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锁控门碰装置,包括设于门体上的门锁转轴和设于墙体上的连接环,所述门体后侧面上垂直设置有保护板,所述保护板下方铰接有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其中第二摆杆的后端部设置有与连接环相配合的卡勾,前端部铰接于保护板下方;第一摆杆中部铰接于保护板下方,前侧部紧贴门体后侧面,后侧部位于第二摆杆下方且前侧部受力大于后侧部,以实现第一摆杆后侧部托住第二摆杆使第二摆杆保持钩住连接环;所述第一摆杆前端部与门锁转轴间联接有用于解除卡勾钩住连接环且紧贴门体后侧面的控制线;所述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在保护板上的投影位于保护板内,该装置可以很好的防止控制线被拉断或绊断,具有较好的美观效果和较长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锁控门碰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锁控门碰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门吸和门碰,靠的是磁铁和弹性来固定开启状态下的门体不被风吹动,避免门体发生碰撞。但是磁铁的吸力和弹性的弹力都有限,而且使用时间长了,磁铁的氧化,弹簧的变形使的磁力和弹力会越来越小,一旦室内吹来大一点的风,门吸或门碰经常会产生脱扣,固定不住门体发生门体碰撞,特别在一些沿海地区室内常常吹来大风,导致门吸或门碰脱扣发生门体碰撞,门体经常碰撞会损坏门体,门锁,门框,墙体表面,影响了美观也缩短了门体使用寿命,而且碰撞产生的声音极易吓人,非常容易刺激到人们的神经,特别对小孩惊吓很大。而在中国专利号为:201210145551.8公开的一种锁控门碰装置在使用中关门时,由于门体的晃动使的V形套环与墙面触压,因触压所产生的阻力会使的V形套环卡在墙面上,在V形套环卡在墙面时转动锁把,会造成控制线被拉断或拉松,从而造成该装置不能使用,而且该装置中控制线的活动范围脱离了门体后侧面,这样使人们容易绊断控制线而且不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控门碰装置,该装置将控制线紧贴在门体后侧面上,防止了控制线被意外绊断而且具有较好的美观效果,最主要的是该装置上设有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第一摆杆前端与控制线连接,第一摆杆与第二摆杆设置为可独立的上下转动结构,在第二摆杆的卡钩卡在连接环上时转动门锁转轴,第一摆杆可独立上下转动,从而防止了控制线被拉断或拉松,提高了使用寿命。本技术的技 术方案在于:一种锁控门碰装置,包括设于门体上的门锁转轴和设于墙体上的连接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后侧面上垂直设置有保护板,所述保护板下方铰接有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其中第二摆杆的后端部设置有与连接环相配合的卡钩,前端部铰接于保护板下方;第一摆杆中部铰接于保护板下方,前侧部紧贴门体后侧面,后侧部位于第二摆杆下方且前侧部受力大于后侧部,以实现第一摆杆后侧部托住第二摆杆使第二摆杆保持钩住连接环;所述第一摆杆前端部与门锁转轴间联接有用于解除卡钩钩住连接环且紧贴门体后侧面的控制线;所述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在保护板上的投影位于保护板内。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环经第一连接板与墙体相联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用于穿设螺钉的第一滑槽。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护板前端部往后端开设有一开口以利于第一摆杆前侧部的上翘。所述保护板前端部下方设置有与门体后侧面相联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用于穿设螺钉的第二滑槽。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应位置设置有与开口相配合的凹槽用于容纳第一摆杆的前端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护板下方位于开口两旁侧均设置有板块,所述第一摆杆、第二摆杆经转销与板块相铰接。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门锁转轴上套设有一套环,所述第一摆杆前端部经控制线与套环相联接,所述套环周边部靠近门体一侧设置有凸缘。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前方设置有用于遮住第一滑槽的遮板。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板后方设置有用于遮住第二滑槽的第二遮板。