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治疗脑积水的防逆行感染肠腔分流装置,属于一种神经外科临床使用的医疗器械。该分流装置包括分流管,所述分流管分为腹腔外段、腹腔内肠外段和肠腔内段,其中肠腔内段分流管的末端设置有双层过滤腔,内腔为微滤膜,外腔为硬质过滤网;该所述分流装置还设置有由储液囊和冲洗管组成的冲洗装置,冲洗管一端连接储液囊另一端设置在双层过滤腔的内腔与外腔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既能避免大网膜对分流管出口造成的包绕、堵塞问题,又能顺畅引流脑脊液,还可以利用微滤膜防止肠腔细菌进入分流管,也避免了颅内感染继发的腹腔感染;同时附带的冲洗装置可以方便地、反复冲洗两层过滤装置,避免堵塞,保证了该装置能长期高效工作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神经外科临床使用的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治疗脑积水的防逆行感染肠腔分流装置,该装置能够避免逆行感染,可以适应肠腔有菌环境。
技术介绍
目前,脑积水的治疗是一个国际性难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虽然国内外出现了许多治疗脑积水腹腔分流装置,但目前分流装置有诸多缺点:首先,许多患者大网膜包绕、堵塞分流管末端,使分流失败;其次,脑室腹腔分流管联通了脑室与腹腔,分流后脑室与腹腔可以发生交叉感染,一旦逆行感染引起颅内感染,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需要拔除分流管、抗感染治疗、然后置入新分流管,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在美国,脑室肠腔分流术曾经是脑积水治疗的一种手段。近期,我们发现在个别脑室腹腔分流术失败的病例中短期应用脑室肠腔分流获得成功。但是肠腔分流依然采用普通腹腔分流管,长期使用时发生逆行感染的风险较高。如果通过装置改良,使分流管适应肠腔有菌环境,这将为首选、长期应用肠腔分流提供了安全保障。微滤属于精密过滤,一般精度范围为0.1微米以上,能够截留溶液中的颗粒、寄生虫和细菌等,而大量溶剂、小分子及大分子溶质都能透过的膜分离过程。
技术实现思路
一种理想的分流系统应该像正常脑脊液循环那样,但是目前的分流系统离理想中的系统还相差甚远。申请人认为许多脑积水患者的病理损害在于由于脑脊液流出的动力学阻力增加而导致脑脊液在脑室内潴留,分流系统就是为脑脊液的流出提供一个低阻力的通路。机械性梗阻是分流失败最常见的原因,其中腹腔端梗阻主要由大网膜向管内生长造成的,尽管不断改变腹腔端放置的位置和设计,包括管道形状和材料的改变,但都没有显现出明显的改善。目前对于机械性分流失败的治疗是通过手术更换阻塞的分流部件。而进行分流翻修术将产生一定的风险和费用。所以,脑积水治疗的方向就是瞄准减少分流并发症的处理上,患者将遭受的创伤手术越来越少。为了解决现代治疗脑积水腹腔分流管容易发生机械性梗阻导致管体堵塞所引发的后续问题,同时为了解决的腹腔分流管逆行感染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治疗脑积水的防逆行感染肠腔分流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种治疗脑积水的防逆行感染肠腔分流装置,包括分流管,所述分流管分为腹腔外段、腹腔内肠外段和肠腔内段,其中,肠腔内段分流管的末端设置有双层过滤腔,内腔为微滤膜,外腔为硬质过滤网。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治疗脑积水的防逆行感染肠腔分流装置,其中,内腔是孔径为0.1-5 μ m的微滤膜,外腔是孔径为0.4-1.5mm的硬质过滤网。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治疗脑积水的防逆行感染肠腔分流装置,其中,内腔是孔径为2μ m的微滤膜,外腔是孔径为Imm的硬质过滤网。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治疗脑积水的防逆行感染肠腔分流装置,其中,所述分流装置上还设置有冲洗装置,所述冲洗装置由储液囊和冲洗管组成,冲洗管分为腹壁段、腹腔内肠外段和肠腔内段,腹壁段连接储液囊,肠腔内段开口设置在双层过滤腔的内腔与外腔之间。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治疗脑积水的防逆行感染肠腔分流装置,其中,所述冲洗管的腹腔内肠外段和肠腔内段与分流管的腹腔内肠外段和肠腔内段并行且管壁相连。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治疗脑积水的防逆行感染肠腔分流装置,其中,储液囊为圆形,可反复穿刺一千次。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治疗脑积水的防逆行感染肠腔分流装置,其中,分流管腹腔内肠外段和肠腔内段之间设置有肠壁固定器。本专利技术中,分流管末端过滤装置为2层,内层为微滤膜,其纵长为10_15mm,优选12mm,横径为4_8mm,优选6mm,孔径为0.1-5 μ m,优选2 μ m。过滤装置外层为娃胶硬质过滤网,其纵长为15_22mm,优选16mm,横径为8_14mm,优选12mm,孔径为0.4-1.5mm,优选1mm。分流管全长80-140cm,儿童优选90cm,成人优选120cm,内径1.2-1.5mm,优选1.3mm,夕卜径2.2-2.8mm,优选2.5mm。