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手动工具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力矩设定扳手,主要由扳手抱箍、扳夹杆、挡块、弹簧、顶杆、挡板、手柄等组成,挡块底部焊接在扳夹杆上,挡块头部有与顶杆相接触的斜面和凹槽,扳夹杆两端通过销分别与扳手抱箍及手柄铰接;顶杆一端顶在挡块头部的斜面上,顶杆另一端通过销与手柄铰接,弹簧两端分别与手柄和调节杆上的销挂接,调节杆与装在顶杆上的螺母连接,在手柄与扳夹杆的铰接点下部焊有挡板。(*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手动工具的
,公开了一种力矩设定扳手。目前国内炼钢车间所用的电炉或精炼炉石墨电极接长手动工具有抱箍式及扳手式二种工具类型。抱箍式工具是先将圆形抱箍固定在电极上,再通过转动焊接在抱箍上的3~4个手柄(形如轮船方向舵),将电极拧紧接长。其存在的不足是抱箍在电极上的固定是靠分别装在抱箍二开闭口边缘上的螺栓及螺母来实现的,装拆时间长,且需附加工具,另外抱箍夹紧力大小全凭手动操作感觉,时松时紧。在转动抱箍手柄逐渐拧紧接长电极时,其转矩大小也全凭手感经验,如拧紧过余;则会损伤石墨电极,如拧紧太松,则会影响电极接长质量,增大接触电阻,降低炼钢电能的有效输入。抱箍式工具因其手柄焊在抱箍上,为增强结构强度,抱箍板应具有一定厚度,使工具较重。另外由于其结构特点限制了转动手柄的长度,因此拧紧操作较吃力。扳手式工具由钳口及扳手手柄组成,操作时先将其活动钳口钳住电极,再通过转动扳手手柄,拧紧接长电极。其存在的不足是扳手不能预先设定石墨电极在最佳拧紧状态下所需转动力矩的大小,拧紧接长转矩大小也全凭手感经验操作,如拧紧过余;则会损伤石墨电极,如拧紧太松,则会影响电极接长质量,增大接触电阻,降低炼钢电能的有效输入。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力矩设定扳手,该扳手结构简单巧妙,重量轻,操作方便快捷,自适应性好,可预先设定石墨电极在最佳拧紧状态下所需转动力矩的大小。本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力矩设定扳手,由扳手抱箍、垫片组、齿块(一)、抱箍扶手、销(一)、齿块(二)、扳夹杆、挡块、销(二)、挡板、销(三)、弹簧、销(四)、调节杆、螺母、顶杆、销(五)、手柄组成,垫片组与齿块(一)通过螺栓与扳手抱箍连接,抱箍扶手与扳手抱箍焊接;齿块(二)与扳夹杆一端焊接,挡块底部焊接在扳夹杆上,挡块头部有与顶杆相接触的斜面和凹槽,扳夹杆两端通过销(一)和销(二)分别与扳手抱箍及手柄铰接;顶杆一端顶在挡块头部的斜面上,顶杆另一端通过销(五)与手柄铰接,弹簧的一端与固定在手柄上的销(三)挂接,弹簧另一端与固定在调节杆一端上的销(四)挂接,调节杆的另一端与装在顶杆上的螺母连接,转动该螺母可调节弹簧的初始拉力,弹簧使顶杆顶在挡块上的斜面上;在手柄与扳夹杆的铰接点下部焊有挡板,可防止手柄绕铰接点顺时针旋转。工作原理是理论上当顶杆中心线与挡块上的斜面为90°时,施加在手柄上的力矩无论多大,手柄不会绕与扳夹杆的铰接点转动,如顶杆中心线与挡块上的斜面为90°+σ角时,只要σ大于顶杆作用在挡块斜面上所形成的摩擦角,当扳手转动力矩接近电极最佳拧紧状态所需值时,手柄即绕与扳夹杆的铰接点转动,同时顶杆与扳夹杆上的挡块斜面产生相对滑移,直至超过β角(β为顶杆在原始位置中心线与将要脱离挡块上斜面时顶杆中心线所形成的角度)时,顶杆与挡块上的斜面接触脱离,进入挡块上的凹槽中,此时作用在扳手上的力矩突变卸载,电极接长拧紧结束。其中电极最佳拧紧状态所需力矩值的设定,根据顶杆作用在挡块斜面上所形成的摩擦角及所需弹簧力的大小设计实现。本技术的效果该扳手采用薄钢板焊成T形扳手抱箍,强度好、重量轻;抱箍上与电极接触的齿块处装有调节垫片组,可使扳手适应电极外径的误差;扳手抱箍上焊有定位块,且与扳夹杆铰接,可迅速钳夹或松开电极,无需任何附加工具,钳夹力由扳夹杆相对于扳手抱箍的转动自动形成;利用挡块与顶杆摩擦以及弹簧力的选取形成的扳手力矩设定机构,当手柄相对于扳夹杆转动为一定角度时,手柄力矩会突变卸载,提示操作者电极已处于最佳拧紧状态,电极接长拧紧工作结束。本技术可广泛应用在炼钢车间电炉或精炼炉石墨电极的接长拧紧以及其它需要设定转动力矩值大小的连接拧紧。