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33438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8 0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该换热器包括左集流管、右集流管及连接在左、右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还包括至少一隔片、一分配器及连接在分配器与右集流管之间的若干分流管;至少一隔片设置在左集流管上,制冷状态下,在左、右集流管之间的扁管上形成至少两制冷回路;制热状态下,在左、右集流管之间的扁管上形成单向制热回路;单向制热回路由分配器及若干分流管分为若干子流路。由此通过在集流管内部设置一定数量的隔片,在换热器外部增加单项阀及分配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形成至少两回路流程,提高换热器换热量;作为蒸发器时为单回路,并可根据扁管数量分为多个子流路,提高制冷剂进入每根扁管的均匀性,提高了换热器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
,尤其涉及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平行流换热器也称为微通道换热器,采用扁管强化传热技术,是一种多孔铝制扁管换热器,其结构是在空气侧采用百叶窗翅片,制冷剂侧采用小直径的多通道扁管,从而使空气侧和制冷剂侧换热得到强化,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重量轻、制冷剂充注量少、易回收等优点,逐渐在家用空调器中得到应用。但是,现有的平行流换热器直接用于热泵室外机时,容易存在化霜排水困难,分流不均现象。目前,一种解决方案是通过改变翅片的结构方式来改善排水性能,但平行流换热器作为室外机冷凝器时会出现制冷制热流路切换,当室外换热器作为制热蒸发器时,依然会出现冷媒分流不均的问题。目前也有通过将换热器分多个腔室来解决制热分流不均问题,但制冷时,靠近隔片的分流管必须保证与隔片接近,否则,制冷剂容易囤积在对应的集流管,使得该部分集流管对应的扁管内制冷剂流速偏低,换热量下降。但是这种布置方式,靠近隔片的扁管容易结霜,对于通过切换四通阀化霜的制冷系统,该部分扁管化霜时温度最低,结霜最严重,导致霜层难于化干净,或者需要增加化霜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旨在提高空调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包括:左集流管、右集流管以及连接在所述左、右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还包括至少一隔片、至少一分配器以及连接在所述分配器与右集流管之间的若干分流管;至少一隔片设置在所述左集流管上,制冷状态下,通过所述至少一隔片在所述左、右集流管之间的扁管上形成至少两制冷回路;制热状态下,在所述左、右集流管之间的扁管上形成单向制热回路;所述单向制热回路由所述分配器及若干分流管分为若干子流路。优选地,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隔片和第一分配器;所述左集流管包括管体及位于管体两端的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左集流管的管体连接有制冷输入/制热输出管、制冷输出/制热输入管,所述制冷输出/制热输入管通过制热输入管连接所述第一分配器;所述左集流管的管体上设有所述第一隔片,将所述左集流管的管体分为两腔室,所述两腔室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其流动方向朝向制冷输入/制热输出管;所述制冷输出/制热输入管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其流动方向朝制冷输出/制热输入管;所述制热输入管上设有第三单向阀,其流动方向背对制冷输出/制热输入管;制冷状态时,制冷剂从制冷输入/制热输出管进入到上端盖和第一隔片之间的扁管后折回到第一隔片和下端盖之间的扁管,形成两回路;制热状态时,制冷剂从制冷输出/制热输入管经第三单向阀进入到制热输入管中,经分配器分配到各分流管,进入到各扁管,形成单向回路。优选地,所述左集流管的两腔室中,上腔室对应的扁管数量与下腔室对应的扁管数量之比为A,且3〈A〈10。优选地,所述右集流管上设置有第二、三、四、五共四个隔片,将右集流管分成五个腔室,所述第一分配器与五个腔室之间分别通过五根分流管相连接,所述分流管与相应腔室的连接位置靠近相应的隔片;制冷状态时,通过上端盖与第一隔片之间的扁管的制冷剂分别进入到右集流管的五个腔室中,而后通过对应的分流管汇集,再进入到第一隔片与下端盖之间的扁管进一步冷却换热,经制冷输出/制热输入管流出;制热状态时,制冷剂依次经制冷输出/制热输入管、制热输入管到分配器,分配到对应的分流管进入右集流管各腔室中,经各扁管后由制冷输入/制热输出管输出。优选地,所述分流管插入相应腔室的部分设有向上开口的第一过流孔。优选地,所述第二、三、四、五隔片上分别设有第二过流孔,且各分流管与相应腔室的连接位置均位于对应腔室的中间部位。