分流管全长分为三段:腹腔外段、腹腔内肠外段和肠腔内段,长度比例为7: 2.5: 0.5。冲洗管内外径与分流管相同,也分为三段,腹壁段长度为5cm,腹腔内肠外段和肠腔内段与对应的分流管长度相同,并行、管壁相连。冲洗装置的储液囊为圆形,直径为10-14mm,优选12mm,中心凸起3_5mm,优选4mm。分流管腹腔内肠外段和肠腔内段之间的肠壁固定器直径为10-15mm,优选12mm。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内腔为微滤膜、外腔为硬质过滤网的双层过滤腔结构,内层微滤膜可以阻止细菌进入,防止交叉污染;外层为硬质过滤网可以阻隔内层微滤膜与周围组织和肠腔内容物、阻止大网膜向管内生长,在减少微滤膜污染的同时减少和断绝了分流管发生机械性梗阻导致管体堵塞的几率,为保证引流通畅提供了支撑和屏障;分流装置置入肠腔后脑脊液的引流既安全又有效,既避免了大网膜对分流管出口可能造成的包绕、堵塞问题,又能顺畅引流脑脊液,还可以利用微滤膜防止肠腔细菌进入分流管,也避免了颅内感染继发的腹腔感染;2、本专利技术的分流装置上还设置有冲洗装置,附带的冲洗装置可以方便地、反复冲洗两层过滤装置,避免堵塞,保证了该装置能长期高效工作;3、本专利技术的冲洗装置由储液囊和冲洗管组成,储液囊埋置于腹壁皮下,方便从腹壁穿刺、注射冲洗液体,冲洗管连接储液囊,管壁与分流管管壁相连,冲洗管开口位于微滤膜与过滤网之间,从而起到同时冲洗双层过滤装置的作用;4、本专利技术的分流装置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附图说明: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号说明:1、分流管,2、微 滤膜,3、硬质过滤网,4、储液囊,5、冲洗管,6、肠壁固定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便于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一种治疗脑积水的防逆行感染肠腔分流装置的结构和应用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一:一种治疗脑积水的防逆行感染肠腔分流装置:如图1所示的一种治疗脑积水的防逆行感染肠腔分流装置,包括分流管1,所述分流管I分为腹腔外段、腹腔内肠外段和肠腔内段,其中,肠腔内段分流管I的末端设置有双层过滤腔,内腔为微滤膜2,外腔为硬质过滤网3 ;所述分流装置上还设置有由圆形储液囊4和冲洗管5组成的冲洗装置,该储液囊4置于腹部皮下可反复穿刺一千次,冲洗管5分为腹壁段、腹腔内肠外段和肠腔内段,腹壁段连接储液囊4,肠腔内段开口设置在双层过滤腔的内腔2与外腔3之间,所述冲洗管5的腹腔内肠外段和肠腔内段与分流管I的腹腔内肠外段和肠腔内段并行且管壁相连;与在分流管I腹腔内肠外段和肠腔内段之间设置有肠壁固定器6。本专利技术的使用过程如下:使用时分流管I 一端与分流泵连接,通过皮下潜行至腹腔,另一端置入肠腔,由设置在分流管I腹腔内肠外段和肠腔内段之间的肠壁固定器6缝合在肠腔外壁,起到固定分流管、封堵肠腔瘘口的作用;分流管I内分流的脑脊液可以沿图1中的箭头方向依次顺利通过双层过滤腔中的微滤膜2和硬质过滤网3进入肠腔,像分泌的肠液一样流走或被吸收。肠腔中的细菌无法通过内腔的微滤膜2,这样有效避免了逆行感染。外腔的硬质过滤网3阻止大网膜向管内生长,不仅可以保证 脑脊液流出通畅,还能减少和断绝了分流管发生机械性梗阻导致管体,由于硬质过滤网3将微滤膜2与肠腔内容物和肠壁隔离开,也避免膜污染的发生。冲洗过程为:冲洗管5的肠腔内段开口位置位于微滤膜2、过滤网3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脑积水的防逆行感染肠腔分流装置,包括分流管,所述分流管分为腹腔外段、腹腔内肠外段和肠腔内段,其特征在于:肠腔内段分流管的末端设置有双层过滤腔,内腔为微滤膜,外腔为硬质过滤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脑积水的防逆行感染肠腔分流装置,包括分流管,所述分流管分为腹腔外段、腹腔内肠外段和肠腔内段,其特征在于:肠腔内段分流管的末端设置有双层过滤腔,内腔为微滤膜,外腔为硬质过滤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脑积水的防逆行感染肠腔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内腔是孔径为0.1-5 μ m的微滤膜,外腔是孔径为0.4-1.5mm的硬质过滤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治疗脑积水的防逆行感染肠腔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内腔是孔径为2 μ m的微滤膜,外腔是孔径为Imm的硬质过滤网。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治疗脑积水的防逆行感染肠腔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上还设置有冲洗装置,所述冲洗装置由储液囊和冲洗管组成,冲洗管分为腹壁段、腹腔内肠外段和肠腔内段,腹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卫平,伊西才,费舟,边杰芳,魏礼洲,韩福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