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示意图图中,1为扳手抱箍、2为垫片组、3为齿块(一)、4为抱箍扶手、5为销(一)、6为齿块(二)、7为扳夹杆、8为挡块、9为销(二)、10为挡板、11为销(三)、12为弹簧、13为销(四)、14为调节杆、15为螺母、16为顶杆、17为销(五)、18为手柄;σ为顶杆16中心线与挡块8上的斜面的法线所形成的角度,β为顶杆16在原始位置中心线与将要脱离挡块8上斜面时顶杆16中心线所形成的角度,α为顶杆16绕P点顺时针转动β角时,手柄18绕E点逆时针转动的相应角度,φ为顶杆16脱离挡块8上的斜面,进入其凹槽内时,手柄18绕E点逆时针转动的相应角度;O点为扳手抱箍1与扳夹杆7的铰接点,E点为扳夹杆7与手柄18的铰接点,P点为顶杆16与手柄18的铰接点。如图所示,力矩设定扳手,由扳手抱箍1、垫片组2、齿块(一)3、抱箍扶手4、销(一)5、齿块(二)6、扳夹杆7、挡块8、销(二)9、挡板10、销(三)11、弹簧12、销(四)13、调节杆14、螺母15、顶杆16、销(五)17、手柄18组成,垫片组2与齿块(一)3通过螺栓与扳手抱箍1连接,抱箍扶手4与扳手抱箍1焊接;齿块(二)6与扳夹杆7一端焊接,挡块8底部焊接在扳夹杆7上,挡块8头部有与顶杆16相接触的斜面和凹槽,扳夹杆7两端通过销(一)5和销(二)9分别与扳手抱箍1及手柄18铰接于O点及E点,顶杆16一端顶在挡块8头部的斜面上D点上,顶杆16另一端通过销(五)17与手柄18铰接于P点,弹簧12的一端与固定在手柄18上的销(三)11挂接,弹簧12另一端与固定在调节杆14一端上的销(四)13挂接,调节杆14的另一端与装在顶杆上的螺母15连接,转动该螺母15可调节弹簧12的初始拉力,弹簧12使顶杆16顶在挡块8上的斜面上;在手柄18与扳夹杆7的铰接点E下部焊有挡板10,可防止手柄18绕铰接点E顺时针旋转。工作时,扳手抱箍1钳住电极,转动手柄18,当扳手转动力矩接近电极最佳拧紧状态所需值时,手柄18即绕E点转动,同时顶杆16与扳夹杆7上的挡块8斜面产生相对滑移,直至超过β角时顶杆16与挡块8上的斜面接触脱离,进入挡块8上的凹槽中,此时作用在扳手上的力矩突变卸载,电极接长拧紧结束。权利要求1.一种力矩设定扳手,由扳手抱箍(1)、垫片组(2)、齿块(一)(3)、抱箍扶手(4)、销(一)(5)、齿块(二)(6)、扳夹杆(7)、挡块(8)、销(二)(9)、挡板(10)、销(三)(11)、弹簧(12)、销(四)(13)、调节杆(14)、螺母(15)、顶杆(16)、销(五)(17)、手柄(18)组成,其特征在于垫片组(2)与齿块(一)(3)通过螺栓与扳手抱箍(1)连接,抱箍扶手(4)与扳手抱箍(1)焊接;齿块(二)(6)与扳夹杆(7)一端焊接,挡块(8)底部焊接在扳夹杆(7)上,挡块(8)头部有与顶杆(16)相接触的斜面和凹槽,扳夹杆(7)两端通过销(一)(5)和销(二)(9)分别与扳手抱箍(1)及手柄(18)铰接,顶杆(16)一端顶在挡块(8)头部的斜面上,顶杆(16)另一端通过销(五)(17)与手柄(18)铰接,弹簧(12)的一端与固定在手柄(18)上的销(三)(11)挂接,弹簧(12)另一端与固定在调节杆(14)一端上的销(四)(13)挂接,调节杆(14)的另一端与装在顶杆上的螺母(15)连接,转动该螺母(15)可调节弹簧(12)的初始拉力,弹簧(12)使顶杆(16)顶在挡块(8)上的斜面上,在手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力矩设定扳手,由扳手抱箍(1)、垫片组(2)、齿块(一)(3)、抱箍扶手(4)、销(一)(5)、齿块(二)(6)、扳夹杆(7)、挡块(8)、销(二)(9)、挡板(10)、销(三)(11)、弹簧(12)、销(四)(13)、调节杆(14)、螺母(15)、顶杆(16)、销(五)(17)、手柄(18)组成,其特征在于垫片组(2)与齿块(一)(3)通过螺栓与扳手抱箍(1)连接,抱箍扶手(4)与扳手抱箍(1)焊接;齿块(二)(6)与扳夹杆(7)一端焊接,挡块(8)底部焊接在扳夹杆(7)上,挡块(8)头部有与顶杆(16)相接触的斜面和凹槽,扳夹杆(7)两端通过销(一)(5)和销(二)(9)分别与扳手抱箍(1)及手柄(18)铰接,顶杆(16)一端顶在挡块(8)头部的斜面上,顶杆(16)另一端通过销(五)(17)与手柄(18)铰接,弹簧(12)的一端与固定在手柄(18)上的销(三)(11)挂接,弹簧(12)另一端与固定在调节杆(14)一端上的销(四)(13)挂接,调节杆(14)的另一端与装在顶杆上的螺母(15)连接,转动该螺母(15)可调节弹簧(12)的初始拉力,弹簧(12)使顶杆(16)顶在挡块(8)上的斜面上,在手柄(18)与扳夹杆(7)的铰接点下部焊有挡板(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扬,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