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吕健专利>正文

一种湖塘湿地的水体生态修复与净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955106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4 2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湖塘湿地的水体生态修复与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几个阶段依次处理:第一阶段包括:分段抽干湖塘湿地水体,对湖塘湿地淤泥进行活性、消毒及脱水处理,预制安装沉水暴氧设施,种植沉水植被群落,并回放原来湖塘湿地水体;第二阶段包括:向水体中投放“净水虫”处理水中的藻类、腐屑等悬浮物、净化水体;第三阶段包括:在水体中种植浮叶植物,然后配置可食用部分水生植物的水生动物修复水生态系统食物链。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保证修复或净化后的水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主要指标的Ⅲ类或以上标准,且水体净化效果持久、标本兼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生态修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湖泊、池塘、湿地水环境质量处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V类或劣V类标准状态的水体生态修复与净化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及城市化高速发展,湖泊、池塘、湿地水环境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环境质量处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IV类或V类,甚至是劣V类标准状态。治理湖泊、池塘、湿地水污染,尤其是水体持久的生态修复与净化,持久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主要指标达到III类或以上标准,成为世界性水生态修复与净化的难题。目前,对水环境富营养化严重和蓝绿藻生长茂盛的湖泊、池塘、湿地的水体净化,主要有四种方式。(I)物理方式,将水中富营养物质和蓝绿藻过滤或转移;(2)化学方式,用药物把水中富营养物质和蓝绿藻分解或生成新的化合物治理;(3)微生物方式,通过复合微生物菌剂分解或吸收水中富营养物质和蓝绿藻;(4)生物方式,通过人工湿地、种植挺水植物或浮叶植物、食藻鱼类等水生动植物分解、吸收或转移水中富营养物质和蓝绿藻;以上四种方式皆未能达到标本兼治地消除了水体的污染,不能吸收水中富营养物质或最多只吸收、转移20%水中富营养物质的,富营养物质大部分还溶在水中,正因为这样,即使去除水中蓝绿藻,当空气中的蓝绿藻类孢子降落到富营养水中,蓝绿藻还是能迅速繁殖,而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水生动物死亡,水体透明度无法超过0.9米,且水污染治理效果不能持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 提供,该水体生态修复与净化方法既能实现湖泊、池塘、湿地水环境质量可持久达到透明度2米或2米以上,又可保证修复或净化后的水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主要指标的III类或以上标准。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几个阶段依次处理:第一阶段包括:按湖泊、池塘、湿地的地形地貌分段抽干湖塘湿地水体,对湖塘湿地淤泥进行活性、消毒及脱水处理,预制安装沉水暴氧设施,种植沉水植被群落,并回放原来湖塘湿地水体;第二阶段包括:向水体中投放“净水虫”处理水中的藻类、腐屑等悬浮物、净化水体,所述“净水虫”选用经提纯、复壮、驯化后能够成为专门吞噬蓝绿藻、净化水体的低等甲壳浮游动物;第三阶段包括:在水体中种植浮叶植物,然后配置可食用部分水生植物的水生动物修复水生态系统食物链。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阶段包括以下步骤:(I)按湖泊、池塘、湿地的地形地貌分段抽干湖塘湿地水体;(2)如果所述湖塘湿地是软质驳岸,按土壤自然安息角进行堆坡处理,然后种植挺水植物,再进行下述第(3)步骤;如果所述湖塘湿地是硬质驳岸,直接进行下述第(3)步骤;(3)对湖塘湿地淤泥采用有效微生物和生石灰进行活性、消毒及脱水处理4 7天;(4)预制安装距游泥表面上方400mm 600mm的沉水暴氧设施;(5)根据湖塘湿地淤泥的深度,种植沉水植被群落;(6)回放原来湖塘湿地水体覆盖沉水植被群落,水位达到沉水植被群落上方300mm 500mmo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阶段第(2)步骤的堆坡分为底层、中间层和顶层,底层铺设砾石,其高度为200mm 250mm,中间层高度为IOOmm 150mm,顶层选用砂壤土。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阶段第(2)步骤的挺水植物选择再力花、纸莎草、红鞘水竹芋、荷花、水蜡烛、芦苇、花叶芦竹、梭鱼草、花菖蒲、黄菖蒲、水葱、薦草、雨久花、千屈菜、茨菰、灯心草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阶段第(5)步骤的沉水植被群落是黑藻、轮叶黑藻、罗氏轮叶黑藻(变种)、菹草、光叶眼子菜、 聚藻、金鱼藻、竹叶眼子菜、龙须眼子菜、经矮化改良的苦草、小茨藻共十一种,其中经矮化改良的苦草种植量占沉水植被群落总种植量的70%,其余品种各占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阶段第(5)步骤中沉水植被的种植密度是:湖塘湿地淤泥深度小于0.2米的,沉水植被的种植密度20丛/m2 25丛/m2 ;湖塘湿地淤泥深度大于等于0.2米而小于等于0.5米的,沉水植被的种植密度12丛/m2 18丛/m2 ;湖塘湿地淤泥深度大于0.5米的,种植密度6丛/m2 10丛/m2,其中每丛沉水植被包括3株 5株沉水植被。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阶段的低等甲壳浮游动物是水蚤,投放量为150只 200只/m2o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阶段包括以下几个步骤:(I)种植浮叶植物;(2)启动沉水暴氧设施,使水中溶解氧达6mg/L以上;(3)暴氧后,若水中溶解氧小于6mg/L,投放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促进沉水植被群落生长,并开动沉水暴氧设施保证水中溶解氧浓度大于6mg/L ;(4)回放原来湖塘湿地水体至正常水位;(5)当沉水植被覆盖率达成60%以上、水体透明度达2米,且持续160天后,配置可食用水生植物的水生动物;(6)当溶解氧浓度小于6mg/L或沉水植被覆盖率小于60%,进行动态水生态系统保育的系统工程管理,所述动态水生态系统保育的系统工程管理包括:浮叶植物、挺水植物的季节性修剪、沉水植物的季节性、及过度生长情况下的收割、沉水植物生长高度控制、对投放的有益水生动物的生长状况的监测、对水体有影响的水生动物的清理。