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护头盔的吸震层,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包括多种吸震特征的吸震层,用于减少冲击能量并保护头盔佩戴者免于受冲击时由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带来的伤害。
技术介绍
在运动或其它体育活动时,人们常佩戴头盔用于保护大脑免受冲击力和/或加速度的伤害。以冲击力裳减技术的不同来划分,头蓝一般分为两种:单次冲击头蓝和多次冲击头盔。任何头盔在设计上的限制一般包括整体的尺寸、重量、设计理念的美学商业能力,以及符合特殊种类头盔相关的所有适当冲击力控制标准。用于例如自行车运动、高山运动和摩托车运动的单次冲击头盔,其吸震单元常常在冲击力作用下永久变形。用于例如曲棍球、长曲棍球和足球运动的多次冲击头盔,其吸震单元设计成可承受多次冲击却只有很小甚至不出现任何永久变形。一些多次冲击头盔使用乙烯基腈(VN)或发泡聚丙烯(EPP)。这些材料呈现出受多次冲击后性能减退的性能,这是因为每次受冲击后会引起轻微的塑料变形,这种变形可能会导致被冲击区材料的厚 度减小而材料密度增大,进而使材料变得更硬,可能最终导致能量消耗监控能力下降。其它已知的多次冲击头盔包括一带有可压缩元件的吸震层,这些可压缩元件内容纳一种流体,例如空气,除了当元件被压缩时,会有一条允许流体逸出的小通道之外,这些元件都是封闭的。元件的结构通常是这样,在冲击的开始阶段可以抵抗压力,其通道对流体的高速运动起堵塞作用;然后,流体慢慢从通道排空,元件进一步地被压缩。然而,要适用此原理,还需要每个元件具有相对大的尺寸,这样元件内的流体量可产生对抗冲击力的阻力。但使用大的元件可能会阻止吸震层在头盔中的最优化分布,进而妨碍其达到适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10.06 US 61/390,244书中,“流量轻微地减少”也包括即使流量不减少时的情况。因此,受压时流出第一组件16的流体是自由的,或实质自由的。因此吸震单元14并不依赖其中容纳的流体进行冲击力控制。在某实施例中,第一组件16的高度H和它的最大宽度W (由底部部分和顶部部分18、20之间的连接部位限定出)之比,最小为1,即高度H最小与最大宽度W相等。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高度与最大宽度(由于底部和顶部18、20是截锥形,或称最大直径)之比H/W大约1.28。[0037]在轴向负荷作用下,由于墙体22的径向向外弯曲的形状限定了第一组件16的封闭围墙,当超过它的临界负荷时,其以一种可控的方式收缩。在不可控的压弯情况下,轴向负荷施加于圆柱体上,并利用一种可抗冲击力的弹性材料,该材料通常会向其自身收缩;不可控的收缩常常会导致丧失对冲击力的有效衰减度,且可能造成非期望的圆柱体永久变形。为避免材料的压力,第一组件16径向向外延伸,而不是在冲击力下向其本身收缩。这种延伸通过使冲击力控制一致性的提高和第一组件收缩性的提高,使得冲击力衰减控制最优化。墙体22的厚度为其达到抵抗线性负荷的期望值作好准备。因此底板12上的相邻吸震单元14之间的距离选定为可使得由冲击力带来的径向延伸不相互影响。在切向负荷例如由角加速度导致的负荷作用下,每个第一组件16可自由地独立发生形变,因为单元14之间除通过底板12连接之外相互不连接。角加速度通常会造成组件16顶部的切向负荷,且每个组件16都近似或实质近似于悬臂梁那样发生偏斜,即在距离悬臂梁锚点最远端的位置承受负载。悬臂梁的偏斜度可以表达为:y=Fl3/3EI其中F是作用的切向负荷,I是悬臂长度,E是材料的弹性模量,I是二次惯性矩。这样,影响梁的偏斜或弯曲的变量是长度1,对于组件16而言相当于高度H,和二次惯性矩I。一般情况下,组件16的高度H由头盔可通过标准冲击力测试的能力和头盔的市场能力来决定,这是因为更大尺寸的·头盔可能会由于美观方面的原因在商业上并不成功。这样,当组件16的高度H为了达到可吸收切向冲击力时所期望的偏斜,在大部分情况下,组件16的特性中成为吸收切向冲击力的主要变量的是惯性矩I。因此,组件16的形状、墙体的厚度以及高度对最大宽度的比H/W的选择可以得到能提供对切向负荷抵抗力期望值的惯性矩I。底板12上的相邻吸震单元14之间的距离也经过选择,使得它们在受到切向负荷时引起的偏斜下不相互影响。因此吸震单元14允许通过第一组件16的高度与最大宽度之比H/W的最优化,以及第一组件16的墙体厚度来控制角加速度,通过第一组件16的墙体厚度和墙体角度的最优化来控制线加速度。