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脊柱后路无射线置钉的导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86214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脊柱后路无射线置钉的导向装置,包括棘突间定位架、滑动标尺和角度转换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1)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医生接受度好;(2)置钉效果可靠;(3)价格便宜;(4)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射线暴露;(5)在小切口微创置钉操作中,即使不暴露棘上韧带,底座的小刺样突起仍能保证隔着皮肤同样可以准确定位于两棘突之间,对于微创和切开手术均可行,使用范围广泛。(*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脊柱后路无射线置钉的导向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技术介绍
椎弓根螺钉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发展迅速,已经广泛应用于脊柱退行性变、椎体滑脱、椎管狭窄、椎体骨折、畸形、骨转移瘤、脊柱失稳等疾患的手术治疗。目前,椎弓根螺钉是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内固定器械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置钉的过程是需要反复透视的,特别是在小切口或者经皮微创置钉时,透视的次数是明显增加的。目前反复多次的小剂量射线暴露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损害尚不明确,但是,降低脊柱外科术中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射线暴露是目前所有脊柱外科医生的共识。目前术中置钉的定位是依靠X光机,术中操作是需要反复透视和调整,小切口置钉操作时射线量更是需要反复的透视,明显延长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射线暴露,延长手术时间,而且术中透视也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的机率。最新的机器人系统虽然在置钉过程中不需要透视,但其术前需要预埋定位金属针,同时也需要进行CT扫描,病人的射线暴露并没有减少,而且额外的增加定位针置入的痛苦。另外,机器人价格昂贵,目前全世界也仅有为数不多的医院使用,无法普及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技术的目的是在进行脊椎后路置钉操作时,提供一种可以辅助准确、快速、方便的置钉导向装置,使用该装置可以在无射线或者极少量射线辅助下进行置钉操作,明显降低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射线暴露。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脊柱后路无射线置钉的导向装置,包括棘突间定位架、滑动标尺和角度转换杆;所述棘突间定位架包括板状底座、C型握持柄、上夹板和下夹板,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的侧面分别与C型握持柄的两端面固定连接,所述上夹板与下夹板相互平行,且相对面分别沿其长度方向开有上滑槽和下滑槽,所述滑动标尺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在上滑槽和下滑槽中,且可在上夹板与下夹板之间滑动,所述下夹板的底端通过连接柱与板状底座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标尺的外侧面设有角度刻盘,所述角度刻盘的中心开有圆孔,所述圆孔内设有转轮,所述转轮上设有指向角度刻盘的指针,所述转轮内开有截面为方形的贯通孔,所述管通孔的轴线与圆孔的轴线重叠,所述指针的对称轴与贯通孔的外端面的对称轴重叠且与外端面的一边垂直;所述角度转换杆包括与贯通孔相匹配的方形金属杆和管状构件,所述金属杆的一端与贯通孔插入连接,使金属杆的旋转和指针的旋转保持一致且可以在贯通孔内滑动,金属杆的另一端与管状构件连接,所述管状构件通过连接件可绕金属杆的另一端转动,所述金属杆的轴线穿过管状构件的轴心,所述金属杆上设有提示管状构件的轴心和滑动标尺之间距离的标尺,所述管状构件的内径与椎弓根置钉开路锥直径相等,最终通过该管状结构来指导开路锥的置钉角度。下夹板通过连接柱与板状底座固定连接,使底座呈双侧外翻足型设计,便于术中放置,特别是可以方便的伸入皮下。握持柄为连接上下夹板的旁开的C型结构,中间部分为握持部位,主要是方便术中握持,且C型设计可以避免上下夹板之间的连接结构对角度转换杆的干扰而影响滑尺的滑动。进一步完善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金属杆的另一端沿其宽度方向开有通孔,所述管状构件通过其侧壁的两个铰链与所述通孔连接,所述铰链上刻有用于提示转动角度的提示刻度。进一步完善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板状底座的下表面设有钉状突起,方便固定于棘上韧带上;所述上夹板的顶面设有柱状突起,术中正确放置定位架后轻轻敲击该部位,底座上的突起就会固定在棘上韧带上。