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阶段第(I)步骤的浮叶植物选择睡莲、王莲、萍蓬草、金银莲花、茨实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浮叶植物的种植密度是2丛-3丛/1000m2,其中每丛浮叶植物的数量是5株 8株。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阶段第(5)步骤的水生动物包括乌鳢、鳜鱼、鲢鱼、鳙鱼、青鱼、青虾、椭圆萝卜螺、方形环棱螺、珠母贝、三角帆蛘和河蚬,所述水生动物的配置密度是10尾(只)-15尾(只)/1000m2,其中水生动物的长度是50mm-80mm/尾。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本专利技术整合自然界生物改良技术、生物操纵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于一体,重建水体生态系统,构建水体生态平衡,修复被污染水体的生态系统食物链,提高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和环境容量,还原“真水无香”本色;(2)本专利技术既去除掉水中蓝绿藻类,又吸收、转移水中富营养物质,更是生长沉水植物,让水体净化达到持久的、标本兼治的效果;(3)本专利技术采用“净水虫”净化水体后,促进沉水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化学性质活泼具有强氧化性的新生氧,使水体中的悬浮物及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成为矿物质,让水体清澈;(4)本专利技术还实现了水体中营养物质向可食用性动物蛋白的转化,最后通过收割沉水植被及捕捞水生动物,使水中的营养物质转化到岸上,使水体中营养物逐渐减少,水环境质量更加持久清澈;(5)本专利技术通过沉水植物、浮叶植物等的种植和水生动物的配置形成了湖塘湿地水体内的食物链,保证了水体生态平衡;(6)本专利技术无需搬运原来的湖泊、池塘、湿地的底泥,就可回用原水体;本专利技术的水体生态修复与净化方法实施40天后,水体净化透明度可达1.5米或以上;80天后,水体净化透明度可达2米或以上,水环境质量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III类标准;160天后,水下植被覆盖率达60%以上,生态修复形成生机盎然的、地球本应存在的水下森林景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湖塘湿地的水体生态修复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湖塘湿地的水体生态修复与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几个阶段依次处理:第一阶段包括:按湖泊、池塘、湿地的地形地貌分段抽干湖塘湿地水体,对湖塘湿地淤泥进行活性、消毒及脱水处理,预制安装沉水暴氧设施,种植沉水植被群落,并回放原来湖塘湿地水体;第二阶段包括:向水体中投放“净水虫”处理水中的藻类、腐屑等悬浮物、净化水体,所述“净水虫”选用经提纯、复壮、驯化后能够成为专门吞噬蓝绿藻、净化水体的低等甲壳浮游动物;第三阶段包括:在水体中种植浮叶植物,然后配置可食用部分水生植物的水生动物修复水生态系统食物链。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湖塘湿地的水体生态修复与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几个阶段依次处理: 第一阶段包括:按湖泊、池塘、湿地的地形地貌分段抽干湖塘湿地水体,对湖塘湿地淤泥进行活性、消毒及脱水处理,预制安装沉水暴氧设施,种植沉水植被群落,并回放原来湖塘湿地水体; 第二阶段包括:向水体中投放“净水虫”处理水中的藻类、腐屑等悬浮物、净化水体,所述“净水虫”选用经提纯、复壮、驯化后能够成为专门吞噬蓝绿藻、净化水体的低等甲壳浮游动物; 第三阶段包括:在水体中种植浮叶植物,然后配置可食用部分水生植物的水生动物修复水生态系统食物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湖塘湿地的水体生态修复与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阶段包括以下步骤: Cl)按湖泊、池塘、湿地的地形地貌分段抽干湖塘湿地水体; (2)如果所述湖塘湿地是软质驳岸,按土壤自然安息角进行堆坡处理,然后种植挺水植物,再进行下述第(3)步骤;如果所述湖塘湿地是硬质驳岸,直接进行下述第(3)步骤; (3)对湖塘湿地淤泥采用有效微生物和生石灰进行活性、消毒及脱水处理4 7天; (4)预制安装距游泥表面上方400mm 600mm的沉水暴氧设施; (5)根据湖塘湿地淤泥的深度,种植沉水植被群落; (6)回放原来湖塘湿地水体覆盖沉水植被群落,水位达到沉水植被群落上方300mm 500mmo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湖塘湿地的水体生态修复与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步骤的堆坡分为底层、中间层和顶层,底层铺设砾石,其高度为200mm 250mm,中间层高度为IOOmm 150mm,顶层选用砂壤土。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湖塘湿地的水体生态修复与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步骤的挺水植物选择再力花、纸莎草、红鞘水竹芋、荷花、水蜡烛、芦苇、花叶芦竹、梭鱼草、花菖蒲、黄菖蒲、水葱、薦草、雨久花、千屈菜、茨菰、灯心草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湖塘湿地的水体生态修复与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5)步骤的沉水植被群落是黑藻、轮叶黑藻、罗氏轮叶黑藻(变种)、菹草、光叶眼子菜、聚藻、金鱼藻、竹叶眼子菜 、龙须眼子菜、经矮化改良的苦草和小茨藻共十一种,其中经矮化改良的苦草种植量占沉水植被群落总种植量的7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健
申请(专利权)人:吕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