图示的实施例中,底部部分和顶部部分18、20的表面24、26、28、30之间的角Θ ^的选择可使至少在当第一组件18不受压时(例如处于自然状态或静止状态),第一组件16的墙体22包括延伸贯穿于第一组件16的整个高度的管状部分材料,如图3的标号38所示。管状部分材料38的(与墙体22的其余部分并无区别)在轴向负荷下的行为像一个薄壁柱,而且这样可以一直提供初始冲击负荷控制,直至达到这个柱子的临界屈曲负荷。然而,这一连续的管状部分材料38可能并不出现,即在特定情况下,角Qtl更大且角01更小时。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吸震层10所需的抵抗力足够低和/或第一组件16使用的材料的抵抗力足够闻的情况。图示的实施例中,吸震单元14还包括环绕第一组件16的开口端32的边沿36,当轴向和/或切向负荷作用于单元14时,它具有硬化特性,阻止墙体22径向向内收缩。该硬化特性使得以设计最优化和重量降低为目的而使用薄壁结构得到准许;在第一组件16的墙体22的厚度足以保证收缩受控的情况下,边沿36可省略。图示的实施例中,边沿36环绕第一组件16的墙体22且仅由其径向向外延伸而来。作为一种替换方式,该边沿也可以仅由墙体径向向内延伸而来或由其径向既向内延伸又向外延伸而来,且可以是其它的形状,例如在墙体22的顶部限定一个锥形截面。图示的边沿36是连续地环绕开口端32,但也可以由多个等角度间隔的部分组成。在边沿径向向内延伸的结构中,边沿的尺寸大小设计成可使得在压力下通过开口端32流出第一组件16的流体流量轻微地减少。如图3,当冲击力的抵抗力和多次冲击力的控制水平需要提高时,吸震单元14还包括第二吸震组件40,它从位于每个第一组件16的中心的底板12延伸而来。在某实施例中,第二组件40是中空的且是直接注塑于底板12上,第一吸震组件16也同样如此,这样,层10成为一体。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组件40是一具有圆柱形状和开口顶端42的管状组件。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吸震组件40也可以有两个平截头体状的部分,例如两个截锥形部分,它们的相对最大端相互连接。这种情况下,第二组件40的轮廓可能与第一组件16的轮廓相似(如相似角91和GtlX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吸震组件40具有单个平截头体状的部分,例如单个截锥形部分,具有与底板12相连的相对最小端。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吸震组件40具有一截锥形的底部部分,且其相对最大端连接于一圆柱形顶部。第二组件40也可能具有除圆形之外的截面。第二组件40不必是中空的;例如,第二组件可能是实心的且由适当类型的抗冲级别泡沫制成,如乙烯基腈(VN)或发泡聚丙烯(EPP)。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16、40相互独立,即它们仅通过底板12相互连接。在未图示的另一替代性的实施例中,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16、40是并排地,而不是同轴地,从底板延伸而来。第二组件40的高度最好至少为2mm,且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延伸至第一组件16的一半高度。第二组件40在第一组件16的墙体22开始收缩之后提供对高能量冲击力的控制,例如阻止吸震单元14从底部滑出的情况发生,而这一情况可能导致更高的峰值加速度。如图4 6和7A所示的是另一实施例的吸震单元114。该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相t匕,可能对角加速度和线加速度控制具有分别独立的改进性调整。独立吸震单元114位于底板12上,与图1和上述描述相似。如前述实施例所述,单元114包括一具有底部部分118和顶部部分120的中空的吸震组件116,底部部分118从底板延伸而来,顶部部分120从底部部分118延伸而来且限定一个开口顶端132,该开口顶 端132的尺寸大小也设计成可使在一定压力下从第一组件216流出的流体流量(如空气)轻微地减少。每个部分118、120都有由一个或多个墙体122构成的封闭围墙。