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胞内透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048794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17: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细胞内透析装置,包括电极透析单元和电极夹持器,电极透析单元包括储液池、U型管、废液收集池、第一微插管、第二微插管和三孔支架;所述U型管的一端通过硅胶管与储液池连通,U型管的另一端与第一负压吸引管连通,在U型管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微插管;所述废液收集池顶端设置有第一微插管;电极夹持器内设置有中央管腔,第一微插管和第二微插管同时插入电极夹持器内并与中央管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细胞内透析操作简便、换液效率高,可进行长期的稳定观察。(*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电极液更换装置,尤其是一种细胞内透析装置。技术背景:膜片钳技术自创建以来日趋成熟和完善,应用此项技术,人们可以从分子水平对膜蛋白(如离子通道、受体)的性质和功能等作深入分析。但在某些实验中,此项技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在研究细胞膜信号系统对离子通道的调控时,需要在细胞内应用适当的药物;在分析测量细胞某一功能状态对应的电流机制时,需要根据所测电流使用对应的电极内液。在这些情况下,只有使用专门设计的灌流装置改变电极内液的成分,并在此步骤之前及之后进行测量,才能够实现严格的对照。这一装置被称为细胞内透析(灌流)装置。细胞内透析原理是物理扩散,即电极液内物质通过电极尖端向细胞内扩散。早期的细胞内灌流装置结构复杂、噪音大、操作难度大、实验成功率低,难以在一般电生理实验室普及。后期虽有所改进,但仍然存在着置换效率低,稳定性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细胞内透析装置,使细胞内透析操作简便、换液效率高,可进行长期的稳定观察。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的:一种细胞内透析装置,包括电极透析单元和电极夹持器,电极透析单元包括储液池、U型管、废液收集池、第一微插管、第二微插管和三孔支架;所述U型管的一端通过硅胶管与储液池连通,U型管 的另一端与第一负压吸引管连通,在U型管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微插管;所述废液收集池顶端设置有第一微插管;电极夹持器内设置有中央管腔,第一微插管和第二微插管同时插入电极夹持器内并与中央管腔连通。所述储液池、U型管和废液收集池都固定在三孔支架上。所述微插管套长度为1-1.5cm,其外径为l_2mm,内径为1-1.5mm。所述电极夹持器上设置有与中央管腔连通的负压抽吸侧管和微插管套,第一微插管和第二微插管同时插入微插管套内并与中央管腔连通。所述负压抽吸侧管与电极夹持器纵轴呈90°角。所述微插管套设置在负压抽吸侧管的上方,并与电极夹持器纵轴成135°角。所述废液收集池顶端设置有顶端开口、左侧上方设置有左侧开口、右侧下方设置有右侧开口,顶端开口与第一微插管连通,左侧开口连接有第二负压吸引管,右侧开口连接有供排废液用硅胶管。所述废液收集池由透明的有机玻璃制成。所述U型管与硅胶管连接处设置有第二三通,U型管与第一负压吸引管连接处设置有第一三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细胞内透析操作简便、换液效率高,可进行长期的稳定观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极夹持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极透析单元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电极夹持器;1_1为中央管腔;1_2为负压抽吸侧管;2为微插管套;3为废液收集池;4为U型管;5为储液池;6为三孔支架;7为娃胶管;8为第一微插管;9为第二微插管;10为第一三通;11为第二三通;12为第一负压吸引管;13为第二负压吸引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和图2,一种细胞内透析装置,包括电极透析单元和电极夹持器,电极透析单元包括储液池、U型管、废液收集池、第一微插管、第二微插管和三孔支架;所述U型管的一端通过硅胶管与储液池连通,U型管的另一端与第一负压吸引管连通,在U型管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微插管;所述废液收集池顶端设置有第一微插管;电极夹持器内设置有中央管腔,第一微插管和第二微插管同时插入电极夹持器内并与中央管腔连通。