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螺旋导杆型渔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55448 阅读:2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4 2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螺旋导杆型渔轮,该双螺旋导杆型渔轮的双螺旋导杆通过一压板、至少两端各一轴承以及一插板与主体连接,该压板位于该双螺旋导杆靠近该前刹调扭的一端,该插板位于该双螺旋导杆远离该前刹调扭的一端,其中,该双螺旋导杆与该插板之间设置有一弹簧,该弹簧一端抵压在该插板上,另一端抵压在该双螺旋导杆靠近插板一端的轴承上;该双螺旋导杆表面上开设的双螺旋导槽的螺旋角大于其自锁的螺旋角;以及该主体上设置有一制动筋,用以限制该传动齿轮随该双螺旋导杆轴向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渔轮,尤其涉及一种抗跌落的双螺旋导杆型渔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渔轮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收线,如图1所示,即通过线壳组件9均匀地把渔线绕在线轮4上。绕线要均匀,线轮4就要求沿轴A均匀地直线往复运动。结合图1a 图lc,实现这一功能常用到的零件包括双螺旋导杆5和导爪7,其中双螺旋导杆5的表面有左旋与右旋两种螺纹,该双螺旋导杆5与导爪7配合实现直线往复运动。现有的这类双螺旋导杆结构的渔轮其零部件之间的配合几乎都是刚性的:主轴I与滑块3通过螺丝2固定连接,线轮4通过前刹调扭组件8与垫片10实现与主轴I固定连接,双螺旋导杆5通过压板12、轴承11以及插板6与主体13实现固定连接。另外,双螺旋导杆5表面上的螺旋导槽的宽度与深度由于设计空间、手感及成本原因不能加宽加深,因此,这类双螺旋导杆结构的渔轮很难通过跌落测试,跌落测试方法是渔轮在一定高度处自由落体,其前刹调扭8垂直着地,冲击方向如图1c中所示箭头方向。即使300_的高度,只做一次跌落测试,该类双螺旋导杆结构的渔轮也很难通过跌落测试,也就是说,这种渔轮不抗跌,容易在不慎跌落过程中遭到损坏。因此,提供一种抗跌落的双螺旋导杆渔轮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的双螺旋导杆型渔轮很难通过跌落测试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螺旋导杆型渔轮,其具有抗跌落的功能,可以防止用户操作时不慎跌落而损坏。该双螺旋导杆型渔轮包括一承载各零部件的主体、一前刹调扭、一线轮、一驱动该线轮旋转并往复移动的主轴及其传动机构,其中该传动机构包括一滑块、一表面开设有双螺旋导槽的双螺旋导杆以及一与该双螺旋导杆扁位连接的传动齿轮,该滑块与该主轴固定连接,该滑块上延伸有一导爪,该导爪伸入该双螺旋导杆的双螺旋导槽中,该双螺旋导杆通过一压板、两端各一轴承以及一插板与主体连接,该压板位于该双螺旋导杆靠近该前刹调扭的一端,该插板位于该双螺旋导杆远离该前刹调扭的一端,其中,该双螺旋导杆与该插板之间设置有一弹簧,该弹簧一端抵压在该插板上,另一端抵压在该双螺旋导杆靠近该插板一端的轴承上;该双螺旋导杆表面上开设的双螺旋导槽的螺旋角大于其自锁的螺旋角;以及该主体上设置有一制动筋,用以限制该传动齿轮随该双螺旋导杆轴向移动。优选的,该双螺旋导杆靠近插板的一该端设计有一轴向定位结构,用以限制该轴承在该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轴向移动。优选的,该双螺旋导杆靠近插板的一端套接有轴承的部分其半径小于该双螺旋导杆主体的半径。优选的,该传动齿轮与该双螺旋导杆连接的连接孔靠近该前刹调扭的一侧为扁位孔,远离该前刹调扭的一侧为圆孔。 渔轮在跌落时,由于重力的影响,一般是其前刹调扭端着地,受到较强冲击力,此时,由于弹簧的设置,弹簧本身能吸收一些冲击的能量,另外,冲击力通过前刹调扭、主轴以及滑块传递给该双螺旋导杆,该双螺旋导杆会压缩该弹簧,沿轴向朝插板方向移动,又由于主体上设置的制动筋限制了与该双螺旋导杆扁位连接的传动齿轮,因此该传动齿轮不能随该双螺旋导杆轴向移动,从而该双螺旋导杆与该传动齿轮分尚,该双螺旋导杆可自由旋转,因此,前刹调扭受冲击的瞬间,冲击力通过前刹调扭、主轴以及滑块传递给该双螺旋导杆时,该双螺旋导杆沿轴向朝远离前刹调扭的方向移动,脱离传动齿轮,且在滑块上导爪传递的冲击力作用下转动,导爪沿双螺旋导杆的导槽移动,从而滑块以及与滑块固定连接的主轴随双螺旋导杆一起沿轴向朝远离前刹调扭的方向移动,从而将刚性冲压转化为柔性的冲压,冲击力度降低,各零部件之间不会出现变形或损坏。而且,当渔轮被拾起且被摇动摇臂时,双螺旋导杆在弹簧作用下复位,且随着摇臂转动而转动,当其扁位对正传动齿轮扁位时,双螺旋导杆恢复与传动齿轮的扁位连接,这样,渔轮恢复跌落前的原状。因此,该双螺旋导杆型渔轮抗跌,经摔,不易损坏。 