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叠合框架梁和预制叠合次梁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93810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预制叠合框架梁和预制叠合次梁的连接结构,包括预制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以及现浇叠合层;预制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的两侧分别埋设第一预埋钢板;于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下端部上埋设第二预埋钢板;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内设有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上搭接并绑扎有纵向钢筋;该第二预埋钢板和纵向钢筋相焊接;第一预埋钢板和第二预埋钢板相对设置;于第一预埋钢板和第二预埋钢板上分别焊接有节点钢板,节点钢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使预制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和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预制叠合框架梁和预制叠合次梁的连接结构符合设计规范,并有效解决钢绞线锚固质量。(*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预制构件,具体涉及一种预制叠合框架梁和预制叠合次梁的连接结构,属于土木工程

技术介绍
使用钢绞线作为梁下部预应力受力钢筋的先张法预制预应力叠合梁,具有梁跨度大,梁高小,用钢量少的优点,在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上应用得较多。对于使用预制叠合梁的框架结构,因与预制叠合次梁相交的预制叠合框架梁较次梁高,导致次梁下部纵向钢绞线无法如现浇梁一样贯通布置,如此使得预制叠合次梁下部纵向钢绞线的锚固成为了一个需要处理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解决预制叠合次梁下部纵向钢绞线在预制叠合框架梁与预制叠合次梁节点处的锚固措施,一种是在预制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相应位置开洞,使得预制叠合次梁下部纵向钢绞线能够从洞口通过,这种方法施工复杂,且易导致洞口混凝土浇捣不密实,另外在洞口中钢绞线交叠在一起,混凝土对钢绞线的包裹效果较差,锚固效果不理想;另一种方法是将预制叠合次梁的端部下半截部分留出一个较大的缺口,将下部纵向钢绞线在缺口处向上弯折,形成一个弯钩锚,这种方法也易形成缺口处钢绞线彼此交叠,锚固效果不理想,且钢绞线弯折圆弧段塑性变形严重,弯钩的直线段钢丝束散乱,易导致节点钢绞线露筋现象出现,较大缺口的留设还会增加节点支模难度。其次,是预制叠合次 梁下部纵向钢绞线锚固方式以及节点连接方式还会影响到次梁支座的受力计算模型,即按铰接还是固结计算。如前所述的两种次梁下部钢绞线锚固方式,以及目前普遍采用的在预制次梁预制构件梁端上部埋设外伸的槽钢或制作外凸的混凝土凸头,搁置在预制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顶面的节点连接方式,因次梁下部钢绞线锚固效果不理想,且预制叠合次梁现浇的叠合层较薄,节点部位现浇混凝土与预制件表面粘结效果不理想,所以为安全起见,在现行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中将预制叠合框架梁与预制叠合次梁节点处形成的次梁支座设定为铰接连接。次梁支座设定为铰接在次梁受力计算时,会导致次梁下部受力钢筋用量较支座固结状态增大2倍以上,同时按照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要求,次梁支座处因实际上受到了部分约束,故亦还需要额外在次梁上部配置不少于次梁跨中下部钢筋用量的1/4,如此导致次梁钢筋用量大幅增加。因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预制叠合框架梁和预制叠合次梁的连接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符合设计规范,并有效解决钢绞线锚固质量的预制叠合框架梁和预制叠合次梁的连接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预制叠合框架梁和预制叠合次梁的连接结构,其包括预制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以及现浇叠合层;其中,所述预制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的两侧分别埋设第一预埋钢板;于所述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下端部上埋设第二预埋钢板;所述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包括一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于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内设有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上搭接并绑扎有纵向钢筋;该第二预埋钢板和纵向钢筋相焊接;所述第一预埋钢板和第二预埋钢板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预埋钢板和第二预埋钢板上分别焊接有节点钢板,所述节点钢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使预制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和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连接。本技术的预制叠合框架梁和预制叠合次梁的连接结构进一步设置为:于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内进一步设有上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箍筋以及竖直钢筋网片;其中,所述第二预埋钢板预埋于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的下端部。本技术的预制叠合框架梁和预制叠合次梁的连接结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纵向钢筋选用牌号为HRB400的带肋钢筋;所述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等同或大于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的截面面积,所述纵向钢筋绑扎于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的上侧,并偏向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的内侧。