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于提供一种胸腔引流的改良结构,由一引流瓶及一设于该引流瓶一端的引流管组所构成,其中,该引流瓶内的一侧设有一负压调节腔室、一设于该负压调节腔室一侧的水密封腔室及一设于该水密封腔室一侧的积液收集腔室,且于该引流瓶的前侧,设有与所述各腔室位置相对应的一负压调节水位标示表、一水密封水位标示表及一积液收集水位标示表,并在该水密封水位标示表的一侧或该水密封水位标示表的内部设有一与该水密封腔室相互连通的第一注水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自所述各腔室内抽出过多的无菌蒸馏水以调整水位高度,同时方便观察该水密封腔室的水位标示表及该负压调节水位的标示表内的水位状况。(*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胸腔引流的改良结构
本技术关于一种胸腔引流的改良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将数个注水孔设于一引流瓶前侧的以方便调节腔室内蒸馏水位的胸腔弓I流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胸腔引流是胸腔外科应用较广的技术,对于治疗脓胸、外伤性血胸、气胸、自发性气胸等均有良好的治疗成效;其过程是先将病患进行局部麻醉,在胸腔的肋骨处进行处理后供一根导管置入于肋膜腔内,让该导管的另一端连接一引流管组,再让该引流管组的另一端连接于装有无菌蒸馏水的引流瓶,以使肋膜腔内的气体或液体排出与收集,进而重建胸腔负压使得病患的肺部组织能重新恢复功能。然而,为了防止肋膜腔内所置入的导管与大气相通,而使肋膜腔造成新的气胸,医护人员须将无菌蒸馏水灌注于该引流瓶的水密封腔室内,使该水密封腔室内的水位达到通常设定的2cm水位标示处,使肋膜腔与大气隔绝。此外,该引流瓶的负压调节腔室内,也需灌注约数十公分的无菌蒸馏水,用以调节该引流管组抽入患者胸腔内的空气、血液、脓液时所使用的引流瓶内的负压,使该负压维持在一定安全范围内。再者,该负压调节腔室中的水位高度则由医护人员视病患的条件来作设定,并依临床进程予以调节,因此,在该引流瓶的后方,即该水密封腔室与该负压调节腔室的相对位置处,分别设有一注水孔,借以通过一注射针筒的针头与所述各注水孔接合,再将装设于该注射针筒内的无菌蒸馏水注射入该注水孔内,或自所述各腔室抽出过多的无菌蒸馏水以调整水位高度,进而使该水密封腔室与该负压调节腔室皆达到应灌注的水位。但是由于所述各注水孔皆设置于该引流瓶的后方,因此,医护人员或其他使用者在利用一注射针筒将无菌蒸馏水灌注于该水密封腔室与该负压调节腔室或自所述各腔室内抽出过多的无菌蒸馏水以调整水位高度时,需同时调整视角以便观察设于该引流瓶前方的水密封腔室及负压调节腔室的水位标示表,以避免无法掌控无菌蒸馏水灌注于该水密封腔室和该负压调节腔室或自所述各腔室内抽出过多的无菌蒸馏水时所需的容量,故使用上极为不便。由此可知,上述现有引流瓶仍有许多缺点,实属有改进的必要,缘此,如何改善上述现有引流瓶的缺失,便成为本技术欲改进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在于提供 一种胸腔引流的改良结构,由一引流瓶及一设于该引流瓶一端的引流管组所构成,其中,该引流瓶内的一侧设有一负压调节腔室、一设于该负压调节腔室一侧的水密封腔室及一设于该水密封腔室一侧的积液收集腔室,且于该引流瓶的前侧,设有与所述各腔室位置相对应的一负压调节水位标不表、一水密封水位标不表及一积液收集水位标不表,并在该水密封水位标不表的一侧或该水密封水位标不表的内部设有一与该水密封腔室相互连通的第一注水孔、在该负压调节水位标示表的一侧,另设有一与该负压调节腔室相互连通的第二注水孔,借以使医护人员能分别利用二注射筒的针头接合于所述各注水孔内,进而将装设于所述各注射筒内的无菌蒸馏水灌注于该引流瓶的水密封腔室及负压调节腔室内或自所述各腔室内抽出过多的无菌蒸馏水以调整水位高度时,能够同时方便观察该水密封腔室的水位标示表及该负压调节水位的标示表内的水位状况。为达成上述目的的技术手段在于:一引流瓶、一设于该引流瓶一端的引流管组,该引流瓶,具有一个第一注水孔,且于该引流瓶的内部具有腔室,该腔室并通过数个隔板分隔成一个设于该引流瓶一侧的负压调节腔室、一个设于该负压调节腔室一侧的水密封腔室及至少一个设于该水密封腔室一侧的积液收集腔室,而该引流瓶的前侧,设有与所述各腔室位置相对应的一个负压调节水位标示表、一个水密封水位标示表及一个积液收集水位标示表;该引流管组,设于该引流瓶的一端,并与该引流瓶的积液收集腔室相互连通。其中,该负压调节水位标示表的一侧还设有一个第二注水孔,且该第二注水孔位于该负压调节水位标示表与该水密封水位标示表之间。其中,该第二注水孔位于该负压调节水位标示表所标示的10公分处。其中,该第一注水孔位于该水密封水位标不表的一侧或该水密封水位标不表的内部。