优选地,所述左集流管上还设有位于第一隔片上方的第六隔片,所述第六隔片与第一隔片将所述左集流管的管体分为三个腔室;所述第六隔片两侧的腔室之间设有第四单向阀;所述右集流管上还设有第七隔片,位于第四、五隔片之间;所述制热输入管上还设有第二分配器和第五单向阀,所述第二分配器和第五单向阀依次串联在第一分配器和第三单向阀之间;且五根分流管中位于所述第七隔片下方的两分流管通过第二分配器、第五单向阀连接第一分配器;在制冷状态时,所述换热器为四回路,制冷剂依次经上端盖与第六隔片之间的扁管,第六、七隔片之间的扁管,第七隔片与第一隔片之间的扁管,最后经第一隔片与下端盖之间的扁管换热;在制热状态时,同时经过左、右集流管之间的所有扁管换热后输出。优选地,所述上端盖与第六隔片之间,第六、七隔片之间,第七隔片与第一隔片之间以及第一隔片与下端盖之间的扁管数量依次减少。优选地,所述制冷输出/制热输入管、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通过一三通阀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通过另一三通阀连接。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通过在集流管内部设置一定数量的隔片,在换热器外部增加单项阀及分配器,最终让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形成至少两回路流程,前面回路重点作为换热,最后一回路重点用于过冷,进一步提高换热器换热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为单回路,并可根据扁管数量分为多个子流路,子流路通过分配器及分配管连接,进一步提高制冷剂进入每根扁管的均匀性,使得换热器换热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系统换热性能得以提高,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换热器制冷制热流路不统一的问题,且该换热器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平行流换热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平行流换热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平行流换热器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平行流换热器实施例中制冷时两回路的制冷剂流程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平行流换热器实施例中制热时两回路的制冷剂流程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平行流换热器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平行流换热器实施例中制冷时四回路的制冷剂流程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平行流换热器实施例中制热时四回路的制冷剂流程示意图。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了,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具体实施例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图4及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平行流换热器,既可以用作冷凝器,也可用作蒸发器,该平行流换热器包括:左集流管3、右集流管31以及连接在所述左集流管3、右集流管31之间的若干扁管4 (即扁管4的一端与左集流管3相通,扁管4的另一端与右集流管31相通),相邻扁管之间设有翅片5 ;该平行流换热器还包括至少一隔片、至少一分配器以及连接在所述分配器与右集流管31之间的若干分流管;至少一隔片设置在所述左集流管3上,制冷状态下,通过所述至少一隔片在所述左集流管3、右集流管31之间的扁管4上形成至少两制冷回路;制热状态下,在所述左集流管3、右集流管31之间的扁管4上形成单向制热回路;所述单向制热回路由所述分配器及若干分流管分为若干子流路,比如根据扁管4的数量,可以是每10 —15根扁管4为一路。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包括第一隔片6和第一分配器11。所述左集流管3包括管体及位于管体两端的上端盖2和下端盖201 ;所述右集流管31包括管体及位于管体两端的上端盖202和下端盖203。左集流管3的管体连接有制冷输入/制热输出管I (即该管在制冷状态时为制冷输入管,在制热状态时为制热输出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包括:左集流管、右集流管以及连接在所述左、右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隔片、至少一分配器以及连接在所述分配器与右集流管之间的若干分流管;至少一隔片设置在所述左集流管上,制冷状态下,通过所述至少一隔片在所述左、右集流管之间的扁管上形成至少两制冷回路;制热状态下,在所述左、右集流管之间的扁管上形成单向制热回路;所述单向制热回路由所述分配器及若干分流管分为若干子流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龙贵程志明汪剑波黄小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