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TCC宽带带通滤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51437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1 2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LTCC宽带带通滤波器,该LTCC宽带带通滤波器的电路为对称电路结构,从左到右依次包括:一个输入信号电极,通过该电极输入电信号;一个输出信号电极,通过该电极输出电信号;接地电极,通过接地电极连接到参考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通过LTCC叠层结构实现等效集总参数元件,在实现同等技术指标前提下能够显著的减小器件的尺寸。同时,该带通滤波器带宽很宽,插入损耗小,带外抑制高,频率选择性很好,并且可加工成贴片形式,便于与其他微波组件集成,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基于LTCC工艺,成本低,适合批量生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子
,它涉及一种带通滤波器,并具体涉及一种低温共烧陶瓷(LTCC)宽带带通滤波器。
技术介绍
带通滤波器是射频微波电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元件,近年来,无线通讯领域的快速发展要求射频微波带通滤波器要有更小的体积、更高的性能、更轻的重量和更低的成本。用传统的加工制作方法:首先,带通滤波器很难做到较宽的相对带宽;其次,滤波器占据的面积很大,不能满足射频前端器件小型化的要求;第三,加工成本比较昂贵。因此,人们利用将平面结构立体化的思想,将原本在平面电路占大量面积的元件堆叠在三维立体结构中,从而使滤波器在极小的面积下实现。使用LTCC技术,可实现电路立体化、三维结构的要求,而且陶瓷元件有良好的特性,可以满足目前市场对小型化、低成本、高性能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LTCC技术的宽带带通滤波器,本滤波器采用5阶切比雪夫带通滤波器原型,并通过LTCC叠层结构实现等效集总电路模型。集总电感采用堆栈螺旋电感和导线电感,利用通孔实现不同层之间的互连;其中,集总电容采用垂直交指电容(VIC)结构和双层电容(MIM),这种实现方式能够显著减小滤波器尺寸。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LTCC宽带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该LTCC宽带带通滤波器的电路为对称电路结构,从左到右依次包括:一个输入信号电极,通过该电极输入电信号;一个输出信号电极,通过该电极输出电信号;接地电极,通过接地电极连接到参考地;第一串联LC谐振电路(L1,C1),所述左边的输入端口串联接到电容(C1),电容(C1)的输出端连接到电感(L1);第二串联LC谐振电路(L3,C3),第一串联谐振电路(L1,C1)中电感(L1)的输出端接入到第二串联谐振电路(L3,C3)中电感(L3)输入端,电感(L3)的输出端串联接入电容(C3);第一并联谐振电路(L2,C2),其并联接入第一串联谐振电路(L1,C1)中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TCC宽带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该LTCC宽带带通滤波器的电路为对称电路结构,从左到右依次包括:一个输入信号电极,通过该电极输入电信号;一个输出信号电极,通过该电极输出电信号;接地电极,通过接地电极连接到参考地;第一串联LC谐振电路(LI,Cl),所述左边的输入端口串联接到电容(Cl),电容(Cl)的输出端连接到电感(LI);第二串联LC谐振电路(L3,C3),第一串联谐振电路(LI,Cl)中电感(LI)的输出端接入到第二串联谐振电路(L3,C3)中电感(L3)输入端,电感(L3)的输出端串联接入电容(C3);第一并联谐振电路(L2,C2),其并联接入第一串联谐振电路(L1,C1)中电感(LI)和第二串联谐振电路(L3,C3)中电感(L3)之间;第三串联谐振电路(LI,Cl),第二串联谐振电路(L3,C3)的(C3)输出端串联接入到第三串联谐振电路(LI,Cl)的电感(LI)输入端,第三串联谐振电路(LI,Cl)的电容(Cl)串联接入到输出端口 ;第二并联谐振电路(L2,C2),其并联接入第二串联谐振电路(L3,C3)中电容(C3)和第三串联谐振电路(LI,Cl)中电感(LI)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TCC宽带带通滤波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团秀栗少卿洪鹏刘娟娟李忠郑华艳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