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发光静电消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29701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7 21:10
一种新型发光静电消除装置,包括一绝缘壳体和两个分别位于绝缘壳体两端的第一导电触头和第二导电触头,在绝缘壳体内,第一导电触头通过导线与至少一个限流电阻一连接,限流电阻一与三极管一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一的基极通过导线与第二导电触头连接,所述三极管一的集电极与第一电源的一端连接,三极管一的发射极与第一发光二极管的一端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电源的另一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做到只要有人体静电释放,就会有明显的亮光出现,使得使用人知道了静电是否释放,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成本低且使用方式灵活、使用效果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Novel luminous electrostatic eliminator

A new type of light emitting devices to eliminate static electricity, which comprises an insulating shell and two are located in the insulating shell at both ends of the first conductive contacts and second conductive contacts in the insulating shell, a first conductive contact through a connecting wire and at least one current limiting resistor, a current limiting resistor and a three transistor emitter of the triode connected. A tube base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conductive contact wire, one end of the triode collector and a first power supply connection, a triode emitting end electrode and the first light emitting diode is connected, the other end of the first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the power supply is connected to the other end; the invention can be done as long as the human body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will there was a light, makes use of known electrostatic is released, and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entertainment,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reasonable design, low cost and so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flexible use, good effect and good safety and reli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静电消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有源、可发光的静电消除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摩擦现象的存在,导致人体及周围的物体带有电荷,当人体与这些物体接触或接近接触时,由于两者电荷电位的差异而导致电荷的流动,特别是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两者的电荷电位差异可以积累的非常高,甚至达到上万伏,从而导致放电现象的产生,并伴随着短暂的瞬间大电流产生,使人体产生疼痛感;另外,该现象还会击穿或损坏电器内的电子元件,降低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中国专利号95207517.2《防静电电击器》揭示了一种防静电装置的方案,其主要是通过发光二极管和与之串联的限流电阻来实现,人体的静电通过限流电阻使静电在释放过程中以小电流状态泄漏,从而达到既释放了静电又不会对人体造成疼痛感或不会对电子元件产生击穿现象。但由于人体所携带的静电容量小,要使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能够看见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使用中是否消除了静电并不知道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发光静电释放装置,可以做到了只要有人体静电释放,就会有明显的亮光出现,使得使用人知道了静电是否释放,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成本低且使用方式灵活、使用效果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发光静电消除装置,包括一绝缘壳体和两个分别位于绝缘壳体两端的第一导电触头I和第二导电触头2,在绝缘壳体内,第一导电触头I通过导线与至少一个限流电阻一7连接,限流电阻一 7与三极管一 9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一 9的基极通过导线与第二导电触头2连接,所述三极管一 9的集电极与第一电源5的一端连接,三极管一 9的发射极与第一发光二极管8的一端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8的另一端与电源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的第一发光二极管8和第一电源5之间串联有限流电阻二 17。与所述的第一发光二极管8并联的有电容一 11。与所述的第一发光二极管8并联的有发声装置29。与所述的第一发光二极管8并联的有第二发光二极管20。