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54099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4 1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旋具(10),其具有模式选择部(110),在按下模式切换按钮(22)时,该模式选择部(110)从预先规定的多个工作模式中选择某一工作模式。多个工作模式具有:第一自动停止模式,在检测到击打动作之后使马达旋转第一时间后停止;及第二自动停止模式,在检测到击打动作之后使马达旋转比第一时间短的第二时间后停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具
技术介绍
通常,冲击扳手等旋具在拉动扳机的期间进行旋转,并通过放开扳机来停止旋转。在使用这样的旋具进行螺栓紧固等作业的情况下,在拉动扳机的时间过长时,存在因紧固过度而导致螺栓伸长的问题。而且,不必要地拉动扳机会费电,因此也存在每次充电后的作业量减少的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存在以规定条件使旋具的旋转动作自动停止的方式。例如,JP-A-2006-062065公开了如下的电动旋具:根据螺钉的种类预先设定与最佳螺钉紧固转矩值对应的电动马达的负荷电流值或电压值,在从螺钉供给部取出所选择的螺钉时产生判别螺钉种类的信号,自动选择设定与对所选择的螺钉的最佳螺钉紧固转矩值对应的电动马达的负荷电流值或电压值,并在利用电动马达产生的最佳螺钉紧固转矩来紧固完螺钉后,随之进行驱动停止控制。但是,在该旋具中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因每个作业者的操作的不同而使负荷电流值乃至电压值产生偏差,因而自动停止未必会成为所期望的结果。而且,由于作业者不能根据现场的用途来调整自动停止的条件,因而存在使用便利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对应作业内容而易懂且无需繁杂操作地切换自动停止条件的旋具。附图说明图1是旋具的外观图。图2是旋具的系统框图。图3是表示旋具的工作模式的转变的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0 旋具11输出部12输出轴13把手部14 电池盒安装部15操作面板16 电池盒21 扳机22模式切换按钮23照明切换按钮24旋转方向确定杆25第一照明部31 马达32第二照明部33模式显示灯100控制装置110模式选择部120马达控制部130击打检测部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并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具10为搭载有马达31的冲击扳手,如图1所示,其具备:筒状的输出部11 ;把手部13,在该输出部11的下部沿着与输出部11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及电池盒安装部14,设于把手部13的下部。虽未特别图示,但在输出部11中内置有马达31,与该马达31的转轴同轴地直列设有主轴、击打机构及砧座。如下形成:能够在形成于砧座的前端部的输出轴12上安装未图示的套筒或钻头,通过马达31的驱动力使该套筒或钻头旋转,从而使由套筒或钻头保持的螺栓及螺母旋转,从而能够进行螺纹紧固。击打机构是为了将主轴的旋转转换为旋转击打力而与马达31的转轴同轴设置的机构,由锤或压缩弹簧等构成。该击打机构受到马达31的旋转力,将该旋转力转换为旋转击打力,并将该旋转击打力向旋转自如地支撑于锤壳体的砧座传递。另外,虽未特别图示,但在输出轴12的周围配置有多个LED来作为用于照射作业部位的第二照明部32。把手部13是用于把持旋具10的部位。在该把手部13的与输出部11的交界线附近,如图1所示,在前方配置扳机21,在后方配置旋转方向确定杆24。扳机21用于启动旋具10,通过拉动操作该扳机21使马达31旋转,旋具10开始工作。该扳机21配置于在握住把手部13时食指刚好放置的位置。而且,旋转方向确定杆24用于确定马达31的旋转方向,并以左右端部从把手部13的侧面突出的方式配置。该旋转方向确定杆24形成为,通过对该左右端部的任一端部进行按压操作,向与输出轴12正交的方向滑动,在向左右任一方按压时马达31正转,在向另一方按压时马达31反转。电池盒安装部14为在下表面对电池盒16进行装卸的部位。如图1所示,在该电池盒安装部14的上表面侧设有操作面板15和第一照明部25。在该操作面板15上设有:用于显示当前工作模式的模式显示灯33 ;用于变更工作模式的模式切换按钮22 ;及用于点亮第一照明部25及第二照明部32的照明切换按钮23。每当按下照明切换按钮23时,即切换第一照明部25及第二照明部32的发光强度,通过操作该照明切换按钮23来点亮第一照明部25及第二照明部32,即使在暗处作业时也能够安全且切实地作业。在位于该操作面板15的背面的电池盒安装部14的内部,内置有与操作面板15的各按钮及灯连接的控制基板,构成为,安装于该控制基板上的控制装置100 (参照图2)控制旋具10的工作。虽未特别图示,但该控制装置100以CPU为中心而构成,并构成为,处理各种开关等的输入并控制马达31等的驱动。如图2所示,在该控制装置100上,作为输入装置,连接有扳机21、模式切换按钮22、照明切换按钮23及旋转方向确定杆24。