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宏达专利>正文

无间隙快速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8362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拆装螺栓、螺母的无间隙快速扳手。采用夹在内芯、外套体楔形槽中滚柱、滚柱压簧,在手柄力作用下外套体来回回旋,滚柱在楔形槽中夹紧、松弛,带动内芯间歇转动,内芯下露端方榫能套上各种规格套筒头子。三脚定向盘、换向拨块确定受力方向。活动手柄在手柄套筒内能转动和伸缩,卡簧片和定位齿槽固定所需活动手柄长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时无空行程、效率高、三点式受力均匀、强度大、寿命长,在传统棘轮扳手无法操作的窄小空间使用更显其优越性。(*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常的机械设备,机械装置都离不开螺栓、螺母的连接,本技术是一种拆装螺栓、螺母的无间隙快速扳手,特别涉及对其结构的创新。
技术介绍
现有一种棘轮快速扳手采用棘轮、棘齿机构,由于此种结构的特定性,即使其棘轮的齿数做得再多、再细总有那么一段空行程,现有的一种棘轮扳手,当手柄回旋扳动时,撑牙至少要撑过棘轮的一个齿,撑牙才能受到作用力。通常的棘轮扳手根据棘轮齿数的多少,一般有10度到30度的空行程是不作功的,如果手柄扳转一次是90度,那么就有10度到30度不作功。如果在操作空间手柄回旋角度只有10度到30度时,那么现有棘轮扳手在此空行程范围内无法工作。再则其固定的手柄长度在某些窄小的空间中限制了它的可使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拆装螺栓、螺母时提高工作效率,本技术是一种无空行程的无间隙快速扳手,采用夹在内芯,外套体楔形槽中的滚柱、滚柱压簧机构,手柄回旋时能瞬时夹紧、松弛,带动内芯间歇转动。其活动手柄可调节长度,在操作空间窄小时,甚至可以将活动手柄脱卸,本技术工作效率高、三点式受力均匀、强度大、寿命长,在传统棘轮扳手无法操作的窄小空间使用更显其优越性。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间隙快速扳手,在外套体15主工作面正内园中,三脚定向盘7、内芯5、尼龙垫片6依次套入。内芯5主截面呈现三均布等长半径园弧且与相间三均布三个纯角的边光滑连接,内芯5主截面与外套体15主工作面正内园所形成的六个楔形槽内均布六个滚柱1,滚柱压簧2分别将滚柱1二、二地向楔形槽窄端推紧;三脚定向盘上端的长方形槽内嵌入换向拨块10;外套体15的手柄套筒末端固定的卡簧片14勾头能卡住滑动手柄17中的任意一个齿槽。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无间隙快速扳手包括有内芯(5)其主要截面呈现三均布等长半径圆弧,且与相间三均布三个纯角的边光滑连接,见附图3。内芯轴线向下延伸端是同轴线的方榫,此方榫用来套上各种规格的套筒头子,以适用各种尺寸的螺栓、螺母。内芯5轴线向上延伸端是同轴线圆柱体,且从圆柱体上端中心向下开有长方形槽,见附图4。使圆柱体上端面呈现分割成两边对称的两个弓形面,中间的长方形槽用来嵌入可径向滑移的换向拨块10,见附图2。长方形槽底部,在内芯5轴线中心钻一个一定深度的小孔,用来按置小钢珠弹簧3和小钢珠4。当小钢珠落入换向拨块10底面其中一个浅凹坑内时,就保持住内芯5的受力方向,见附图1。三脚定向盘7其盘边向下延伸端的下端面呈现三均布小扇形面的三个脚,见附图3。脚的高度与内芯5主工作面的厚度及滚柱1的高度相等,见附图1。装配时内芯5主横截面的三个纯角尖与三均布的三个小扇形面中心线对齐,见附图3。三脚定向盘7向上延伸端是同轴线的圆筒体,圆筒体的内径与套入的内芯5向上延伸的圆柱体为动配合,且高度并齐,见附图4。从三脚定向盘7向上延伸端圆筒体的上端向下开有两边对称的梯形槽,槽的深度与内芯5向上延伸端方槽深度相同,用来放置可滑移的换向拨块10,从圆筒体的上端面向下看,二个对称的梯形槽将圆筒体端面分割成一大一小的不同圆弧形面,见附图2。换向拨块10将其嵌入内芯5向上延伸端圆柱体的方槽及三脚定向盘7向上延伸端圆筒体二边对称的梯形槽内。换向拨块10两边对称地削去约18度倒角,与三脚定向盘7向上延伸端二边对称梯形槽相匹配,当换向拨10来回拨动时,内芯5与三脚定向盘7的相对位置绕轴心顺向或逆向错过一定角度,见附图2。