本技术的预制叠合框架梁和预制叠合次梁的连接结构进一步设置为:相邻两根所述纵向钢筋为同一根钢筋弯折而成;弯折形成的平直短边和第二预埋钢板焊接,焊缝高度不小于6mm。本技术的预制叠合框架梁和预制叠合次梁的连接结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预埋钢板和第二预埋钢板均采用Q235钢或Q345钢,厚度不小于IOmm ;所述第二预埋钢板在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对应位置处留设有较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直径大3_的孔洞。本技术的预制叠合框架梁和预制叠合次梁的连接结构进一步设置为:于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的端部设有构造齿槽,该构造齿槽位于上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下侧50mm的下方;所述构造齿·槽呈三角形,齿深25mm,齿宽50mm,齿槽间距50mm,其数目为2-3个。本技术的预制叠合框架梁和预制叠合次梁的连接结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自第二预埋钢板上边缘以上50mm处至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的底部向内凹进25mm,形成一个小缺口。本技术的预制叠合框架梁和预制叠合次梁的连接结构进一步设置为:于所述预制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上留设凹口,所述凹口内凹深度25mm,宽度同所述预制叠合次梁宽度,所述凹口底部埋设所述第一预埋钢板。本技术的预制叠合框架梁和预制叠合次梁的连接结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预制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和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之间的缝隙宽度为80mm,缝隙中居中处设有一封闭箍筋,该封闭箍筋烧筑于现烧层内。本技术的预制叠合框架梁和预制叠合次梁的连接结构还设置为:所述现浇叠合层包括现浇混凝土,以及次梁上部纵向钢筋、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所述现浇叠合层的现浇混凝土浇筑在预制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和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之间,以及预制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和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的上表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所述纵向钢筋与所述预制叠合次梁的第二预埋钢板焊接连接,及所述纵向钢筋与所述下预应力钢绞线按要求搭接,可以将钢绞线在叠合次梁弯矩影响下产生的应力有效地通过所述纵向钢筋传递给所述次梁端的第二预埋钢板,并由所述次梁端预埋钢板传递给混凝土,如此有效地解决了预制叠合次梁下部钢筋的锚固难题。2.第二预埋钢板上为所述下预应力钢绞线留设有孔洞,可以满足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在长线台座上进行钢绞线张拉机放张操作。3.所述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纵向钢筋与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按本专利要求搭接,增加了在预制叠合次梁端下部的纵向钢筋数量,当预制叠合次梁梁端下部实际受力状态为受压时,可以有效减少受压区混凝土的截面高度,从而有效提高次梁端塑性铰区的塑性转动能力。当预制叠合次梁梁端下部在风荷载或地震力产生的反复荷载作用下处于一定的受拉状态时,所述纵向钢筋较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具有更好的延性,能够有效防止预制叠合次梁端的脆性破坏。4.所述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纵向钢筋与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按本专利要求搭接,再配合放置所述钢筋网片,可以防止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放张时对其周边混凝土的局部压应力破坏,同时可以防止钢筋达到屈服强度后引起混凝土的纵向裂缝的开展。5.所述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齿槽及下部所述缺口在与现浇叠合层现浇时一同浇筑,可以在所述预制叠合框架梁与预制叠合次梁节点位置形成数个混凝土抗剪键,并辅以其它抗剪措施,可以较好地承担节点剪力,同时所述预制叠合次梁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制叠合框架梁和预制叠合次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以及现浇叠合层;其中,所述预制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的两侧分别埋设第一预埋钢板;于所述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下端部上埋设第二预埋钢板;所述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包括一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于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内设有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上搭接并绑扎有纵向钢筋;该第二预埋钢板和纵向钢筋相焊接;所述第一预埋钢板和第二预埋钢板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预埋钢板和第二预埋钢板上分别焊接有节点钢板,所述节点钢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使预制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和预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景平张怡
申请(专利权)人: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