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负极性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99947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2 1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正负极性切换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至少一组用于与用电设备电源插头相连的插孔,壳体内设有与插孔对应的电源输出端,各组电源输出端并联且均与公共电源输入端相连,每组电源输出端通过一个可切换电源输出端极性的档位开关与公共电源输入端相连。所述插孔为三眼插孔,公共电源输入端和各组电源输出端均包括一个地线端和一对分极性的接线端,档位开关的动接触杆和静接触端分别连接于电源输出端和电源输入端一对分极性的接线端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档位开关进行极性切换即可保证用电设备正常工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插孔组数目可任意扩展,通用性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正负极性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电信、银行等各个需要使用不间断电源系统(UPS)的领域,大都使用了交流供电方式。由于UPS中采用了逆变器,所以电源转换环节多,能耗高;而且对于整个UPS系统而言,有很多不可备份的系统单点故障点,如同步并机板、输出切换开关等,可靠性差;还有维护、扩容难度大,建设成本高等缺点。针对于这些缺点,目前已专利技术了一种利用高压直流向各种设备供电的系统和方法,具有节能、可靠,易维护,成本低等优点。使用高压直流供电系统向各种设备供电时,设备本身的开关电源整流方式可分为全桥整流和半桥整流。众所周知,全桥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输入不同正负极的直流电时,不影响电流传输,而在半桥整流时,如输入的直流电正负极与用电设备内的半桥整流电路输入端正负极不匹配,则没有电流输出,这时就需要对输入的直流电正负极进行切换,从而保证直流电流的正常传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正负极性切换装置。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正负极性切换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至少一组用于与用电设备电源插头相连的插孔,壳体内设有与插孔对应的电源输出端,各组电源输出端并列且均与公共电源输入端相连,每组电源输出端通过一个可切换电源输出端极性的档位开关与公共电源输入端相连。作为优选,所述档位开关为双刀双掷开关。作为另一优选方案,所述档位开关为双刀三掷开关,中间档位悬空。进一步地,所述插孔为三眼插孔,公共电源输入端和各组电源输出端均包括一个地线端和一对分极性的接线端,档位开关的动接触杆和静接触端分别连接于电源输出端和公共电源输入端一对分极性的接线端上。优选地,所述公共电源输入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地线端,每组电源输出端均包括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地线端,每组电源输出端的地线端均与公共电源输入端的地线端相连;档位开关包括联动的第一动接触杆和第二动接触杆以及两对静接触端,第一动接触杆与相应电源输出端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第二动接触杆与相应电源输出端的第二输出端相连;两对静接触端中第一静接触端与第四静接触端并联后后连接公共电源输入端的第一输入端,第二静接触端与第三静接触端并联后连接公共电源输入端的第二输入端。作为另一优选方案 ,所述公共电源输入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地线端,每组电源输出端均包括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地线端,每组电源输出端的地线端均与公共电源输入端的地线端相连;档位开关包括联动的第一动接触杆和第二动接触杆以及三对静接触端,第一动接触杆与相应电源输出端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第二动接触杆与相应电源输出端的第二输出端相连;三对静接触端中第一静接触端与第六静接触端并联后后连接公共电源输入端的第一输入端,第三静接触端与第四静接触端并联后连接公共电源输入端的第二输入端,第二静接触端及第五静接触端悬空。进一步地,所述档位开关为船形开关或拨动开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档位开关进行极性切换即可保证用电设备正常工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插孔组数目可任意扩展,通用性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一参照图1所示,正负极性切换装置,包括壳体4,壳体4上设有至少一组用于与用电设备电源插头相连的插孔I,壳体内设有与插孔对应的电源输出端,各组电源输出端并列且均与公共电源输入端相连,每组电源输出端通过一个可切换电源输出端极性的档位开关2与公共电源输入端5相连·。图1以三路直流输出为例,插孔可以是两眼或三眼插孔,尤其对于三眼插孔,用电设备的电源插头不能直接调换极性,通过档位开关切换极性方便快捷。档位开关2为船形开关或拨动开关。为便于观察开关状态,壳体上还设有开关状态指示件3。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档位开关2是双刀双掷开关,公共电源输入端和各组电源输出端均包括一个地线端和一对分极性的接线端(正端和负端),档位开关2的动接触杆和静接触端分别连接于电源输出端和电源输入端一对分极性的接线端上。公共电源输入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地线端,每组电源输出端均包括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地线端,每组电源输出端的地线端均与公共电源输入端的地线端相连;档位开关包括联动的第一动接触杆和第二动接触杆以及两对静接触端,第一动接触杆与相应电源输出端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第二动接触杆与相应电源输出端的第二输出端相连;两对静接触端中第一静接触端与第四静接触端并联后后连接公共电源输入端的第一输入端,第二静接触端与第三静接触端并联后连接公共电源输入端的第二输入端。实施例二参照图3,为提高用电安全性,本实施例的档位开关2是双刀三掷开关,中间档悬空。当动接触杆打至中间档位时,电源输出端与电源输入端断开,切断供电电源输入。公共电源输入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地线端,每组电源输出端均包括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地线端,每组电源输出端的地线端均与公共电源输入端的地线端相连;档位开关包括联动的第一动接触杆和第二动接触杆以及三对静接触端,第一动接触杆与相应电源输出端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第二动接触杆与相应电源输出端的第二输出端相连;三对静接触端中第一静接触端与第六静接触端并联后后连接公共电源输入端的第一输入端,第三静接触端与第四静接触端并联后连接公共电源输入端的第二输入端,第二静接触端及第五静接触端悬空。当本技术提供正负极性切换装置输出的直流电正负极与用电设备内的半桥整流电路输入端正负极相反时,只需要通过档位开关进行极性切换即可保证用电设备正常工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虽然本专利技术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可以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变 化。权利要求1.正负极性切换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至少一组用于与用电设备电源插头相连的插孔,壳体内设有与插孔对应的电源输出端,各组电源输出端并列且均与公共电源输入端相连,其特征在于:每组电源输出端通过一个可切换电源输出端极性的档位开关与公共电源输入端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负极性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档位开关为双刀双掷开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负极性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档位开关为双刀三掷开关,中间档位悬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负极性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为三眼插孔,公共电源输入端和各组电源输出端均包括一个地线端和一对分极性的接线端,档位开关的动接触杆和静接触端分别连接于电源输出端和公共电源输入端一对分极性的接线端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负极性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电源输入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地线端,每组电源输出端均包括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地线端,每组电源输出端的地线端均与公共电源输入端的地线端相连;档位开关包括联动的第一动接触杆和第 二动接触杆以及两对静接触端,第一动接触杆与相应电源输出端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第二动接触杆与相应电源输出端的第二输出端相连;两对静接触端中第一静接触端与第四静接触端并联后后连接公共电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正负极性切换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至少一组用于与用电设备电源插头相连的插孔,壳体内设有与插孔对应的电源输出端,各组电源输出端并列且均与公共电源输入端相连,其特征在于:每组电源输出端通过一个可切换电源输出端极性的档位开关与公共电源输入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亚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