术中具体操作:术前对患者腰椎MRI矢状位片及腰椎侧位片进行测量,测出理想置钉角度和棘上韧带垂直线之间的夹角以及腰椎正位片上椎弓根投影外缘和棘突正中之间的距离后:第一步,手术暴露完毕初步明确椎弓根置针点以后,将该导向装置的定位架固定于置钉节段椎体和上一节椎棘突之间,即:用手握持住握持柄使用锤子轻轻敲击定位架顶部的柱状突出,则定位架通过钉状突出稳定固定于棘突之上。弟_■步,由助手握持C型握持柄,稳定定位架,术者正确放直角度转换杆,即:保持管状构件与指针大致平行,指针位置在零度时将金属杆穿入方形孔槽,开路锥穿过管状构,然后通过适当旋转管状构·件调整开路锥方向(因为指针和管状构件连动,所以一般情况下指针会偏离零度)及调整管状构件和滑动标尺之间的距离,使开路锥远端放置在拟置针点的位置上,移动滑动标尺,使得指针指向角度刻盘中间的零度,此时,指针的方向和开路锥的方向是一致的,而底座和棘上韧带的方向是一致的,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提示指针和底座是垂直的,也就是开路锥和棘上韧带之间是垂直的,根据术前测得的理想置钉角度和棘上韧带垂直线之间的夹角再适当移动滑动标尺调整至正确的头偏和尾偏角度。第三步,保持控制管状构件的外倾角度为0°,观察角度转换杆上的刻度,然后对照术前腰椎正位片上椎弓根投影外缘和棘突正中之间的距离,可以进一步确定指针点的选择是否恰当,如果较术前测量有明显缩短则提示有进入椎管的风险。在确定置针点后适当控制外倾角度后可以锥入开路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I)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医生接受度好;(2)置钉效果可靠;(3)价格便宜;(4)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射线暴露;(5)在小切口微创置钉操作中,即使不暴露棘上韧带,底座的小刺样突起仍能保证隔着皮肤同样可以准确定位于两棘突之间,对于微创和切开手术均可行,使用范围广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脊柱后路无射线置钉的导向装置,包括棘突间定位架、滑动标尺I和角度转换杆;所述棘突间定位架包括板状底座2、C型握持柄3、上夹板4和下夹板5,所述上夹板4和下夹板5的侧面分别与C型握持柄3的两端面固定连接,所述上夹板4与下夹板5相互平行,且相对面上分别沿其长度方向开有上滑槽和下滑槽,所述滑动标尺I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在上滑槽和下滑槽中,且可在上夹板4与下夹板5之间滑动,所述下夹板5的底端通过连接柱6与板状底座2固定连接,所述板状底座2的下表面设有钉状突起,所述上夹板4的顶面设有柱状突起7 ;所述滑动 标尺2的外侧面设有角度刻盘8,所述角度刻盘8的中心开有圆孔,所述圆孔内设有转轮,所述转轮通过侧壁的环形凹槽可旋转地卡合在圆孔的四周,所述转轮的侧壁靠近外端面的位置处固定有指针9,所述转轮内开有截面为方形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的轴线与圆孔的轴线重叠,所述指针9的对称轴与贯通孔的外端面的对称轴重叠且与外端面的一边垂直;所述角度转换杆包括与贯通孔相匹配的方形金属杆10和与金属杆10 —端连接的管状构件11,所述金属杆10的另一端插入设置在贯通孔中,使金属杆10的旋转和指针9的旋转保持一致且可以在贯通孔内前后滑动,调节管状构件11和滑动标尺2之间的距离,所述金属杆10的一端沿其宽度方向开有通孔,所述管状构件11通过其侧壁的两个铰链12与所述通孔连接,所述金属杆10的轴线穿过管状构件11的轴心,所述管状构件11可绕金属杆10的另一端转动,用以调整管状构件11的外倾角度,所述铰链12上刻有用于提示转动角度的提示刻度,即有提示10°、15°、和20°的刻度,所述金属杆10上刻有标尺,可以提示远端管状构件11的轴心和滑动标尺2之间的精确距离,所述管状构件11的内径与椎弓根置钉开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脊柱后路无射线置钉的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棘突间定位架、滑动标尺和角度转换杆;所述棘突间定位架包括板状底座、C型握持柄、上夹板和下夹板,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的侧面分别与C型握持柄的两端面固定连接,所述上夹板与下夹板相互平行,且相对面上分别沿其长度方向开有上滑槽和下滑槽,所述滑动标尺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在上滑槽和下滑槽中,且可在上夹板与下夹板之间滑动,所述下夹板的底端通过连接柱与板状底座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标尺的外侧面设有角度刻盘,所述角度刻盘的中心开有圆孔,所述圆孔内设有转轮,所述转轮上设有指向角度刻盘的指针,所述转轮内开有截面为方形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的轴线与圆孔的轴线重叠,所述指针的对称轴与贯通孔的外端面的对称轴重叠且与外端面的一边垂直;所述角度转换杆包括与贯通孔相匹配的方形金属杆和管状构件,所述金属杆的一端与贯通孔插入连接,金属杆的另一端与管状构件连接,所述管状构件通过连接件可绕金属杆的另一端转动,所述金属杆的轴线穿过管状构件的轴心,所述金属杆上设有提示管状构件的轴心和滑动标尺之间距离的标尺,所述管状构件的内径与椎弓根置钉开路锥直径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晓建李海俊余利鹏谢浩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