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流通的组合式皮下冲洗引流管,包括供液管段、多孔管段、引流管段,所述的供液管段一端为单头塑针,供液管段的另一端与多孔管段的一端之间设有匹配的锥度接头,所述的供液管段上设有流量控制阀,所述的多孔管段的另一端通过固定接头与引流管段的一端连接成一体,引流管段的另一端设有锥度接头。该引流管一端冲洗,一端引流,冲洗和引流同时进行,能够预防和治疗切口感染,技术操作简单,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及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导管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向流通的组合式皮下冲洗引流管。
技术介绍
多年来,国内外医护人员不断探讨导致切口感染的因素,也应用了一些措施预防切口感染,虽有一定效果,但很多方法比较繁琐,还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护人员工作量。例如,有延迟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的方法,一方面患者需经历两次手术,增加了痛苦和心理负担;另外,敞开的皮下组织及皮肤一般渗液较多,切口辅料很容易浸湿,换药的次数明显增力口。还有留置皮下引流条的方法,切口渗液也是明显增加,需要频繁换药。这些方法我们临床上都用过,因其有种种缺点,我们也一直研究有新的预防切口感染的方法。有不少报道称封闭创面的负压治疗技术是目前治疗各种急性创伤、各种难治性慢性创面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借鉴于此技术,我们自创了一种新的预防切口感染的方法,采用脑室引流管剪侧孔,手术关腹时埋于皮下组织和腹肌前筋膜之间,一端盐水冲洗,另一端保持持续负压吸引。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对一些腹腔严重污染,估计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的患者采用此方法,结果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较预期明显减少。我们亦设计了相应的前瞻性研究,已经证明了:通过自制皮下引流管这种办法可以有效降低腹部切口术后感染率及加快腹部感染切口愈合。目前已有相应的文章在国内外发表。但是本技术所用引流管是脑室引流管剪侧孔而制成,有一定的局限性。使用时受脑室引流管规格的限制,比如型号,长度等。且临床上用到该技术时,因没有成品,每次使用时均需通过对脑室引流管进行剪侧孔等加工,延长了手术的时间及加大了医务人员的工字量。所以,我们可成批生产更符合临床需要的各种型号、质地、和长度的皮下引流管,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既缩短了手术时间又能免除医务人员每次均需对引流管进行加工的环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双向流通的组合式皮下冲洗引流管。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向流通的组合式皮下冲洗引流管,包括供液管段、多孔管段、引流管段,所述的供液管段一端为单头塑针,供液管段的另一端与多孔管段的一端之间设有匹配的锥度接头,所述的供液管段上设有流量控制阀,所述的多孔管段的另一端通过固定接头与引流管段的一端连接成一体,引流管段的另一端设有锥度接头。所述的供液管段、多孔管段、引流管段均为柔性软管。所述的单头塑针、两个锥度接头、固定接头材料均为ABS ;流量调节阀为PP ;多孔管为W。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该引流管一端冲洗,一端引流,冲洗和引流同时进行,能够预防和治疗切口感染,技术操作简单,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及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该引流管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能够保证切口表面的干洁,避免了切口感染后渗液严重须经常换药的过程,减少患者的痛苦。皮下留置引流管进行冲洗及负压吸引有以下作用:①持续负压吸引可以主动引流,伤口内积液或坏死组织能被及时引出,减少了培养基和细菌量的炎性介质②降低了切口内的压力,有利于改善血供,加快肉芽组织生长。③减轻组织水肿。④通过机械方式刺激细胞增殖。⑤负压吸引下,可以消除皮下组织的死腔。⑥密闭的引流系统,可以减少逆行感染。 ⑦冲洗能防止引流管堵塞,以免坏死组织残留与引流管内或成为感染源。附图说明图1为该双向流通的组合式皮下冲洗引流管结构示意 图中1.单头塑针、2.流量控制阀、3.供液管段、4.锥度接头A、5.多孔管段、6.固定接头、7.引流管段、8.维度接头B。