在空间及时间利用上的困扰。因此,如何将二阶段培养过程使用的反应器整合在一起,来解决目前二阶段培养过程在空间及时间利用上的困扰,是从事藻类培养相关领域的人士或业者,亟欲解决的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颖的藻类培养装置。此培养装置整合了二阶段培养过程使用的反应器,从而克服目前二阶段培养过程在空间及时间利用上的困扰。于是,为实现前述及/或其它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藻类培养装置,包括以下组件:一培养单元以及一收集单元。培养单元具有一管体,管体内部有一供含藻类的培养液承纳的容置空间,且管体下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容置空间的导出孔。收集单元配置于培养单元管体下表面的下方并连通管体的导出孔,用以当一部份的藻类沉降时,收集沉降部份的藻类。相比于未沉降部份的藻类,沉降部份的藻类为个体较成熟且体积较大的藻群,因此培养单元管体下表面的下方配置有收集单元,且收集单元连通管体的导出孔,藉此可透过收集单元实时收集到沉降部份的藻类,也可直接于收集单元内对收集到的藻类进行后续培养。如此一来,克服了目前二阶段培养过程在空间及时间利用上的困扰。【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一示意图,说明着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藻类培养装置。图2至4为一系列示意图,说明图1所述藻类培养装置的使用过程。【符号说明】 (1)培养单元 (11)管体 (12)进料口 (13)出料口 (14)容置空间 (15)导出孔 (16)管径转换单元 (2)收集单元 (3)阀手段 (A)培养液 (Al)藻类。【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上述及/或 其它目的、功效、特征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表示了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藻类培养装置,所述的藻类培养装置含有下列组件:一培养单元(I)、一收集单元(2 )及一阀手段(3 )。如图1所示,培养单元(I)具有一管体(11)、一进料口(12)及一出料口(13)。管体(11)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14),且管体(11)下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容置空间(14)的导出孔(15 )。进料口( 12 )及出料口( 13 )分别配置于管体(11)的二相对端部,且进料口(12)及出料口(13)均连通管体(11)内部的容置空间(14)。如图1所示,培养单元(I)还具有二管径转换单元(16),其中此些管径转换单元(16)中的一个设置于管体(11)及进料口( 12)之间,且自连接管体(11)的一侧向连接进料口(12)的另侧渐缩;而另一个设置于管体(11)及出料口(13)之间,且自连接管体(11)的一侧向连接出料口(13)的另侧渐缩。如图1所示,收集单元(2 )配置于培养单元(I)的管体(11)下表面的下方,并连通管体(11)的导出孔(15)。如图1所示,阀手段(3)是配置于培养单元(I)的导出孔(15)及收集单元(2)之间,用以打开或关闭导出孔(15)。请参阅图2至图4,表示了上述较佳例的藻类培养装置的使用方式。如图2所示,阀手段(3)处于一关闭位置时,培养单元(I)的导出孔(15)是被关闭的。然后,从培养单元(I)的进料口( 12)通入含藻类(Al)的培养液(A),而培养液(A)流经管径转换单元(16)至含藻类(Al)的培养单元(I)内部的容置空间(14),因此培养单元(I)内部的容置空间(14)是用来承纳含藻类(Al)的培养液(A)。如图3所示,在含藻类(Al)的培养液(A)承纳于容置空间(14) 一段时间后,一部份的藻类(Al)沉降至培养单元(I)的管体(11)下表面。如图4所示,阀手段(3)处于一开启位置时,培养单元(I)的导出孔(15)是被打开的。因此沉降部份的藻类(Al)则经由培养单元(I)的导出孔(15)流至收集单元(2),而收集沉降部份的藻类(Al)。值得提出的是,如图2至图4所示,含藻类(Al)的培养液(A)可以从培养单元(I)的出料口( 13 )流出,因此培养单元(I)的出料口( 13 )可连接于另一个如本较佳例的藻类培养装置,而形成一串联式藻类培养系统,用以扩大培养规模。再值得提出的是,如图2所示,系将含藻类(Al)的培养液(A)从进料口(12)通入,且含藻类(Al)的培养液(A)经过管径转换单元(16)而流至培养单元(I)内部的容置空间(14)。因此配置管径转换单元(16)的用意在于:减缓含藻类(Al)的培养液(A)流至容置空间(14)的流速,而使含藻类(Al)的培养液(A)迅速地静置,从而加快形成沉降部份的藻类(Al)。一般而言,相较于未沉降部份的藻类,沉降部份的藻类系为个体较成熟且体积较大的藻群。于上述较佳例中,培养单元管体下表面的下方配置有收集单元,且收集单元连通管体的导出孔,因此收集单元可实时收集到沉降部份的藻类,也可直接于收集单元内对收集到的藻类进行后续培养。如此一来,克服了目前二阶段培养过程在空间及时间利用上的困扰。虽然本专利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的方式进行描述,但是其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所属
中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之精神及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改动与润饰,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视后附权利要求书所要保护的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藻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培养单元,具有一管体,该管体内部有一供含藻类的培养液承纳的容置空间,且该管体下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该容置空间的导出孔;以及 一收集单元,配置于该培养单元管体下表面的下方并连通该管体的导出孔,用以当一部份的藻类沉降时,收集该沉降部份的藻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藻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培养单元的管体还具有一进料口,该进料口配置于该管体的一端部,且该进料口连通该管体内部的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藻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培养单元,具有一管体,该管体内部有一供含藻类的培养液承纳的容置空间,且该管体下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该容置空间的导出孔;以及一收集单元,配置于该培养单元管体下表面的下方并连通该管体的导出孔,用以当一部份的藻类沉降时,收集该沉降部份的藻类。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振昌张新福林秋裕刘兆罡何国铭
申请(专利权)人:逢甲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