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元照专利>正文

旋转式棘轮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5922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常用组合套筒式工具扳手,其特点是在棘轮圈座内壁对应其一圈内齿的两侧位置各设有一圈锥齿圈,手柄为空心管,其后端活动套有旋柄,旋柄前端伸出杆穿过手柄空心管,其前端连有锥齿轮,该锥齿轮就与棘轮圈座内壁上的两侧锥齿圈啮合,在棘轮圈一侧设有盖体,另一侧设有接头体,在棘轮圈座内的一对棘爪之间设有一对拨叉,盖体通过定位销柱穿过棘爪和拨叉上的通孔与接头体连成一体,接头体的外端连有与套筒相配合的标准弹性方头。(*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常用组合套筒式工具扳手。在一切需要松开或拧紧紧固件,尤其是在旋转角度较小的场合组合套筒扳手的使用十分广泛,而棘轮扳手则是组合套筒扳手工具的重要部件之一。它承受着在松开或拧紧紧固件时所传递的力矩。尤其是在频繁地拧紧或松开紧固件而且在扳手空间较小的场合更加适用。由于组合套筒棘轮扳手(又称为手动套筒扳手《国家标准GB3390-89》)在中国虽已经实行标准化,但随着不断的改进,组合套筒棘轮扳手也多种多样。综合目前使用较多的方式大体有以下三种1、以普通式手动套筒扳手工具《国家标准GB3390-89》为代表性的普通式棘轮扳手(J1型),它是由棘轮、直接头等组成。力矩的传递靠棘轮扳手的手柄单纯扳动来完成紧固件的松开或拧紧。换向是依靠棘轮扳手的手柄头部棘轮处,由直接头安装在棘轮的正反两面分别完成,在更换各种规格的套筒时,还必须区别正转还是反转,在拔下套筒时有时还可能把直接头给拔下,因此使用较麻烦,在扳动范围狭小的空间就显得费时而不方便。2、以可逆式手动套筒扳手工具《国家标准GB3390-89》为代表性的可逆式棘轮扳手(J2型),它是由棘轮、接头、棘轮圈座等组成。与普通型不同的是接头连接在棘轮上,使用时推动棘齿销既可改变旋转方向。连续扳动手柄便能松开或拧紧紧固件。克服了普通式手动套筒扳手的部分缺点,但是在棘轮扳手把紧固件拧紧前或松开后还必须不停地扳动,才能完成全部操作,尤其是在扳手空间狭小的场合就显得较为费事而不方便。3、目前还有一种组合式套筒扳手,在紧固件尚未最后拧紧前,由一把可旋转的手柄工具装上套筒,旋转手柄产生力矩旋进紧固件,但在最后拧紧时由于旋转力矩不足而必须换上另一把棘轮扳手,再加大力矩扳紧紧固件。松开时情况正好相反,在松开紧固件时必须用棘轮扳手的大力矩使紧固件松动,由于扳动范围所限,此时还须换上另一把可旋转的扳手工具,装上套筒继续松开紧固件。松开或拧紧时旋转方向的改变是依靠扳动扳手柄上的换向钮来实现,旋转紧固件时也只能单一方向旋转,右旋只能拧紧,左旋只能松开。此种组合式套筒扳手组件必须有两副扳手柄(旋转扳手、棘轮扳手),这样给操作带来不便。本技术的目的则是针对上述几种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不仅保留了上述三种棘轮扳手组件的优点,而且由一把旋转式棘轮扳手,来完成由上述第三种组合式套筒扳手组件用两把扳手柄(旋转扳手、棘轮扳手)才能完成的操作,而且不论旋柄左旋还是右旋,接头体均单方向旋转,因此使用旋转式棘轮扳手在松开或拧紧紧固件时更为简便省时。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旋转式棘轮扳手,它包括有棘轮圈座1和与其相连的手柄2,棘轮圈座1内设有一对棘爪3,它们与圈座1内壁上的内齿4啮合,其特征在于在棘轮圈座1内壁对应其一圈内齿4的两侧位置各设有一圈锥齿圈5,手柄2为空心管,其后端活动套有旋柄6,旋柄6前端伸出杆7穿过手柄2空心管,其前端连有锥齿轮8,该锥齿轮8就与棘轮圈座1内壁上的两侧锥齿圈5啮合,在棘轮圈座1的一侧设有盖体9,另一侧设有接头体10,在棘轮圈座1内的一对棘爪3之间设有一对拨叉11,盖体9通过定位销柱12穿过棘爪3和拨叉11上的通孔13与接头体10连成一体,盖体9为空心体,其内中心装有换向旋钮14,该旋钮14内端位于棘轮圈座1内的中心,并连有两个凸齿15,两凸齿15分别与一对拨叉11的凹孔16相配合,旋钮14的内端有一通孔,其内装有弹簧17及两端的两个弹簧套18,两弹簧套18就分别与一对棘爪3内端的凹槽19相配合,盖体9和接头体10两端均各有一缺口,它们分别位于棘轮圈座1两侧的锥齿圈5内,构成两对半月状凹槽20,两对半月状凹槽20内分别穿设有两根滚针21,该两滚针21分别被各自的拨叉11卡住,接头体10的外端连有与套筒相配合的标准弹性方头22。本技术的优点是,其工作时由于旋柄的旋转产生力矩,通过锥齿轮和锥齿圈的啮合而传递,并由滚针摆动后锁紧盖体或接头体,使接头体获得力矩而旋转,由于旋柄带动棘轮圈座的扳动产生力矩,通过棘轮圈座和棘爪的啮合获得力矩而旋转,由此可见,本旋转式棘轮扳手结构紧凑,在松开或拧紧紧固件时既可扳动又可旋转,均可使接头体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并且在旋转时无论左旋还时右旋接头体均单向旋转,这是本技术的独到之处。