底部部分和顶部部分的内表面124、126的平截头体的相对较大端直接相互连接,底部部分和顶部部分的外表面128、130的平截头体的相对较大端通过一环绕围墙延伸的环形肋条144相互连接。在另一实施例中,环形肋条144可以取消。单元114也包括与前述的第二组件40相似的第二组件140。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吸震组件140也可以取消。本实施例中,吸震单元114还包括多个垂直走向的肋条146,它仅仅从第一组件116的墙体122径向向外延伸,从底板12至开口顶端132。尽管图示有四根肋条116,其他的实施例中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肋条。图示的实施例中,肋条146沿墙体122的轮廓设置,即,当以单元114的侧面剖视图(如图5)来看,它们具有一径向向外弯曲的形状。肋条146也可以不沿墙体122设置,即它们可以以不同于角01和Qtl的角度延伸的两部分构成。环形肋条144对垂直走向的肋条146提供支撑作用,包围着开口端132的边缘136包括肋条146位置处的裂痕。肋条146的顶端也可以具有一体化为一连续边缘的形状。[0051]在图7B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肋条146’仅从墙体122’处径向向内延伸。在图7C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肋条146’’从墙体122’’处径向既向内又向外延伸。肋条146、146’、146’’设计成在第一组件116的压力下,可允许墙体122、122’、122’’可控地向外延伸。只要与引起弯矩的负荷方向相比,剖面的有效二次惯性矩不同,肋条146、146’、146’’的剖面就可以是任意形状。如图7A所示,当考虑切向力F,肋条146a和146c的二次惯性矩相同,肋条146b和146d的二次惯性矩也相同,但肋条146b和146d比肋条146a和146c的二次惯性矩要小。因此肋条146a和146c是力F下组件弯曲或变形控制的主要贡献肋条,因为它们的二次惯性矩更大。肋条146、146’、146’’的有效惯性矩的不同使得肋条间的相互影响和在组件上的弯矩控制发生变化。肋条146、146’、146’’,作为梁,当它们的二次惯性矩最大时,对弯曲的抵抗力更大。肋条146、146’、146’’的存在可以使得当线加速度仍然保持最优化的控制时,角加速度的控制得到改进。角加速度的控制主要会被肋条146、146’、146’’的尺寸影响,而线加速度的控制受到第一组件116的墙体122、122’、122’’的厚度和肋条146、146’、146’’的径向厚度影响;这样,轴向负荷和弯矩可以被实质控制,这样的话,用于控制某一类型的(切向的或线性的)负荷的吸震单元114的最优化,对如何将单元114优化为可控制另一类型负荷产生有限的影响。如图8所示的是另一实施例的吸震单元214。独立的吸震单元214也位于底板12上,与图1和上述描述的相类似。每个单元214包括的一中空的第一吸震组件216和图示的与前述第二组件40相似的第二吸震组件240。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吸震组件240也可以取消。第一吸震组件216具有一从底板12延伸的底部部分218,一从底部部分218延伸的第一中间部分217,一从第一中间部分217延伸的第二中间部分219,和一从第二中间部分219延伸的顶部部分220。顶 部部分限定了由一边缘236包围的一开口顶端232,其尺寸大小也设计成可使在一定压力下从第一组件316流出的流体流量轻微地减少。每个部分217、218、219、220都有一内表面 223、224、225、226 和一外表面 127、128、129、130,它们都具有正平截头体形状,虽然也可能是其它的平截头体形状,即截面为非圆形,但最好是截锥形状。底部部分218和第一中间部分217的内表面124、123和外表面128、127在它们各自的平截头体的相对较大端相互连接。第一中间部分和第二中间部分217、219的内表面123、125和外表面127、129在它们各自的平截头体的相对较小(即径向较窄)端相互连接。第二中间部分219和顶部部分120的内表面125、126和外表面129、130在它们各自的平截头体的较大端相互连接。这样,第一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迈克尔·玛耶兹,杰弗里·达尔泽尔,
申请(专利权)人:科迪斯阿玛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