换向拨块10底面有二个浅凹坑,内芯5方槽底部的小钢珠4在小钢珠弹簧3力的作用下压入其中一个浅凹坑时,就确定和保持无间隙快速拨手内芯5的工作方向,见附图1。外套体15外套体主工作面是正内圆,正内圆的内径与三脚定向盘外径为动配合。外套体15主工作面正内圆上端面是同轴线内径略小于正内圆的薄内圆,薄内圆的内径与三脚定向盘7向上延伸端的圆筒体外径为动配合,三脚定向盘7上端圆筒体从外套体15的薄内圆向上伸出,见附图4。外套体15下端面形状有主工作面正内圆与实心小圆相交,实心小圆被外套体15主工作正内圆切去三分之一成月弯形实体。月弯形实体面上对称地钻有二个小螺孔,用来固定葫芦状下盖板8,见附图3。上述主工作面正内圆与月弯形实体小圆相交的中心线连线向实心的月弯形小圆外侧延长线为外套体15手柄套筒的中心线。由此主工作面正内圆,月弯形小圆实体和手柄套筒构成一体称的外套体15,见附图3。外套体15手柄套筒的深内孔内径与活动手柄17细长端的圆柱体为动配合。手柄套筒末端开有扁通孔,用两个卡簧片螺钉12固定手柄套筒末端的卡簧片14,且卡簧片14的勾头从扁孔内壁伸出,用来卡住活动手柄17一侧的某一个齿槽,以固定所需手柄长度,见附图1。滚柱1六个滚柱1分别嵌入外套体15主工作正内圆和内芯5三均布三个纯角尖形成的六个楔形槽内,见附图3。滚柱1的高度与内芯5主工作面厚度及三脚定向盘7三个扇形面脚的高度并齐,见附图4。滚柱压簧2三个滚柱压簧2分别嵌入外套体15主工作面内圆与内芯5三均布等长半径的圆弧槽内,滚柱压簧2分别将滚柱1,二、二地向楔形槽窄端紧压,见附图3。尼龙垫片6尼龙垫片6的直径与外套体15主工作面正内圆直径相同,其下底面中央带有同轴线圆柱体凸坛,凸坛中央开有能通过内芯5下延伸端方榫的方通孔。尼龙垫片6边上三片三均布向上跷起的滚柱压簧2的挡片与外套体15主工作面内圆紧贴滑动磨擦。尼龙垫片6的下底面与下盖板8内侧滑动磨擦,在滑动磨擦面间涂上润滑油脂,附图1。小钢珠4,小钢珠弹簧3将它们安置在内芯5长方形槽底部小深孔内。在小钢珠弹簧3力的作用下将小钢珠4紧压在换向拨块10的底部,当换向拨块10来回拨动时,小钢珠4落入换向拨块10的底部二个浅凹坑中的其中一个,用来确保无间隙快速扳手操作时换向拨块10的位置保持不变,见附图1。上罩壳11用二个上罩壳螺钉18将其固定在三脚定向盘7向上延伸端圆筒体壁上,用来保特换向拨块10、三脚定向盘7与外套体15的正确位置,见附图4。上罩壳11的两边开有开口,使换向拨块10换向时能自由伸出,见附图2。下盖板8葫芦状的下盖板8用二个下盖板螺钉9将其固定在外套体15底部,用来保持住外套体15工作面内圆中所有的零件,见附图1。卡簧片14是成90度勾状的极富有弹性的薄钢片,其长端用二个卡簧片螺钉12固定在外套15手柄套筒末端,其勾头从外套体15手柄套筒末端小扁孔伸入内壁,用来卡住活动手柄17一排齿槽中的某一个齿槽,以固定所需活动手柄17长度,见附图1。活动手柄17一粗一细两个不同直径的长圆柱体为一体称为活动手柄17。细长圆柱体的直径与外套体15手柄套筒的内径为动配合,它在手柄套筒内能转动和伸缩,当卡簧片14卡入活动手柄17细园柱体一侧的某一个齿槽时,即确定所需活动手柄17的长度。操作空间窄小时,活动手柄17可以脱卸,见附图1。卡簧片罩壳16用卡簧片罩壳螺钉13将其固定在外套体15手柄套筒末端,用来罩住卡簧片14。卡簧片罩壳16内圆的中间部分使卡簧片14在其间有足够的弹动空间。卡簧片罩壳16外表面滚有网纹,当活动手柄17脱卸后,卡簧片罩壳16就成为手柄的握手部位,见附图1。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外套体15主工作面正内圆与内芯5主工作面120度三均布的三个尖端形成六个楔形槽,槽中相间60度均布六个滚柱1,其中三均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间隙快速扳手,在外套体(15)主工作面正内园中,三脚定向盘(7)、内芯(5)、尼龙垫片(6)依次套入,其特征是:内芯(5)主截面与外套体(15)主工作面正内园所形成六个楔形槽内均布六个滚柱(1),滚柱压簧(2)分别将滚柱(1)二、二地向楔形槽窄端推紧;三脚定向盘上端的长方形槽内嵌入换向拨块(10);外套体(15)手柄套筒末端固定的卡簧片(14)勾头从外套体(15)手柄套筒末端扁孔内壁伸出,卡簧片(14)勾头能卡住滑动手柄(17)中的任意一个齿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宏达
申请(专利权)人:张宏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