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参见图1,图中一种双向流通的组合式皮下冲洗引流管,包括供液管段、多孔管段、引流管段,所述的供液管段一端为单头塑针,供液管段的另一端与多孔管段的一端之间设有匹配的锥度接头,所述的供液管段上设有流量控制阀,所述的多孔管段的另一端通过固定接头与引流管段的一端连接成一体,引流管段的另一端设有锥度接头。所述的供液管段、多孔管段、引流管段均为柔性软管。所述的单头塑针、两个锥度接头、固定接头材料均为ABS ;流量调节阀为PP ;多孔管为PU。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一.皮下引流管的放置: 应用于预防切口感染时:根据切口皮下组织的厚度选用相应直径的多孔管段,原则为不增加缝合皮肤时的张力。根据实际需要的切口长度将多孔管段进行剪裁,然后将多孔管段与锥度接头A连接放置于腹肌前筋膜与皮下脂肪之间,从切口上下端另戳孔引出,有侧孔部分的多孔管段不能超出皮肤。再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需紧密,不能漏水。缝合毕用生理盐水试冲洗,如有漏水另行缝合加密。最后缝合两个戳孔将引流管段固定。引流管段放置的方向一般为接冲洗液的一端位于切口近心端。对于已经发生切口感染时:所有患者在清除皮下坏死组织后,用3%过氧化氢溶液及III型安尔碘溶液冲洗切口,500-1500ml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根据切口皮下组织的厚度选用相应直径的多孔管段,原则为不增加缝合皮肤时的张力。根据实际需要的切口长度将多孔管段部分进行裁剪,然后将多孔管段与锥度接头连接放置于腹肌前筋膜与皮下脂肪之间,从切口上下端另戳孔引出,有侧孔部分的多孔管段不能超出皮肤。再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需紧密,不能漏水。缝合毕用生理盐水试冲洗,如有漏水另行缝合加密,最后缝合两个戳孔将引流管段固定。引流管段放置的方向一般为接冲洗液的一端位于切口近心端。二.皮下引流管的冲洗及负压吸引: 术后第二天开始用单头塑针接生理盐水持续冲洗。单头塑针类似于输液器的接头,在临床上应用较方便,和临床输液相似,通过单头塑针直接插入输液瓶的橡胶塞。流量调节阀可以调节冲洗液的流速,与临床输液相似。下端锥度接头接负压引流瓶连接医院的中心负压。通过调节医院负压装置的压力,可以实现切口内压力的调节。保持负压10(Tl50mmHg(ImmHg=0.133kPa)之间并持续抽吸。冲洗液调整好滴速约为40-50滴/min。三、皮下引流管的拔除: 冲洗3天后于第4天拔除该引流管。若引流管引出的坏死组织较多,可根据实际需要延长拔除引流管的时间。本专利技术的设计为锥度接头与多孔管段可分离,引流管可以分为两部分。所以拔除引流管时从切口上下两端同时用力拔除,锥度接头与多孔管段在切口内分离,分别从切口上下两端拔出,拔出后,皮下组织隧道内常有少许渗液,可以由上到下用纱布挤压切口,将切口内的少量积液挤出,避免积聚后引起切口感染。四.皮下引流管的放置,冲洗及负压吸引的要点: ①腹膜及皮肤缝合紧密,放置引流管连接负压后,使皮下组织成为一个“负压腔”,但不能留有死腔,起到充分的主动引流作用,防止液体积聚,细菌繁殖。②多孔管段直径的大小可根据皮下组织的厚度适当选择,以不增加皮肤缝合时的张力为宜,没有固定的标准。 ③冲洗的目的在于保持引流装置的通畅,保证切口内在负压作用下保持湿润干燥的环境。皮下组织在术后仍有部分组织继续坏死,若单纯负压吸引,很容易使引流管堵塞,盐水冲洗后,常可见坏死组织冲出。但冲洗的压力过大而负压吸引压力不足时会有液体从切口漏出,使切口表面潮湿,反而增加感染率,可调节冲洗瓶的高度来调节冲洗的压力。④负压吸引时压力以10(Tl50mmHg为宜。压力过大时由于多孔管段的质地较软,管腔塌陷,侧孔压闭,有效多孔管段减少,皮下组织也因吸力太大而紧贴多孔管段堵塞侧孔,引流效果反而减小。压力过小时,引流效果弱且有液体从切口表面漏出。⑤肥胖或者术后皮下组织排出较多的坏死组织者,虽然放置了皮下引流管进行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流通的组合式皮下冲洗引流管,包括供液管段、多孔管段、引流管段,其特征是:所述的供液管段一端为单头塑针,供液管段的另一端与多孔管段的一端之间设有匹配的锥度接头,所述的供液管段上设有流量控制阀,所述的多孔管段的另一端通过固定接头与引流管段的一端连接成一体,引流管段的另一端设有锥度接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流通的组合式皮下冲洗引流管,包括供液管段、多孔管段、引流管段,其特征是:所述的供液管段一端为单头塑针,供液管段的另一端与多孔管段的一端之间设有匹配的锥度接头,所述的供液管段上设有流量控制阀,所述的多孔管段的另一端通过固定接头与引流管段的一端连接成一体,引流管段的另一端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焕伟,荆文普,余勇,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迪奥医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