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螺丝起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7963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组合式螺丝起子的握柄设有贯穿前端与后端的孔,该孔前方固定一支持装置,以支持并固定起子柄身的基部,起子柄身与握柄可彼此分离,且该起子柄身的基部,可由握柄后端沿孔插入握柄中而与支持装置套合,使起子柄身可收藏于握柄中。(*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螺丝起子。传统的螺丝起子具有握柄,以及基部与握柄的前端固定的起子柄身,该起子柄身的前端是作用端,一般而言是「-」字形或「+」字形。为使一只螺丝起子能适用多种螺丝,现有两种起子。其一,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握柄与起子柄身的基部分离,这样可在分离后缩短螺丝起子的长度,该构造具有多只起子柄身,各具有不同的作用端,在握柄前端设一突出的螺旋组合装置。另一种起子是握柄连着起子柄身,但起子柄身的前端设一插接部或一内六角套筒,以套合不同的短作用头,该作用头具有基部,以及连接于该基部的作用端,当然每一只作用头都有不同形状的作用端。前述第一种起子成本较高,且柄身与握柄拆离后容易失落;而第二种起子,收容长度有限。两种起子共同的缺点是不利于在窄空间内施工。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螺丝起子的不足,提供一种组合式螺丝起子。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握柄毗邻其前端的孔内固定一管状的支持装置,该支持装置的中央为收容部,由该收容部向握柄的前端连接一前套合部,该前套合部与上述收容部连接处形成一前肩部;又由上述收容部向上述握柄的后端连接一后套合部,该后套合部包括一后内角形部与一后夹合部,该后套合部与上述收容部连接处形成一后肩部;上述收容部的内径大于上述起子柄身的推柄的外径,且上述前内角形与上述后内角形部的构造,均吻合于上述起子柄身的角形部的形状,使上述起子柄身的角形部嵌入该内角形或后内角形中时均不能再旋转。所述的起子柄身的基部具有一推柄,由该推柄连接一角形部,且由上述推柄与上述角形部的连接处构成一肩部,上述起子柄身前端至上述肩部的距离,约等于上述握柄的后端至上述支持装置的后肩部的距离,且上述起子柄身的后端至上述肩部的距离,大于上述握柄前端至上述支持装置的后肩部的距离。所述的起子柄身的前端为一内六角套筒,也可以为一外六角柱、一「-」字形作用端或一「+」字形作用端等需要的形状。所述的前夹合部与后夹合部各设有一槽,在该槽中嵌设一开口弹性圈,该开口弹性圈的内径略小于上述起子柄身的角形部的最大外径。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图1是一般现有构造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4是沿图3的4-4线所截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3的5-5线所截的剖视图。图6是沿图3的6-6线所截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的起子柄身的前端的第二种实施例立体图。图9如图8,但显示第三种实施例。图10如图8,但显示第四种实施例。本技术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2-8,本技术包括一握柄1与起子柄身2,握柄1有一前端11与一后端12,并有一贯穿前端与后端的孔13,起子柄身2也具有一前端21与一后端22,其中后端连接着一基部23,该起子柄身2的最大外径小于握柄1的孔13的内径。本技术的一个特征是起子柄身的基部23具有一推柄231与一连接着该推柄的角形部232,且在推柄与角形部的连接处构成一肩部233。另一特征是握柄毗邻其前端的孔内固定一管状支持装置3,该支持装置的中央为收容部31,且由该收容部向握柄前端连接一包括一前内角形部与一前夹合部的前套合部,且向握柄后端连接一包括一后内角形部与一后夹合部的后套合部。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是由收容部31向握柄1的前端11先连接前连接部32(详见图5),并在前内角形部32与收容部31连接处构成一前肩部33(见图3)。由前内角形部向握柄的前端方向再连接一前夹合部34。相对的,由收容部31向握柄1后端12连接一后内角形部35,该后内角形部35与收容部的连接处构成一后肩部36,且由后内角形部向握柄后端的方向连接一夹合部37。前述收容部31的内径大于起子柄身2的推柄231的外径,以便使推柄231能通过收容部31。