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张线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98495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9 0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张线夹,包括耐张铝管、连设在所述耐张铝管一端的钢锚、引流线夹以及连接所述耐张铝管与所述引流线夹的引流板;所述引流线夹的一端为中空管,另一端为平直板;所述引流板与所述引流线夹相连的一端成型有两个凸板,两个所述凸板之间形成夹持平直板的夹缝,所述平直板与所述夹缝呈过盈配合并通过螺栓紧固组件进一步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传统耐张线夹的结构进行调整,增大了引流板与引流线夹的接触面,确保大电流传输的稳定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力金具结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张线夹
技术介绍
架空输电线在通过耐张塔时,需要将输电线固定在耐张塔的耐张绝缘子上,并使用跳线对架空输电线进行引流以完成架空输电线的跨越连接,这时需要使用耐张线夹完成架空输电线与耐张绝缘子之间的固定。传统耐张线夹包括耐张铝管、连设在所述耐张铝管一端的钢锚、引流线夹以及连接所述耐张铝管与所述引流线夹的引流板;所述引流线夹的一端为中空管,另一端为平直板;所述引流板与所述平直板单面接触并通过螺栓紧固组件固定连接。由于引流板与平直板是单面接触,接触面小,当大电流通过时则会发生引流板和引流线夹发热、甚至烧红的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指出的不足,本技术通过对传统耐张线夹的结构进行调整,增大了引流板与引流线夹的接触面,确保大电流传输的稳定性。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耐张线夹,包括耐张铝管、连设在所述耐张铝管一端的钢锚、引流线夹以及连接所述耐张铝管与所述引流线夹的引流板;所述引流线夹的一端为中空管,另一端为平直板;所述引流板与所述引流线夹相连的一端成型有两个凸板,两个所述凸板之间形成夹持平直板的夹缝,所述平直板与所述夹缝呈过盈配合并通过螺栓紧固组件进一步固定。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夹缝靠近所述耐张铝管一端的侧壁上开有缺槽。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板与套设在所述耐张铝管上并焊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引流线夹的延伸方向相同。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钢锚上设有拉环。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螺栓紧固组件由螺栓、与之配套的螺母以及垫圈构成。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I)本技术中,所述引流板与所述引流线夹相连的一端成型有两个凸板,两个所述凸板之间形成夹持平直板的夹缝,所述平直板与所述夹缝呈过盈配合并通过螺栓紧固组件进一步固定。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使得引流板与引流线夹具有足够大的接触面,并且可靠连接,保证了大电流传输的稳定性。(2)本技术中,所述夹缝靠近所述耐张铝管一端的侧壁上开有缺槽,设置缺槽可保证两凸板具有一定的弹性,引流线夹的平直板能够更容易的插入夹缝中,并且与夹缝侧壁充分接触。(3)本技术中,通过将所述引流板与套设在所述耐张铝管上并焊接,采用这种结构可将引流板与耐张铝管可靠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的耐张线夹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从A向观察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附图标记为:1-耐张铝管;2-钢锚;21_拉环;3_引流线夹;31_中空管;32-平直板;4_引流板;41_凸板;5_夹缝;6_缺槽;7_螺栓紧固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中的耐张线夹的一种实施例做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耐张线夹,包括耐张铝管1、连设在所述耐张铝管I 一端的钢锚2、引流线夹3以及连接所述耐张铝管I与所述引流线夹3的引流板4 ;所述钢锚2上设有拉环21 ;所述引流线夹3的一端为中空管31,另一端为平直板32 ;所述引流板4与所述引流线夹3相连的一端成型有两个凸板41,两个所述凸板41之间形成夹持平直板32的夹缝5,所述平直板32与所述夹缝5呈过盈配合并通过螺栓紧固组件6进一步固定,所述螺栓紧固组件6由螺栓、与之配套的螺母以及垫圈构成。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使得引流板4与引流线夹3具有足够大的接触面,并且可靠连接,保证了大电流传输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所述夹缝5靠近所述耐张铝管I 一端的侧壁上开有缺槽7,设置缺槽7可保证两凸板41具有一定的弹性,引流线夹3的平直板32能够更容易的插入夹缝5中,并且与夹缝5的侧壁充分接触。为了使所述引流板4与耐张铝管I可靠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板4套设在所述耐张铝管I上并焊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板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引流线夹3的延伸方向相同。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技术的实质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耐张线夹,包括耐张铝管(I)、连设在所述耐张铝管(I)一端的钢锚(2)、引流线夹(3)以及连接所述耐张铝管(I)与所述引流线夹(3)的引流板(4);所述引流线夹(3)的一端为中空管(31),另一端为平直板(32); 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板(4)与所述引流线夹(3)相连的一端成型有两个凸板(41),两个所述凸板(41)之间形成夹持平直板(32)的夹缝(5),所述平直板(32)与所述夹缝(5)呈过盈配合并通过螺栓紧固组件(7)进一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缝(5)靠近所述耐张铝管(I)一端的侧壁上开有缺槽(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板(4)套设在所述耐张铝管(I)上并焊接。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板(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引流线夹(3)的延伸方向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锚(2)上设有拉环(2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紧固组件(7)由螺栓、与之配套的螺母以及垫圈构成。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耐张线夹,包括耐张铝管、连设在所述耐张铝管一端的钢锚、引流线夹以及连接所述耐张铝管与所述引流线夹的引流板;所述引流线夹的一端为中空管,另一端为平直板;所述引流板与所述引流线夹相连的一端成型有两个凸板,两个所述凸板之间形成夹持平直板的夹缝,所述平直板与所述夹缝呈过盈配合并通过螺栓紧固组件进一步固定。本技术通过对传统耐张线夹的结构进行调整,增大了引流板与引流线夹的接触面,确保大电流传输的稳定性。文档编号H02G7/00GK203039315SQ20132006492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4日专利技术者陈浩, 周庆武 申请人:火炬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耐张线夹,包括耐张铝管(1)、连设在所述耐张铝管(1)一端的钢锚(2)、引流线夹(3)以及连接所述耐张铝管(1)与所述引流线夹(3)的引流板(4);所述引流线夹(3)的一端为中空管(31),另一端为平直板(32);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板(4)与所述引流线夹(3)相连的一端成型有两个凸板(41),两个所述凸板(41)之间形成夹持平直板(32)的夹缝(5),所述平直板(32)与所述夹缝(5)呈过盈配合并通过螺栓紧固组件(7)进一步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浩周庆武
申请(专利权)人:火炬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