附图说明图1a是现有技术中双螺旋导杆型渔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b是图1a中渔轮沿BB线剖视示意图;图1c是图1a中渔轮沿AA线剖视示意图;图2a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渔轮1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了表达该渔轮100的内部结构,省略了前刹车调扭组件、线轮、线壳以及外壳等结构,仅表达其主体及传动机构以及与抗跌落功能相关的零部件;图2b是图2a中渔轮100沿FF线剖视的示意图;图2c是图2a中渔轮100沿EE线剖视的示意图;图2d是图2c中局部B的放大图;图3a是图2a中渔轮100在受到冲击力瞬间的结构示意图,突出表达局部L以及剖线CC和DD,以便于后续图示更详细地表达渔轮100受到冲击力瞬间的内部结构;图3b是图3a中渔轮100的局部L的放大图;图3c是图3a中渔轮100沿CC线剖视的示意图,所示双螺旋导杆5与传动齿轮15已经成功分离;以及图3d是图3a中渔轮100沿DD线剖视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2a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渔轮1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了表达该渔轮100的内部结构,省略了前刹车调扭组件、线轮、线壳以及外壳等结构,仅表达其主体13、主轴I及其传动机构以及与抗跌落功能相关的零部件。另外,为了表达更加详细的内部结构,对该渔轮100进行了剖视,如图2b所示为图2a中渔轮100沿FF线剖视的示意图,主要表达传动齿轮15与双螺旋导 杆5之间的扁位连接关系;图2c是图2a中渔轮100沿EE线剖视的示意图,主要表达双螺旋导杆5 —端设置的弹簧14,以及表达双螺旋导杆5与主轴I的连接关系,与主轴I固定连接的滑块上的导爪7伸入该双螺旋导杆5的双螺旋导槽内,还表达该双螺旋导杆5与主体13的连接关系;另外,为了进一步表达弹簧14的安装,采用局部B放大的方式,详细表达弹簧14与双螺旋导杆5、主体13之间的连接关系,如图2d所示。结合参阅图2a至图2d,该渔轮100包括一承载各零部件的主体13、一前刹调扭(安装于主轴I的前端,图未示)、一线轮(安装于主轴上,图未示)、一驱动该线轮旋转并往复移动的主轴I及其传动机构。其中该传动机构包括一滑块3、一表面开设有双螺旋导槽的双螺旋导杆5以及一与该双螺旋导杆扁位连接的传动齿轮15,该滑块3与该主轴I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两个螺钉连接。该滑块3上延伸有一导爪7,该导爪7伸入该双螺旋导杆5的双螺旋导槽中,该双螺旋导杆5通过一压板12、两端各一轴承11以及一插板6与主体13连接,该压板12位于该双螺旋导杆5靠近该前刹调扭的一端,也就是图2c中的左端,也就是主轴I的前端,该插板6位于该双螺旋导杆5远离该前刹调扭的一端,也就是渔轮100的后端,图2c中的右端。其中,该双螺旋导杆5与该插板6之间设置有一弹簧14,该弹簧14 一端抵压在该插板6上,另一端抵压在该双螺旋导杆5靠近该插板6的一端的轴承11上,该插板6与该轴承11从轴向上定位该弹簧14,该主体13则在径向上定位该弹簧14。该双螺旋导杆5靠近该插板6的该端分为直径不同的三段,如图2d所示,半径最小的末端a伸入该弹簧14内,直径较大的该段b用于套接该轴承11,直径最大的c段,实际上是该双螺旋导杆5的本体,其表面设置有双螺旋导槽,c段与b段由于其直径不同,且c段直径较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螺旋导杆型渔轮,其包括一承载各零部件的主体、一前刹调扭、一线轮、一驱动该线轮旋转并往复移动的主轴及其传动机构,其中该传动机构包括一滑块、一表面开设有双螺旋导槽的双螺旋导杆以及一与该双螺旋导杆扁位连接的传动齿轮,该滑块与该主轴固定连接,该滑块上延伸有一导爪,该导爪伸入该双螺旋导杆的双螺旋导槽中,该双螺旋导杆通过一压板、至少两端各一轴承以及一插板与主体连接,该压板位于该双螺旋导杆靠近该前刹调扭的一端,该插板位于该双螺旋导杆远离该前刹调扭的一端,其特征在于:?该双螺旋导杆与该插板之间设置有一弹簧,该弹簧一端抵压在该插板上,另一端抵压在该双螺旋导杆靠近该插板一端的轴承上;?该双螺旋导杆表面上开设的双螺旋导槽的螺旋角大于其自锁的螺旋角;以及?该主体上设置有一制动筋,用以限制该传动齿轮随该双螺旋导杆轴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螺旋导杆型渔轮,其包括一承载各零部件的主体、一前刹调扭、一线轮、一驱动该线轮旋转并往复移动的主轴及其传动机构,其中该传动机构包括一滑块、一表面开设有双螺旋导槽的双螺旋导杆以及一与该双螺旋导杆扁位连接的传动齿轮,该滑块与该主轴固定连接,该滑块上延伸有一导爪,该导爪伸入该双螺旋导杆的双螺旋导槽中,该双螺旋导杆通过一压板、至少两端各一轴承以及一插板与主体连接,该压板位于该双螺旋导杆靠近该前刹调扭的一端,该插板位于该双螺旋导杆远离该前刹调扭的一端,其特征在于: 该双螺旋导杆与该插板之间设置有一弹簧,该弹簧一端抵压在该插板上,另一端抵压在该双螺旋导杆靠近该插板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刘建龙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南海中宇渔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