它有效地解决了在回转空间很小的场合可连续旋转或扳动旋柄来松开或拧紧紧固件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方向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棘轮圈座及其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头部两个垂直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4,本技术旋柄6的伸出杆7从手柄2的空心管穿过,通过短销24连接并与锥齿轮8相连,图2位置为中位即非工作状态,在棘轮圈座1内安装有两个棘爪3,中央为换向旋钮14,换向旋钮14上下各有一个滚针21,由四个定位销柱12定位并由棘爪3上的两个定位销柱子12铆接,与轴用挡圈23一起将上述部件安装在棘轮圈座内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本技术使用时,力矩的产生是用手旋转旋柄6,通过旋柄6的左右转动带动锥齿轮8旋转,由于锥齿轮组具有换向并传递力矩的功能,因此通过与一对锥齿圈5的啮合,带动棘轮圈座1两侧的锥齿圈5同时分别向左旋和右旋,又通过滚针21在接头体10和盖体9的呈半月状的凹槽20内锁紧锥齿圈5并依靠其磨擦力,使得锥齿圈5带动接头体10产生单向旋转。接头体10的换向是扳动换向旋钮14而产生的。换向时换向旋钮14上的两个凸齿15拨动棘轮圈座1内的两拨叉11的凹孔16,并推动滚针21在呈半月状的凹槽20内,由一侧凹槽推向另一侧凹槽。假若先锁紧的是松开紧固件,那么此时锁紧的则是拧紧紧固件,由滚针21在锁紧时滚针所在位置而定,起到传递力矩使紧固件被松开或拧紧的作用。在换向旋钮14换向时,由于换向旋钮14的通孔中安装有一对可伸缩的弹簧套18,则两侧弹簧套18的顶端正好顶在两棘爪3的凹槽19内使棘爪3偏向,并使棘爪3上的棘齿紧紧地啮合在棘轮圈座1上,而棘爪3的凸缘在转向后正好卡在换向旋钮14的凸齿15一边的凹槽内。当旋柄6旋转直至由于力矩不够而不能拧紧紧固件时,必须用旋柄6带动棘轮圈座1扳动紧固件使之拧紧。另一方面由于力矩不够而不能松开紧固件时,必须用旋柄6带动棘轮圈座1扳动紧固件使之松动,松动后由旋柄6旋转直到紧固件全部松开为目止。此时扳动所产生的力矩是通过棘轮圈座1带动棘爪3并使接头体10单向旋转。由于棘爪3啮合后的运动仅能单向旋转的原理,因此也可以用旋柄6连续扳动棘轮圈座1,直到全部松开或拧紧紧固件。若换向旋钮14顺时针旋转时,上面的拨叉11带动上面的滚针21向左摆动并锁紧上面的锥齿圈5,而左边的棘爪3此时为逆时针转动,左棘爪3的上端啮合在棘轮圈座1上。同时下面的拨叉11带动下面的滚针21向右摆动并锁紧上面的锥齿圈5,而右边的棘爪3此时也为逆时针转动,右棘爪3的下端啮合在棘轮圈座1上。目的是给旋柄6带动棘轮圈座1逆时针扳动时,由于棘齿的啮合作用,使得力矩由左右棘爪3通过定位销柱12传递给接头体10时也逆时针转动。而顺时针扳动时,由于棘齿的啮合原理而左右棘爪3不能卡在棘轮圈座1上。因此当旋柄6带动棘轮圈座1顺时针退回时接头体10不动,起到了连续扳动旋柄的作用。旋柄6在右旋时,由于锥齿轮组的啮合作用,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式棘轮扳手,它包括有棘轮圈座(1)和与其相连的手柄(2),棘轮圈座(1)内设有一对棘爪(3),它们与圈座(1)内壁上的内齿(4)啮合,其特征在于在棘轮圈座(1)内壁对应其一圈内齿(4)的两侧位置各设有一圈锥齿圈(5),手柄(2)为空心管,其后端活动套有旋柄(6),旋柄(6)前端伸出杆(7)穿过手柄(2)空心管,其前端连有锥齿轮(8),该锥齿轮(8)就与棘轮圈座(1)内壁上的两侧锥齿圈(5)啮合,在棘轮圈座(1)的一侧设有盖体(9),另一侧设有接头体(10),在棘轮圈座(1)内的一对棘爪(3)之间设有一对拨叉(11),盖体(9)通过定位销柱(12)穿过棘爪(3)和拨叉(11)上的通孔(13)与接头体(10)连成一体,盖体(9)为空心体,其内中心装有换向旋钮(14),该旋钮(14)内端位于棘轮圈座(1)内的中心,并连有两个凸齿(15),两凸齿(15)分别与一对拨叉(11)的凹孔(16)相配合,旋钮(14)的内端有一通孔,其内装有弹簧(17)及两端的两个弹簧套(18),两弹簧套(18)就分别与一对棘爪(3)内端的凹槽(19)相配合,盖体(9)和接头体(10)两端均各有一缺口,它们分别位于棘轮圈座(1)两侧的锥齿圈(5)内,构成两对半月状凹槽(20),两对半月状凹槽(20)内分别穿设有两根滚针(21),该两滚针(21)分别被各自的拨叉(11)卡住,接头体(10)的外端连有与套筒相配合的标准弹性方头(2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元照张水锁
申请(专利权)人:陈元照张水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