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阳医学院专利>正文

动物晕动病诱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025911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4 13:17
一种动物晕动病诱发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啮齿类动物晕动病的刺激诱发造模单一、实验因素多元化影响测定数据不可靠等问题。其包括底座、通过转轴组装在底座上的带动实验动物运动的转盘及驱动装置,其技术要点是:所述转盘上至少固定有两个动物限位活动器,各动物限位活动器包括支架、设置粪便收集槽的基座、固定在基座上的行走机构、躯干限位罩及头部固定器;转轴利用轴承座组装在底座上,转盘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固定在转轴上的从动轮、由电机驱动的主动轮和张紧在主动轮与从动轮上的传动带。其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使用安全可靠,有效地建立了诱发晕动病的动物实验模型,便于控制对抗晕药物的研发、筛选以及利于指导晕动病的临床治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诱发晕动病的动物实验模型,特别是一种用于因视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的错配条件下建立的动物晕动病诱发装置,主要用于从不同侧面揭示晕动病的发生机制,并就此机制研发、筛选抗晕药物,指导晕动病的临床治疗。
技术介绍
晕动病是机体不能适应加速度、视觉和深部感觉的刺激而发生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前庭器官和自主神经反应为主的症候群,包括晕车、晕船、晕机等。晕动病的发生机制,因其刺激过程受神经及内分泌等多元化复杂因素的影响,故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晕动病发病机制大多是“感觉冲突理论”。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当人处于乘车、船、或航空器等异常运动时,来自眼的视觉信息、内耳前庭器官的前庭信息和肌肉本体感受器的本体感觉信息传入脑内,产生不协同的、不一致的运动感觉。运动时间越长,运动强度越大,越容易引发晕动病;其二是新产生的运动感觉与先前的运动感觉经验或在此感觉经验基础上形成的预期感觉不一致时,就会在脑内产生不协同的感觉冲突而引发晕动病,这也被称之为“神经失匹配假说”。但现有的运动病诱发实验模型均由旋转刺激诱发,其主要通过前庭-耳石系统合成的垂线感与主观垂线感不一致而诱发运动病。例如在《航空航天与环境 医学》(AviatSpace Environ Medl985, 56 (5):462-465)的“猫晕动病实验室研究的刺激装置”一文中,详细阐述了一种诱发猫产生晕动病的实验装置。近30年来,许多学者仿制该装置制备晕动病动物模型,从而进行有关晕动病的各项研究。相近的报道还有旋臂实验模型,如《生理学与行为》(Physiol Behav2007,92(4):702—707)的“首次应用于啮齿类动物的新型晕动病模型一文中所提及:实验过程中每只动物都被放进独立的离心笼,之后悬吊在旋臂上,每个离心笼离转台中心轴线距离相等,整个转台有随动控制力矩马达驱动。上述旋臂实验装置在诱发晕动病产生的过程中,放置动物的离心笼随旋臂的转动而摇摆,对实验动物产生实验要求以外的刺激,使实验因素多元化,不利于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晕动病发生机制的探究。据专利文献有关对啮齿类动物晕动病研究的报导,如公告号为CN201375509Y的“旋转调速式实验鼠晕动病诱发仪”中,记载的技术方案是:将实验鼠装在尺寸适合的有机玻璃圆筒内,再将圆筒固定在可以旋转的小圆盘上,遮挡动物的视线,排除视觉信号的影响。但是,该使用装置时,动物身体无法自由移动,本体感觉信号传入也相对稳定,因而该装置只能用于对前庭功能的研究。再如公告号为CN202043526U的“一种老鼠晕动病造模装置”,该装置将鼠笼固定在旋转横轴的两端,旋转电机带动转动竖轴旋转,同时转动竖轴带动旋转横轴两侧的鼠笼旋转,制备晕动症模型。但是,该装置刺激运动单一,动物在笼内可以自由活动,在此种条件下诱发的晕动病是动物对复合的、难以界定的多种感觉信号的反应,因为在刺激过程中各种感觉信息会因悬挂着的笼子的摆动及动物自身的自由运动而变化,不同动物的晕动反应差别较大,其测定的实验数据并不可靠。但是,当机体接受异常运动刺激,来自视觉、前庭器官和本体感受器信息之间发生矛盾而产生冲突时,也可引发晕动病。基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人认为,只有通过建立视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传入信息错配条件下诱发晕动病的动物实验模型,才是研究晕动病的发病机制及研发抗晕动病药物的必要前提条件,这对晕动病的防治及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当前尚无此类用于研究晕动病机制及抗晕动病药物的视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错配条件下诱发晕动病的动物实验模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动物晕动病诱发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啮齿类动物晕动病的刺激诱发造模单一、实验因素多元化影响测定数据不可靠等问题,其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使用安全可靠,有效地建立了因视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错配条件下诱发晕动病的动物实验模型,提高测定数据的精确度,从不同侧面揭示晕动病的发生机制,便于控制对抗晕药物的研发、筛选以及利于指导晕动病的临床治疗。