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井回采区灾害源的地质雷达层析探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033323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00: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矿井回采区灾害源的地质雷达层析探测方法,属于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确定发射点、接收点位置;对选定的探测剖面进行地质雷达层析探测;对剖面进行网格划分;构造波速层析的反演方程组;确定探测剖面的波速分布;做出探测剖面波速分布的等值线图,识别灾害源的空间位置和特征属性。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快速、准确、无损地探测现代化矿井回采区的灾害源信息,对井下的安全开采具有指导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球物理探测
,特别涉及矿井回采区灾害源的探测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煤炭开采深度增加,矿井地质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水和瓦斯是危害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介质。在综采设备安装或开采前,探测回采区灾害源的空间位置和特征属性,是保障工作面持续开采的重点工作。现代化煤矿回采区巷道之间的垂直距离往往大于200米,有的开采区甚至超过400米,并且回采区的灾害源及不良地质体的范围通常较小,需要较高的探测精度和较强的识别能力。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都满足矿井回采区灾害源探测对施工难度、准确率和探测距离的需求。目前用于回采区灾害源的探测方法主要有钻探、直流电法勘探、矿井瞬变电磁法和地质雷达等。钻探方法准确,但速度慢、成本高,难以圈定富水区范围,且打钻时存在危险;直流电法勘探是以 煤、岩层的导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人工向地下供入稳定电流,观测大地电流场的分布规律,从而确定岩、矿体物性的分布规律或地质构造的特征,但井下勘探属于全空间范畴,体积效应大,且探测有效范围较小,对远离巷道的工作面中间部分无能为力,导致难以满足矿井需求;矿井瞬变电磁法在发射线圈中通入阶跃电流,利用接收线圈测量感应二次场,根据接收到的二次场的感应电动势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确定探测范围内介质的电磁性质变化规律,通过进一步的数据解释处理得知探测方向的地质情况,但探测的有效距离为100米左右;地质雷达是一种快速、无损、准确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目前广泛使用的是反射波探测法,基于地下介质的介电常数的差异,利用高频电磁脉冲波的反射探测目标体及地质现象,该方法在矿井巷道侧壁松动圈和底板含水区探测效果明显,但探测距离一般限制在30米左右。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物探方法均不能用于探测现代化煤矿回采区的灾吾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以实现在现代化煤矿回采区对灾害源的探测,满足矿井回采区灾害源探测对施工难度、准确率和探测距离的需求。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的:a、确定发射点、接收点位置:沿探测区域两侧的巷道布置两条长度、高度均相等,且长度不超过400米的测线,测线距地高度一般为煤层高度的1/4 3/4 ;将每一条测线等距划分为k段,每段的边长即为探测精度D,D的最小值为探测剖面沿回采方向长度的1/100,D的最大值不应超过10米;选取两测线中任一测线布置发射点Tri, i = 1,2,…,k,发射点位置在该测线中各个段的中点;在另一测线上按相同方法布设接收点Rei, i = 1,2,…,k,接收点与发射点个数相同、位置对称;b、对两条测线间的探测剖面进行地质雷达层析探测:将地质雷达的发射天线置于发射点Tr1,接收天线置于接收点Re1,采集第一道射线的走时数据tn,发射天线不动,沿回采方向移动接收天线,在每个接收点采集与Tr1对应射线的走时数据tlj;其中j表示接收点的编号,j = 1,2,…,k;移动发射天线置于发射点Tr2,重复以上过程,得到与发射点Tr2对应的数据t2p ;依次类推,在各个发射点重复上述过程,共采集k2道射线的走时数据,得到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的走时向量T = (tn, t12,…,t21,t22,…,tm)T;C、对探测剖面进行网格划分:为了将整个区域的波速分布离散化,转化为求取每个网格的波速值,在以两个测线为对边的长方形内以边长D绘制正方形网格,一共有η个网格,并且各发射点与接收点均位于其所在网格的所在边的中点,每一条射线从发射点到接收点的走时即为该射线在其经过的各个网格的走时之和;对网格进行编号,以Tr1所在网格为起始,编号为I,然后以Tr1至Re1所在直线为行,以Tr1至Trk为列,逐行依次编号,至Rek所在网格为止;d、构造波速层析的反演方程组:计算每一道射线落在各个网格内的长度,每一条射线从发射点到接收点的总路程即为该射线在其经过的各个网格的长度之和,每一道射线的数据组成一个行向量,共k2个行向量,构成系数矩阵L ;待求解的向量S为每个网格中介质的电磁波波速平均值的倒数,T为步骤b中采集到的走时向量,由此构造出波速层析的反演方程组LS = T: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a、确定发射点、接收点位置:沿探测区域两侧的巷道布置两条长度、高度均相等,且长度不超过400米的测线,测线距巷道地面高度一般为煤层高度的1/4 .3/4 ;将每一条测线等距划分为k段,每段的长度即为探测精度D,D的最小值为探测剖面沿回采方向长度的1/100,D的最大值不应超过10米;选取两测线中任一测线布置发射点Tri, i = 1,2,…,k,发射点位置在该测线中各个段的中点;在另一测线上按相同方法布设接收点Rei, i = 1,.2,…,k,接收点与发射点个数相同、位置对称; b、对两条测线间的探测剖面进行地质雷达层析探测:将地质雷达的发射天线置于发射点Tr1,接收天线置于接收点Re1,采集第一道射线的走时数据tn,发射天线不动,沿回采方向移动接收天线,在每个接收点采集与Tr1对应射线的走时数据tlj;其中j表示接收点的编号,j = 1,2,…,k;移动发射天线置于发射点Tr2,重复以上过程,得到与发射点Tr2对应的数据t2p ;依次类推,在各个发射点重复上述过程,共采集k2道电磁波射线的走时数据,得到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的走时向量T = (tn, t12,…,t21,t22,…,tm)T; C、对探测剖面进行网格划分:为了将整个区域的波速分布离散化,转化为求取每个网格的波速值,在以两个测线为对边的长方形内以边长D绘制正方形网格,一共有η个网格,并且各发射点与接收点均位于其所在网格的所在边的中点,每一条射线从发射点到接收点的走时即为该射线在其经过的各个网格的走时之和;对网格进行编号,以Tr1所在网格为起始,编号为I,然后以Tr1至Re1所在直线为行,以Tr1至Trk为列,逐行依次编号,至Rek所在网格为止; d、构造波速层析的反演方程组:计算每一道射线在各个网格内的长度,每一条射线从发射点到接收点的总路程即为该射线在其经过的各个网格的长度之和,每一道射线的数据组成一个行向量,共k2个行向量,构成系数矩阵L ;待求解的向量S为每个网格中介质的电磁波波速平均值的倒数,T为步骤b中采集到的走时向量,由此构造出波速层析的反演方程组 LS = T: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属于地球物理探测
,该方法包括确定发射点、接收点位置;对选定的探测剖面进行地质雷达层析探测;对剖面进行网格划分;构造波速层析的反演方程组;确定探测剖面的波速分布;做出探测剖面波速分布的等值线图,识别灾害源的空间位置和特征属性。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快速、准确、无损地探测现代化矿井回采区的灾害源信息,对井下的安全开采具有指导作用。文档编号G01V3/38GK103245977SQ20131017902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15日专利技术者杨峰, 杜翠, 许献磊, 彭猛 申请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杨峰, 杜翠, 许献磊, 彭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矿井回采区灾害源的地质雷达层析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含如下步骤:a、确定发射点、接收点位置:沿探测区域两侧的巷道布置两条长度、高度均相等,且长度不超过400米的测线,测线距巷道地面高度一般为煤层高度的1/4~3/4;将每一条测线等距划分为k段,每段的长度即为探测精度D,D的最小值为探测剖面沿回采方向长度的1/100,D的最大值不应超过10米;选取两测线中任一测线布置发射点Tri,i=1,2,…,k,发射点位置在该测线中各个段的中点;在另一测线上按相同方法布设接收点Rei,i=1,2,…,k,接收点与发射点个数相同、位置对称;b、对两条测线间的探测剖面进行地质雷达层析探测:将地质雷达的发射天线置于发射点Tr1,接收天线置于接收点Re1,采集第一道射线的走时数据t11,发射天线不动,沿回采方向移动接收天线,在每个接收点采集与Tr1对应射线的走时数据t1j,其中j表示接收点的编号,j=1,2,…,k;移动发射天线置于发射点Tr2,重复以上过程,得到与发射点Tr2对应的数据t2j,;依次类推,在各个发射点重复上述过程,共采集k2道电磁波射线的走时数据,得到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的走时向量T=(t11,t12,…,t21,t22,…,tnn)T;c、对探测剖面进行网格划分:为了将整个区域的波速分布离散化,转化为求取每个网格的波速值,在以两个测线为对边的长方形内以边长D绘制正方形网格,一共有n个网格,并且各发射点与接收点均位于其所在网格的所在边的中点,每一条射线从发射点到接收点的走时即为该射线在其经过的各个网格的走时之和;对网格进行编号,以Tr1所在网格为起始,编号为1,然后以Tr1至Re1所在直线为行,以Tr1至Trk为列,逐行依次编号,至Rek所在网格为止;d、构造波速层析的反演方程组:计算每一道射线在各个网格内的长度,每一条射线从发射点到接收点的总路程即为该射线在其经过的各个网格的长度之 和,每一道射线的数据组成一个行向量,共k2个行向量,构成系数矩阵L;待求解的向量S为每个网格中介质的电磁波波速平均值的倒数,T为步骤b中采集到的走时向量,由此构造出波速层析的反演方程组LS=T:S=s1s2...snT=t1t2...tm,m=k2;e、确定探测剖面的波速分布:利用计算机求解步骤d中构造的反演方程组,通过迭代计算求出满足min||LS?T||2的解向量S;根据公式:计算出各网格的波速vc,c代表网格编号;f、绘制探测剖面波速分布的等值线图,确定灾害源的空间位置和特征属性:建立256色阶表,对步骤e中得到的各网格波速进行彩色剖面成像得到探测剖面波速分布的等值线图,波速异常区域的位置即为灾害源的空间位置,根据波速数值判断异常区域的特征属性。FSA00000895256800021.tif,FSA00000895256800024.tif...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峰杜翠许献磊彭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杨峰杜翠许献磊彭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