而且,在该控制装置100上,作为输出装置,连接有马达31、第一照明部25、第二照明部32及模式显示灯33。而且,该控制装置100通过执行储存于ROM中的程序而分别作为模式选择部110、马达控制部120及击打检测部130的部分发挥功能。在按下模式切换按钮22时,模式选择部110通过依次转换工作模式,从预先规定的多个工作模式中选择任意工作模式。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具10具备“强模式(第一连续旋转模式)”、“弱模式(第二连续旋转模式)”、“ 3秒自动停止模式(第一自动停止模式)”、“ I秒自动停止模式(第二自动停止模式)”这四种工作模式来作为工作模式。操作面板15的四个模式显示灯33分别与这四种工作模式对应地设置,仅点亮表示当前工作模式的模式显示灯33。每当按下模 式切换按钮22时,模式选择部110都如图3所示那样按照“强模式”一“弱模式” 一“3秒自动停止模式” 一“ I秒自动停止模式”的顺序变更工作模式。另夕卜,在“I秒自动停止模式”下按下模式切换按钮22时返回到“强模式”。此时的内部处理如下所示。S卩,当按下模式切换按钮22时,模式切换信号输出到模式选择部110。每接收一次模式切换信号,模式选择部110便更新工作模式的变量。例如,如图3所示,将变量「O」分配给“强模式”,将“ I ”分配给“弱模式”,将“ 2 ”分配给“ 3秒自动停止模式”,将“ 3 ”分配给“I秒自动停止模式”。而且,在变量为“O”时接收了模式切换信号的情况下,使变量加I而设为“I”;在变量为“I”时接收了模式切换信号的情况下,使变量加I而设为“2”;在变量为“2”时接收了模式切换信号的情况下,使变量加I而设为“3”;在变量为“3”时接收了模式切换信号的情况下,变量重置为“O”。通过这样的内部处理,每接收一次模式切换信号,便按照“强模式”一“弱模式” 一“3秒自动停止模式” 一“ I秒自动停止模式”的顺序变更工作模式。另外,在“ I秒自动停止模式”下接收了模式切换信号时转换到“强模式”。另外,当这样变更工作模式时,模式显示灯33的显示也随之发生变更,因而能够目视确认当前的工作模式。马达控制部120按照模式选择部110所选择的工作模式来控制马达31的旋转。即,在将扳机21拉动至规定位置时,从扳机21接收控制信号使马达31旋转,此时马达控制部120参照模式选择部110所选择的工作模式(即,与模式选择部110所设置的工作模式相关的变量),在对应该工作模式的控制下使马达31旋转。而且,此时的马达31的旋转方向通过上述的旋转方向确定杆24的状态进行切换。即,若旋转方向确定杆24处于正转位置则马达31正转,若旋转方向确定杆24处于反转位置则马达31反转。击打检测部130检测上述击打机构部的击打动作。即,在将扳机21拉动至规定位置而使马达31开始旋转时,监视击打机构部的击打动作是否已执行并检测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具(10),其特征在于,具备:马达(31);击打机构部,与所述马达的转轴同轴设置;击打检测部(130),检测所述击打机构部的击打动作;模式切换按钮(22),用于切换工作模式;模式选择部(110),在按下所述模式切换按钮(22)时,从预先规定的多个工作模式中选择某一工作模式;及马达控制部(120),按照所述模式选择部(110)所选择的工作模式来控制所述马达(31);所述多个工作模式具备:第一自动停止模式,在拉动了扳机(21)时,在通过所述击打检测部(130)检测到击打动作之后使所述马达旋转第一时间后停止;及第二自动停止模式,在拉动了所述扳机(21)时,在通过所述击打检测部(130)检测到击打动作之后使所述马达旋转比所述第一时间短的第二时间后停止。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1.23 JP 2012-0113581.一种旋具(10),其特征在于,具备: 马达(31); 击打机构部,与所述马达的转轴同轴设置; 击打检测部(130),检测所述击打机构部的击打动作; 模式切换按钮(22),用于切换工作模式; 模式选择部(110),在按下所述模式切换按钮(22)时,从预先规定的多个工作模式中选择某一工作模式;及 马达控制部(120),按照所述模式选择部(110)所选择的工作模式来控制所述马达(31); 所述多个工作模式具备: 第一自动停止模式,在拉动了扳机(21)时,在通过所述击打检测部(130)检测到击打动作之后使所述马达旋转第一时间后停止;及 第二自动停止模式,在拉动了所述扳机(21)时,在通过所述击打检测部(130)检测到击打动作之后使所述马达旋转比所述第一时间短的第二时间后停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具,其中, 所述击打检测部(130)通过检测所述马达(31)的负荷来检测所述击打机构部的击打动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具,其中, 所述击打检测部(130)通过检测提供给所述马达(31)的电流值和/或所述马达(31)的转速来检测所述马达的负荷。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野干内山康幸荒井健一坂卷一弥
申请(专利权)人:美克司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