在三极管一 9的发射极和基极间安置有电容二 22。在三极管一 9的发射极和基极间安置有限流电阻三18。在三极管一 9的发射极和限流电阻一 7之间安置有保护二极管一 19。在三极管一 9的发射极和基极间安置有保护二极管二 21。在绝缘壳体内,还包括三极管二 10,三极管二 10的基极与三极管一 9的基极连接,三极管二 10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二导电触头2和第三发光二极管30连接,第三发光二极管30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源4的一端连接,第二电源4的另一端与三极管二 10的集电极连接,在三极管二 10的发射极和基极间安置有限流电阻四26。在绝缘壳体内,还包括三极管二 10,三极管二 10的基极与三极管一 9的基极连接,三极管二 10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二导电触头2和第三发光二极管30连接,第三发光二极管30的另一端与第一电源5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源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二 10的集电极连接,在三极管二 10的发射极和基极间安置有限流电阻四26。所述的第一发光二极管8和第三发光二极管30所发出的颜色不同。在所述的三极管二 10的发射极和第二导电触头2之间以串联方式安置有可变电阻15。所述的绝缘壳体是透明的或彩色透明的绝缘管3。所述的绝缘管3是玻璃管或有机玻璃管。所述的第一导电触头I和第二导电触头2的材料为由金属材料或非金属导电材料。至少有一个所述的第一导电触头I和第二导电触头2是通过螺纹与绝缘管3连接。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 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加工制作简便、投入成本低且使用方式灵活、稳定可靠。2、通过三级管的放大,使得在静电释放时,发光二极管可以产生明亮的光线,使得使用人可以清楚的知道静电已释放。3、利用电容可以进一步延长发光二极管的闪亮时间。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装置采用了有源方式使得发光二极管在静电释放中产生足够的亮光,让使用人明确静电已消除,有效提高静电消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六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七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八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九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十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I一导电触头;2—导电触头;3—绝缘管;4一第二电源;5一第一电源;7—限流电阻一 ;8—第一发光二极管; 9一三极管一 ;10—三极管二 ; 11一电容一 ;12—静电释放装置; 15—可变电阻;16—开孔;17—限流电阻二 ; 18—限流电阻三; 19一保护二极管一 ;20—第二发光二极管;21—保护二极管二 ; 22 —电容二 ; 26—限流电阻四;27—电容三;28—保护二极管三; 29—发声装置;30—第三发光二极管。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新型发光静电消除装置,包括一绝缘管3和位于绝缘管3两端的第一导电触头I和第二导电触头2,绝缘管3可以通过胶粘或螺纹连接的方式与第一导电触头I和第二导电触头2固定在一起,在绝缘管3内,第一导电触头I通过导线与至少一个限流电阻一 7连接,限流电阻一 7与三极管一 9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一 9的基极通过导线与第二导电触头2连接,所述三极管一 9的集电极与第一电源5的一端连接,三极管一 9的发射极与第一发光二极管8的一端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8的另一端与电源的另一端连接。其操作方法是:用户与静电释放装置12的第一导电触头I或第二导电触头2连接,并用静电释放装置12的另一端的第一导电触头I或第二导电触头2与其他导电体相接,则人体所带的静电就通过该静电释放装置12中的电路释放到其他导电体上,使两者的电位平衡,在静电释放中,三极管一 9的基极会有电压出现,从而使三极管一 9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导通,使第一电源5的电流能够流过第一发光二极管8,则第一发光二极管8产生光亮,当静电释放完后,三极管一 9的基极没有电压出现,则三极管一 9的基极无电压,导致三极管一 9的集电极和发射极截止,这时第一发光二极管8熄灭。优选的,所述的发光二极管8是在电流不大于10毫安就可以发光的低电流发光二极管或超低电流发光二极管。一种优选的做法是,在所述的三极管一 9的发射极和第一导电触头I或三极管一9的基极与第二导电触头2的连接导线上串联方式安置有可变电阻15。通过调节可变电阻15的大小来调节静电释放过程中流动电流的大小。进一步的,可以在绝缘管3上、与安置可变电阻15对应的位置留有开孔16,以方便调节。一种优选的做法是,所述的绝缘管3是透明的或彩色透明的绝缘管。一种优选的做法是,所述的绝缘管3是玻璃管或有机玻璃管。一种优选的做法是,所述的导电触头1、导电触头2是由金属材料或非金属导电材料构成。优选的,所述的第一电源5可以是纽扣电池、锂电池、镍氢电池或可充电的电池。实施例2 如图2所示的一种新型发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发光静电消除装置,包括一绝缘壳体和两个分别位于绝缘壳体两端的第一导电触头(1)和第二导电触头(2),在绝缘壳体内,第一导电触头(1)通过导线与至少一个限流电阻一(7)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流电阻一(7)与三极管一(9)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的三极管一(9)的基极通过导线与第二导电触头(2)连接,所述三极管一(9)的集电极与第一电源(5)的一端连接,三极管一(9)的发射极与第一发光二极管(8)的一端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8)的另一端与电源的另一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兵孟新宇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金和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