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动物晕动病诱发装置包括底座、通过转轴组装在底座上的带动实验动物运动的转盘及驱动装置,其技术要点是:所述转盘上至少固定有两个动物限位活动器,各动物限位活动器包括支架、设置粪便收集槽的基座、固定在基座上的行走机构、用于将实验动物限位在行走机构上的躯干限位罩及头部固定器;转轴利用轴承座组装在底座上,转盘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固定在转轴上的从动轮、由电机驱动的主动轮和张紧在主动轮与从动轮上的传动带。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固定在基座上的支撑座、行走带以及用于驱动行走带的电动滚筒。所述动物限位活动器与转盘之间设置180°转向调节结构。 所述动物限位活动器上方设置带有透气孔和遮光布的遮光罩。本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及积极的技术效果是:由于本专利技术的转盘上至少固定有两个动物限位活动器,并通过转盘驱动装置与动物限位活动器巧妙地配合,有效地建立了一种由于视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传入信息相错而诱发晕动病的动物实验模型,其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使用安全可靠。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啮齿类动物晕动病的仅采用旋转变速刺激诱发造模单一、实验因素多元化影响测定数据不可靠等问题,进而从不同侧面揭示晕动病的发生机制,有利于就此机制研发、筛选抗晕药物,指导晕动病的临床治疗。通过该实验装置获得的实验数据将为感觉冲突理论及其发展而来的“神经失匹配假说”提供基础研究佐证,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 图2是图1中动物限位活动器的分体放大结构示意 图3是图2中头部固定器的立体结构示意 图4是图2中基座的一种结构不意 图5是图4沿A-A线的剖视图;图6是图2中遮光罩的立体结构示意 图中序号说明:1动物限位活动器、2转盘、3主动轮、4传动带、5电机、6底座、7轴承座、8转轴、9从动轮、10遮光罩、11躯干限位罩、12支撑座、13基座、14支架、15粪便收集槽、16电动滚筒、17行走带、18头部固定器、19调整螺栓、20筛网、21尿液收集管。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图1飞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该动物晕动病诱发装置包括底座6、通过转轴8组装在底座6上的带动实验动物运动的转盘2及驱动装置等部件。其中转轴8利用轴承座7组装在底座6上,驱动装置包括电机5、固定在转轴6上的从动轮9、由电机5驱动的主动轮3和张紧在主动轮3与从动轮上9的传动带4。转盘2上的动物限位活动器I的数量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至少固定有两个动物限位活动器I。每个动物限位活动器I包括支架14、设置粪便收集槽15的基座13、固定在基座13上的行走机构、用于将实验动物限位在行走机构上的躯干限位罩12及头部固定器18。支架14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固定在基座13上,基座13通过支架14固定在转盘2上。其中,行走机构包括固定在基座13上的支撑座12、行走带17以及用于驱动行走带17的电动滚筒16。头部固定器18与躯干限位罩12上对应设置有相互铰接的连接片,头部固定器18铰接在躯干限位罩12 —端。在头部固定器18为由若干金属条构成的镂空帽型结构(如图4所示),以消除实验动物佩戴时的不适感,使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物晕动病诱发装置,包括底座、通过转轴组装在底座上的带动实验动物运动的转盘及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上至少固定有两个动物限位活动器,各动物限位活动器包括支架、设置粪便收集槽的基座、固定在基座上的行走机构、用于将实验动物限位在行走机构上的躯干限位罩及头部固定器;转轴利用轴承座组装在底座上,转盘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固定在转轴上的从动轮、由电机驱动的主动轮和张紧在主动轮与从动轮上的传动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丹吴敏范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