前述起子柄身2的角形部232由任何角形构成皆可,但较佳的形状是正四角形或正六角形(如图4与5);相对的,握柄的支持装置3其前内角形部32或后内角形部35与起子柄身2的角形部232匹配吻合即可,使起子柄身的角形部232,无论由握柄兵的孔13中向握柄1的前端方向插入(如图7),或向后端方向插入(如图3),而嵌入后内角形部35或前内角形部32时均不得再旋转为满足,这样当握柄1受力旋转时,其内嵌合的起子柄身2也可随着旋转。前述起子柄身2的前端,可如图2所示是一内六角套筒,或如图8所示是一「-」字形作用端,或如图9所示是一「+」字形作用端,或如图10所示,是一外六角形柱,当然除此以外,也可包括其它各种适当的形状,较佳的产品形状是如图2的内六角套筒的构造,因为该构造不但可直接对螺帽施工,且可另套合一如假想线所示极短的作用头4,该作用头4一般是以短六角柱构成,因此其基部41可嵌入起子柄身2的内六角套筒中,而其前端42可随工作所需,形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工作头。前述握柄1内的支持装置,其前夹合部34与后夹合部37有许多可行的构造,以能略夹持起子柄身2角形部232则已满足。其中较佳的实施例,如图3与4所示,是在前夹合部34与后夹合部37各设一槽341与371,以各嵌设一开口弹性圈38,且该开口弹性圈38的内径略小于上述起子柄身的角形部232的最大外径即可,使起子柄身纳入握柄1内时不会轻易掉出。本技术的再一个特征,如图7所示,是起子柄身2的前端21至其肩部233的距离A约等于握柄1的后端12至支持装置的后肩部36的距离B,使起子柄身2的前半部完全陷入握柄中。至于起子柄身的后端22至其肩部233的距离C,则大于握柄的前端11至支持装置的后肩部36的距离D为宜,使起子柄身的推柄231略露出于握柄,以便施力于起子柄身的后端22,使其退出握柄。一般使用情形,如图2与3所示可将自握柄内取出的起子柄身2将其基部嵌入握柄1的前端中,使起子柄身2的肩部233靠合握柄内支持装置的前肩部33,并由前夹合部34夹住起子柄身的角形部232而组合成一起子;在特殊的场合,譬如狭窄空间小于一般起子的正常长度时,则可如图7所示,将前端有内六角套筒的起子柄身2由握柄的后端纳入握柄1中后,由于起子柄身2的角形部232是嵌固于握柄内支持装置的后内角形部35,故在内六角套筒中套入如图3所示的作用头4后,即可施力于握柄使作用头旋转作工。如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组合式螺丝起子,具有收藏空间小,起子柄身不易遗失的优点,且可在窄空间内施工,非常实用。权利要求1.一种组合式螺丝起子,包括一握柄,该握柄具有贯穿其前后端的孔;与一起子柄身,该柄身后端连接着一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握柄毗邻其前端的孔内固定一管状的支持装置,该支持装置的中央为收容部,由该收容部向握柄的前端连接一前套合部,该前套合部与上述收容部连接处形成一前肩部;又由上述收容部向上述握柄的后端连接一后套合部,该后套合部包括一后内角形部与一后夹合部,该后套合部与上述收容部连接处形成一后肩部;上述收容部的内径大于上述起子柄身的推柄的外径,且上述前内角形与上述后内角形部的构造,均吻合于上述起子柄身的角形部的形状,使上述起子柄身的角形部嵌入该内角形或后内角形中时均不能再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螺丝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子柄身的基部具有一推柄,由该推柄连接一角形部,且由上述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式螺丝起子,包括:一握柄,该握柄具有贯穿其前后端的孔;与一起子柄身,该柄身后端连接着一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握柄毗邻其前端的孔内固定一管状的支持装置,该支持装置的中央为收容部,由该收容部向握柄的前端连接一前套合部,该前套合部与上述收容部连接处形成一前肩部;又由上述收容部向上述握柄的后端连接一后套合部,该后套合部包括一后内角形部与一后夹合部,该后套合部与上述收容部连接处形成一后肩部;上述收容部的内径大于上述起子柄身的推柄的外径,且上述前内角形与上述后内角形部的构造,均吻合于上述起子柄身的角形部的形状,使上述起子柄身的角形部嵌入该内角形或后内角形中时均不能再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明镇
申请(专利权)人:广典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林明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