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制造工艺简单,制造成本极低,安装后使用起来操作方便,功能可靠,转动门锁就可解除门碰对门体的控制,实现关门;而且在开启状态下的门体,该门碰可以保证在吹来大风的时候也不会发生碰撞,最主要的是该装置设有可独立转动的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在第二摆杆卡在连接环上时转动锁把,第一摆杆的独立转动结构可保护了控制线不会被拉断或拉松,而且该装置控制线均是紧贴住门体的后侧面,不会被绊断掉而且美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连接环与第一连接板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第二连接板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与门锁的配合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但本技术并不限于此。参考图例,一 种锁控门碰装置,包括设于门体8上的门锁转轴I和设于墙体9上的连接环2,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后侧面上垂直设置有保护板3,所述保护板下方铰接有第一摆杆4和第二摆杆5 ;其中第二摆杆的后端部设置有与连接环相配合的卡钩6,前端部铰接于保护板下方;第一摆杆中部铰接于保护板下方,前侧部紧贴门体后侧面,后侧部位于第二摆杆下方且前侧部受力大于后侧部,以实现第一摆杆后侧部托住第二摆杆使第二摆杆保持钩住连接环;为了更具体的介绍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结合图例:第二摆杆的一端铰接在保护板下方,另一端设置有一斜面,下面前端有一沉槽以形成一卡钩,而第一摆杆可为一板块,该板块的后端上部去除,以形成后端下部位于第二摆杆的下方;所述第一摆杆前端部与门锁转轴间联接有用于解除卡钩钩住连接环且紧贴门体后侧面的控制线7 ;所述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在保护板上的投影位于保护板内,该投影的关系可以很好的保护好第二摆杆,防止其在开门时被撞坏。所述连接环经第一连接板10与墙体相联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用于穿设螺钉的第一滑槽11,这样可以横向对连接环进行调节。所述保护板前端部往后端开设有一开口 12以利于第一摆杆前侧部的上翘,该实施例中,这样可以保证该装置整体结构的紧凑,省去多余的空间,使该装置的体积减小。所述保护板前端部下方设置有与门体后侧面相联接的第二连接板13,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用于穿设螺钉的第二滑槽14,这样可以对保护板、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进行竖向的移动;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应位置设置有与开口相配合的凹槽15用于容纳第一摆杆的前端部,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的设置可以在本装置进行安装的时候,不必进行精确的测量,只需大致测量,通过滑槽来更变安装的位置,具体参见附图。所述保护板下方位于开口两盘侧均设置有板块16,所述第一摆杆、第二摆杆经转销17与板块相铰接。所述门锁转轴上套设有一套环18,所述第一摆杆前端部经控制线与套环相联接,所述套环周部靠近门体一侧设置有凸缘19,这样就可以防止控制线在卷绕的时候卷入套环与门体间的门锁转轴上。本技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控制线穿出门锁21的时候,使用细管20,这样可以保护到控制线,同时也方便对控制线的控制。本技术的原理为:通过转动门锁转轴来带动控制线,从而带动第一摆杆前端部向上运动,这时,第一摆杆的后侧部就无法拖住第二摆杆了,这时,因第二摆杆的前端为铰接点,使其后端自动向下运动,这样卡钩就解除了对连接环的卡接,门体就可以关闭了 ;而在正常的情况下:因第一摆杆前侧部受力大于后侧部致使其在不受其他外力的情况,第一摆杆的后侧段是处 于上翘的趋势,而第一摆杆的后侧部位于第二摆杆的下方,这样就可以托住第二摆杆了,使第二摆杆保持水平状态,也就是使卡钩可以卡住连接环,使门体保持开启的状态。本技术最重要的一点是:控制线与第一摆杆相联接对第二摆杆进行控制,在使用中第二摆杆卡在连接环上时转动锁把,第一摆杆独立转动结构可防止控制被拉断或拉松而造成该装置不能使用。本技术中,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可以再同一点进行铰接,或者是第二摆杆的铰接点为第一摆杆铰接点的后方,在同一点进行铰接的时候,第一摆杆的厚度比第二摆杆厚,具体请参考图3。为了更好的美化效果,所述第一连接板前方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锁控门碰装置,包括设于门体上的门锁转轴和设于墙体上的连接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后侧面上垂直设置有保护板,所述保护板下方铰接有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其中第二摆杆的后端部设置有与连接环相配合的卡钩,前端部铰接于保护板下方;第一摆杆中部铰接于保护板下方,前侧部紧贴门体后侧面,后侧部位于第二摆杆下方且前侧部受力大于后侧部,以实现第一摆杆后侧部托住第二摆杆使第二摆杆保持钩住连接环;所述第一摆杆前端部与门锁转轴间联接有用于解除卡钩钩住连接环且紧贴门体后侧面的控制线;所述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在保护板上的投影位于保护板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龙凤,
申请(专利权)人:郑龙凤,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