所述储液池、U型管和废液收集池都固定在三孔支架上。所述微插管套长度为Icm,其外径为1.5mm,内径为1mm。所述电极夹持器上设置有与中央管腔连通的负压抽吸侧管和微插管套,第一微插管和第二微插管同时插入微插管套内并与中央管腔连通。所述负压抽吸侧管与电极夹持器纵轴呈90°角。所述微插管套设置在负压抽吸侧管的上方,并与电极夹持器纵轴成135°角。所述废液收集池顶端设置有顶端开口、左侧上方设置有左侧开口、右侧下方设置有右侧开口,顶端开口与第一微插管连通,左侧开口连接有第二负压吸引管,右侧开口连接有硅胶管。所述废液收集池由透明有机玻璃制成。所述U型管与硅胶管连接处设置有第二三通,U型管与第一负压吸引管连接处设置有第一三通。胞内透析装置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电极夹持器部分,二是电极液透析单元(图2所示)。电极夹持器部分是在膜片钳微电极夹持器(patch clamp pipette holder)基础上改造而成,取电极夹持器,在负压抽吸侧管(与夹持器纵轴呈90°角)的上方,以与电极夹持端成135°角,用2_钻头钻一侧孔,直通夹持器中央管腔。插入一长约lcm,外径与所钻孔径相当的细钢管(18号注射针头外径1.5_,可用),周围以“302”胶粘剂密封、固定,以备插入微插管时用。电极透析单元由四个部分组成:微插管、废液收集池、储液池、U型管。插入玻璃微电极内的微插管(从微插管套内插入)是利用微量移液管枪头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手工拉制而成,一般选取100 μ I移液管头,拉制好的微插管外径约100 μ m,内径约50μπι,每个装置中,备微插管两根,分别称为第一微插管、第二微插管。废液收集池的制作选用透明度高的有机玻璃,以利于监测换液效果。在该收集池左右及上方各开一口:左侧开口接负压源,右下方开口接供排废液的硅胶管,上方开口与第一微插管相连。储液池选用一次性聚乙烯注射器针管(5ml),拔除内芯后,将下端烧熔闭合备用。储液池固定于支架上,上方引硅胶管从中通过,与“U”管上端一侧开口相连。U型管的制备如下:取直径1.5mm的塑料管弯成” U”型,下端弧形部分的顶端开一小口,与另外一个已拉制成的微插管(第二微插管)较粗的一侧密切连接后,以“302”胶粘剂密封(该微插管同样需经微插管套插入玻璃微电极内);“U”管上端开口,一侧接储液池,一侧接负压吸引装置,在连接处均设置一个“三通”开关。胞内透析装置的配套及放置:上述各部分准备完成之后,将两个微插管沿微插管套插入,根据玻璃微电极的长度决定插入的深度,第二微插管要略长于第一微插管。另外用有机玻璃制备一个三孔支架,可将废液收集池、“U”管以及储液池置于其上,支架放置于实验记录用电极夹持器附近,与其配合使用。更换电极液的基本步骤:(1)开始实验前,启动“U”管系统,配合使用三通装置,使储液池内液体充满第二微插管尖端(确认其中无气泡存在),且不流动。(2)在显微镜下选出合适细胞后以常规电极液,常规操作方法钳制细胞,进行记录。(3)打开连接储液池的三通开关。(4)将废液收集池左侧负压源开关打开,通过增加负压,使储液池内液体流入玻璃微电极内。通过观察废液收集池内的液体滴数及快慢来判断电极液更换效果,通常3 4滴(约I滴/ s)即可使电极液全部更新。上述步骤完成后,关闭废液收集池负压源和储液池三通,整个透析系统即处于备用状态。以后更换玻璃电极与普通实验几乎完全一样,必要时,在实验期间也可根据需要,通过启闭三通,配合负压抽吸,随时更换电极液。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
技术实现思路
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细胞内透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透析单元和电极夹持器,电极透析单元包括储液池、U型管、废液收集池、第一微插管、第二微插管和三孔支架;所述U型管的一端通过硅胶管与储液池连通,U型管的另一端与第一负压吸引管连通,在U型管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微插管;所述废液收集池顶端设置有第一微插管;电极夹持器内设置有中央管腔,第一微插管和第二微插管同时插入电极夹持器内并与中央管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俊玲胡三觉杨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