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102743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30 2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包含多个第一电极列,沿第一轴向形成于透明基板上,相邻第一电极借由第一导电连接部连接。触控面板还包含多个第二电极列,沿第二轴向形成于透明基板上,相邻第二电极借由导电桥接部连接。其中,导电桥接部包含低温导电材料。(*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含低温导电材料的桥接部的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触控显示器是结合感测技术及显示技术所形成的一种输入/输出装置,普遍使用于电子装置中,例如可携式及手持式电子装置。电容式触控面板为一种常用的触控面板,其利用电容耦合效应以侦测触碰位置。当手指触碰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表面时,相应位置的电容量会受到改变,因而得以侦测到触碰位置。触控面板一般是由正交的X电极列与Y电极列所组成,其中一种电极列借由桥接部(bridge)以电性连接。传统触控面板的桥接部一般是由金属所形成。然而,金属桥接部会造成反射及透光度降低等问题。另一种传统触控面板的桥接器则是由氧化铟锡(ITO)所形成。然而,氧化铟锡需使用高温(例如大于300°C)的工艺环境,且需进行退火工艺。此外,还需使用强酸(例如王水)以蚀刻形成所要的图样,因而容易造成电极的破坏。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新颖的触控面板,用以改善传统触控面板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现有的触控面板存在的问题,而提出一种触控面板,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其桥接部使用低温导电材料,以简化工艺、提高触控感应度,且可避免反射及透光度降低等问题。根据本技术实施例,触控面板包含透明基板、多个第一电极列、多个第一导电连接部、多个第二电极列、多个导电桥接部及多个绝缘块。第一电极列沿第一轴向形成于透明基板上,该第一电极列包含多个第一电极,且第一导电连接部用以连接沿第一轴向的相邻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列沿第二轴向形成于透明基板上,该第二电极列包含多个第二电极,且导电桥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沿第二轴向的相邻第二电极,所述导电桥接部包含低温导电材料。绝缘块位于导电桥接部与第一导电连接部之间。较佳的,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低温导电材料包含氧化铟锡ITO及锌Zn。较佳的,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锌的重量百分比为0.1-30%。较佳的,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低温为室温。较佳的,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导电连接部、该绝缘块及该导电桥接部从该透明基板由下而上依次堆叠。较佳的,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导电桥接部、该绝缘块及该第一导电连接部从该透明基板由下而上依次堆叠。较佳的,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透明基板包含玻璃、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环烯烃共聚合物COC。较佳的,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电极列或该第二电极列包含非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的透光结构。较佳的,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非透明导电材料包含多条纳米金属线或多个纳米金属网。较佳的,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电极列或该第二电极列包含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的透光结构。较佳的,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透明导电材料包含氧化铟锡ΙΤ0、氧化铟锌ΙΖ0、氧化锌铝AZO或氧化锡锑ΑΤ0。较佳的,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绝缘块包含光学胶0CA、二氧化硅或压克力。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至图1C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工艺仰视图。图2显示图1C沿剖面线2-2’的剖视图。图3显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视图。符号说明100触控面板200触控面板10 透明基板11 第一电极列110第一电极111第一导电连接部12 第二电极列120第二电极13 绝缘块14 导电桥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以及其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触控面板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图1A至图1C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的工艺仰视图,而图2显示图1C沿剖面线2-2’的剖视图。图示工艺仅为触控面板的多种工艺当中的一种,非用以限定本实施例的制造方法。首先,如图1A所示,在透明基板10的表面形成多个第一电极列11及多个第二电极列12,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列11沿第一轴向排列,且所述第二电极列12沿第二轴向排列。所述第一电极列11彼此实质平行,且所述第二电极列12彼此实质平行。第一电极列11与第二电极列12可以为实质正交,但不限定于此。其中,第一电极列11包含多个第一电极110,且第二电极列12包含多个第二电极120。如图1A所示,第二电极120彼此分离,而沿第一轴向的相邻第一电极110之间借由第一导电连接部111彼此连接。虽然图1A例示第一电极110及第二电极120的形状 为菱形,但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上述透明基板10的材质可为绝缘材料,例如玻璃、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乙烯(Polyethylen, PE)、聚氯乙烯(Poly vinyl Chloride, PVC)、聚丙烯(Poly propylene, PP)、聚苯乙烯(Poly styrene, 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或环烯经共聚合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 COC)。上述第一电极列11与第二电极列12可为非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的透光(light-transmissive)结构。非透明导电材料可为多条纳米金属线(metal nanowire),例如纳米银线或纳米铜线;或者多个纳米金属网(metal nanonet),例如纳米银网或纳米铜网。纳米金属线或金属网的内径为纳米等级(亦即数纳米至数百纳米之间),可借由塑胶材料(例如树脂)加以固定。由于纳米金属线/网非常细,非人眼可以观察得到,因此由纳米金属线/网所构成的第一电极列11与第二电极列12的透光性极佳。第一电极列11与第二电极列12还可包含光敏(photosensitive)材料(例如压克力),借由曝光显影工艺即可形成所要的电极形状(pattern)。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列11与第二电极列12可为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的透光结构。透明导电材料可为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ΙΤ0)、氧化铟锌(indium zincoxide, ΙΖ0)、氧化锋招(Al-doped ZnO, AZO)或氧化锡铺(antimony tin oxide, ΑΤΟ)。接下来,如图1B所示,在第一导电连接部111上形成绝缘块13。绝缘块13的顶面形状可为四边形,但不限定于此。绝缘块13的材质可为光学胶(OCA)或二氧化硅,也可含光敏材料(例如压克力),借由曝光显影工艺即可形成所要的形状。最后,如图1C所示,在绝缘块13上形成导电桥接部(bridge)14,并在透明基板10的周边形成导线(未显示)。导电桥接部14的中央设于绝缘块13上,且导电桥接部14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沿第二轴向的相邻第二电极120,因而使得同一行的第二电极120彼此电性连接。此外,第一电极列11与第二电极列12则借由绝缘块13而彼此电性绝缘。根据本实施例的特征之一,导电桥接部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透明基板;?多个第一电极列,沿第一轴向形成于该透明基板上,该第一电极列包含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一导电连接部,每一该第一导电连接部用以连接沿该第一轴向的相邻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列,沿第二轴向形成于该透明基板上,该第二电极列包含多个第二电极;?多个导电桥接部,每一该导电桥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沿该第二轴向的相邻第二电极,所述导电桥接部包含低温导电材料;以及?多个绝缘块,每一该绝缘块位于该导电桥接部与该第一导电连接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建文池茗权
申请(专利权)人: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