其中,该第一注水孔及该第二注水孔的中央处,皆设有一个凹槽。其中,该积液收集腔室内还设有一个通过所述各隔板所分隔成的采样腔室,且该采样腔室与该引流管组相对应并连通。其中,该引流瓶的一端还设有一个孔洞,该孔洞并与该采样腔室相互连通。其中,该引流瓶还设有一个采样塞,且该采样塞塞入于该孔洞内。其中,该水密封腔室内置入无菌蒸馏水。其中,该第一注水孔与该水密封腔室内的无菌蒸馏水相互接触。该引流瓶的内部具有一腔室,该腔室并通过数个隔板分隔成一设于该引流瓶一侧的负压调节腔室、一设于该负压调节腔室一侧的水密封腔室及至少一个设于该水密封腔室一侧的积液收集腔室,且该引流瓶的前侧,设有与所述各腔室位置相对应的一负压调节水位标示表、一水密封水位标示表及一积液收集水位标示表,而在该水密封水位标示表的一侧或该水密封水位标示表的内 部设有一第一注水孔,该负压调节水位标示表的一侧,则另设有一第二注水孔,以分别使二注射筒的针头接合于所述各注水孔内,进而将装设于所述各注射筒内的无菌蒸馏水灌注于该引流瓶的水密封腔室及负压调节腔室内或自所述各腔室内抽出过多的无菌蒸馏水以调整水位高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内部各腔室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注水孔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能对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及运作过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兹举实施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胸腔引流的改良结构1,是由一引流瓶11及一引流管组12所构成。该引流瓶11具有一第一注水孔116,且于该引流瓶11的内部具有一腔室111,并通过数个隔板112分隔成一设于该引流瓶11 一侧的负压调节腔室1111、一设于该负压调节腔室1111 一侧的水密封腔室1112及一设于该水密封腔室1112—侧的积液收集腔室1113,且该水密封腔室1112位于该负压调节腔室1111与该积液收集腔室1113之间。该引流瓶11的前侧,设有与该负压调节腔室1111、该水密封腔室1112及该积液收集腔室1113位置相对应的一负压调节水位标不表113、一水密封水位标不表114及一积液收集水位标示表115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该负压调节水位标示表113的一侧还设有一第二注水孔117,且该第二注水孔117位于该负压调节水位标示表113与该水密封水位标示表114之间。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注水孔117位于该负压调节水位标示表113所标示的10公分处,而该第一注水孔116位于该水密封水位标不表114的一侧或该水密封水位标不表114内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注水孔116及该第二注水孔117的中央处,皆设有一凹槽1161,1171 (如图 3 所示)。本实施例中,该水密封腔室1112内用以置入一无菌蒸馏水。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注水孔116与该水密封腔室1112内的无菌蒸馏水相互接触。正常而言,人体的胸腔呈现一负压的状态,因此,如果胸腔有破洞的情形发生时,将导致空气流入肋膜腔内 ,因而造成负压消失,进而使肺塌陷,故为了使其恢复到正常的功能,医界即使用胸腔引流瓶来使患者的肋膜腔恢复到正常的负压状态;本技术胸腔引流的改良结构1,包括该引流瓶11及与该引流瓶11相互连通的引流管组12所构成(如图1所示),其中,该引流管组12—端所连接的一导管(图中未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胸腔引流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个引流瓶,具有一个第一注水孔,且于该引流瓶的内部具有腔室,该腔室并通过数个隔板分隔成一个设于该引流瓶一侧的负压调节腔室、一个设于该负压调节腔室一侧的水密封腔室及至少一个设于该水密封腔室一侧的积液收集腔室,而该引流瓶的前侧,设有与所述各腔室位置相对应的一个负压调节水位标示表、一个水密封水位标示表及一个积液收集水位标示表;以及一个引流管组,设于该引流瓶的一端,并与该引流瓶的积液收集腔室相互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震寰,何轩樵,陈明忠,
申请(专利权)人: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