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燃料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能力好、效率提升快的新型燃料电池。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公知燃料电池模块包括阴极集电片11、膜电极组12、阳极集电片13、以及阳极流道板14叠合而成。阳极流道板14具有多个平行凸肋141,而在凸肋141之间形成流道143,可供燃料31通过。在阳极流道板14两侧各设置一膜电极组12,其中阴极集电片11紧贴着膜电极组12的一侧,而阳极集电片13则紧贴着膜电极组12的另一侧。阳极集电片13同时还紧贴着阳极流道板14。膜电极组12为燃料电池的核心元件,用于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而燃料电池的阳极端产生的电子将由阳极集电片13传导只外部导线负载,再经由阴极集电片11将电子传导至阴极还原。操作时,空气32从阴极集电片11的外侧流过,以对燃料电池模块10进行散热,然而位于燃料电池模块10中间的阳极端(阳极流道板14及阳极集电片13附近)因距离空气32较远,故散热效果较差。另外,由于燃料电池要求轻薄短小,因此所有材料均使用高分子复合材料,在长时间操作后,常发现阴极集电片11有向外凸起的现象,造成接触阻抗上升,进而导致燃料电池的性能下降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阴阳极整合流道板、一第一阳极集电片、一第一阴极集电片、一第一膜电极组、一第二阴极集电片、一第二阳极及垫片,以及一第二膜电极组,其中阴阳极整合流道板包括多个第一阴极流到供空气流过以及多个第一阳极流道供燃料流过;第一阴极流道以及第一阳极流道设置于阴阳极整合流道板的相反两侧;第一阳极集电片接触于第一阳极流道;第一膜电极组夹置于第一阳极集电片以及第一阴极集电片之间;第二阴极集电片接触于第一阴极流道;第二膜电极组夹置于第二阳极集电片以及第二阴极集电片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焱,王晓明,李熹平,张乐怡,毛凯峰,朱周灿,刘云峰,徐梦露,谢露栋,张菊宁,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师范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