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变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51385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1 2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主壳体;对来自电源的输入电力进行滤波的滤波器;对滤波后的输入电力升压的输入感应单元;对升压后的电力进行变换处理的PWM逆变器;和驱动电机转动的PWM变频器。输入感应单元设置于主壳体的外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力变换装置便于维护、容易散热、安装方便又能节省空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具体为涉及对电机供电的电力变换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例如电梯、卷扬机等设备中,通过电机将电能转化为动能。这些设备通常能耗很高,为了适应高效及节能的要求,在这些设备中设置有用于驱动电机的电力变换装置,为了节约能源,在这些电力变换装置中设置电力再生单元。因此电力变换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在安装时,需要考虑安装空间的容积、散热等问题。下面,以电梯中使用的电力变换装置为例简要说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图1为现有的向驱动电梯的电机供电的电力变换装置100的安装结构图。如图1所示,该电力变换装置100具有去除电源供电的高次谐波成分的滤波器102;用于升压的输入感应器103 ;预先对电容器106充电的充电电路104 ;用于电力再生的PWM逆变器105 ;保证电力变换装置100工作电流平缓的电容器106 ;以及向电机供电,以预定的电流波形驱动电机转动的PWM变频器107。在电力变换装置100中,各模块分别具有各自的外壳,构成独立的安装模块,利用电缆连接各模块。在安装如上结构的电力变换装置100时,需要布置用于连接模块之间的电缆,因此布线操作十分不便,而且装置成本高昂。并且由于各模块彼此相对独立,在安装时需要很大的安装空间。图2a-图2b为现有的向驱动电梯的电机供电的电力变换装置200的安装结构图。其中图2a表示内侧安装结构,图2b表示外侧安装结构。如图2a-图2b所示,与上述电力变换装置100相同,电力变换装置200具有去除电源供电的高次谐波成分的滤波器202 ;用于升压的输入感应器203 ;预先对电容器206充电的充电电路204 ;用于电力再生的PWM逆变器205 ;保证电力变换装置200工作电流平缓的电容器206 ;以及向电机供电,以预定的电流波形驱动电机转动的PWM变频器207。但与电力变换装置100不同的是,电力变换装置200中仅有一个外壳210,其中设置各电路模块的布线基板。如图2a所示,在外壳210内,在内侧(即外壳的后壁侧)安装滤波器202,与滤波器并列地安装用于冷却PWM逆变器205以及PWM变频器207的冷却单元208。如图2b所示,在滤波器202的外侧(离开外壳后壁的一侧)设置用于驱动PWM逆变器205以及PWM变频器207的控制电路209,在冷却单元208的外侧安装PWM逆变器205以及PWM变频器207。另外,在外壳210内侧上方,设置输入感应器203。电力变换装置200将全部电路模块都安装在同一个外壳内,这样虽然节省了安装空间,但不便于维护,且由于输入感应器203、PWM逆变器205、PWM变频器207发热量大,使得外壳210内温度很高,对装置散热要求高。而且电力变换装置200整体重量大,需要外壳210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需要采用更厚的板材制作外壳210,从而使装置整体重量进一步增大,对产品运输不利,且安装时也需要特殊的固定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其便于维护、容易散热、安装方便又能节省空间。本技术的电力变换装置具有主壳体;对来自电源的输入电力进行滤波的滤波器;对滤波后的输入电力升压的输入感应单元;对升压后的电力进行变换处理的PWM逆变器;和驱动电机转动的PWM变频器,其中所述输入感应单元(在后述实施方式中为“输入感应器20”)设置于所述主壳体的外部。根据本技术,能够提供一种便于维护、容易散热、安装方便又能节省空间的电力变换装置。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安装结构图。图2a为现有的电力变换装置内侧的安装结构图。图2b为现有的电力变换装置外侧的安装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电路模块图。图5为本技术的电力变换装置工作状态的曲线图。图6为本技术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电路模块图的其他例子。图7为本技术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电路模块图的其他例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图3为本技术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电力变换装置I具有外壳10,比如,该外壳10后侧紧贴墙面安装,前侧设置可打开的盖体(图中未表示)。在外壳10内安装有去除电源供电的高次谐波成分的滤波器11 ;在从所述滤波器11至电容器14之间设置的、预先对电容器14充电的充电电路12 ;用于电力再生的PWM逆变器13 ;保证电力变换装置I工作电流平缓的电容器14 ;以及向电机供电,以预定的电流波形驱动电机转动的PWM变频器15。在PWM逆变器13和所述PWM变频器15之间并联设置有电容器14。通过充电电路12,在电力变换装置I不工作时,向所述电容器14充电。充电电路12和所述电容器14设置在外壳10的内部。在外壳10内还设置有驱动PWM逆变器13以及PWM变频器15的驱动部16 ;以及用于控制电力变换装置I工作的控制部17。在外壳10内,PWM逆变器13和PWM变频器15发热量大,因此可在两者底部(图中的内侧)设置冷却模块等。为了避免两者发热对其他电路模块造成影响,将PWM逆变器13和PWM变频器15设置于外壳10内靠上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适当设定PWM逆变器13和PWM变频器15的位置,使两者在水平方向上不重叠。因此,可使两者产生的热通过空气对流直接向上方带走,而不会对彼此造成影响。在控制部17的基板上搭载有用于对电力变换装置I进行控制的IC芯片等,其最容易受到高温影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控制部17的基板设置在外壳10的最下部。滤波器11、充电电路12、电容器14以及驱动部16设置于外壳10内其他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充电电路12发热少,因此将其设置在外壳10的最下部;将滤波器11、电容器14和驱动部16设置在控制部17及充电电路12,与PWM逆变器12及PWM变频器15之间的外壳10内中部的空间。由于输入感应器20是发热很多的元件,所以将其设置在外壳10的外部,与其他电路模块分离设置,因此可有效降低电力变换装置I的外壳10内的温度,保证电力变换装置I能够稳定地工作。并且,可以设置风扇21,主要用来为输入感应器20降温。在本实施方式中,比如,将风扇21设置于输入感应器20的下方,并使风扇21向上方吹风,由此可高效地冷却输入感应器20,保证电力变换装置I稳定工作。在外壳10中还设置用于连接输入感应器20的连接端子18。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连接端子18设置在外壳10的上部侧方。电力变换装置I的输入感应器20通过电缆连接到设置于外壳10的上部的连接端子18,从而连接成完整的电力变换装置I的供电电路。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I具有电力再生功能。图4表示电力变换装置I的电路图。如图4所示,从电源输出的电力通过设置在外壳10上的电力输入端子19a输入至滤波器11,滤波器11过滤电源的输出中的高次谐波成分,再输出到充电电路12,充电电路12在电力变换装置I不工作(即,既不驱动电机、也不再生电力的状态)时,向电容器14充电,在电力变换装置I工作(即,驱动电机或再生电力)时接通,以向电机供电,或将再生的电力返回电源。利用充电电路12和电容器14,可避免在驱动电机启动的瞬间电压过度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主壳体;?对来自电源的输入电力进行滤波的滤波器;?对滤波后的输入电力升压的输入感应单元;?对升压后的电力进行变换处理的PWM逆变器;和?驱动电机转动的PWM变频器,?其中,?所述输入感应单元设置于所述主壳体的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主壳体; 对来自电源的输入电力进行滤波的滤波器; 对滤波后的输入电力升压的输入感应单元; 对升压后的电力进行变换处理的PWM逆变器;和 驱动电机转动的PWM变频器, 其中, 所述输入感应单元设置于所述主壳体的外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壳体设置有用于电连接所述输入感应单元的连接端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泽裕之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电机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