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95950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8 0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由室内机和室外机构成,在所述室内机内,以包围送风机的方式设置有热交换器组件,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由配置于送风机中心前侧的前部热交换器和配置于送风机中心后侧的后部热交换器构成,在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的侧面配置有端板组件,其具备:在具有多段折弯的所述前部热交换器的侧面形成的前部端板;在所述后部热交换器的侧面形成的后部端板;以及将所述前部端板与所述后部端板维持在规定角度的连接端板,所述连接端板固定于所述前部端板与所述后部端板上。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热交换器变形和散开、热交换器安装偏差小、加工和组装便利、并且排水性优异的空调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空调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端板组件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在现有的空调器中,空调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由多个热交换器8广84构成,在热交换器8114中分别设置有两列导热管(参见图1、2),热交换器8广84按照送风回路和空调器的结构以及空间的要求,以成为一定的角度的方式相互拼接。在空调器运行制冷或制热模式时,以利用导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气化或者液化来加热或者冷却由吸风机吸入且流过导热管的外表面的空气的方式,进行空气与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从而实现空气的制冷或制热。此外,如图2所示,热交换器84分别和四个钣金端板94配合。钣金端板在热交换器初始加工时即紧贴热交换器放置,并且通过铜管的统一扩管动作,以将钣金端板限制在扩管部位以下固定。热交换器81与热交换器82由于弯曲的角度过大,所以它们的翅片是切断的,热交换器81与热交换器82的固定方法是由钣金端板91和92通过螺钉911和卡扣912固定。热交换器82 84通过加工折弯,相互之间的翅片并未完全切断,而是有Imm左右的连接长度。另外,钣金端板92与底盘通过卡扣921配合固定,钣金端板93与底盘以及地线特殊具通过螺孔931配合固定。除此之外,钣金端板92 94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配合结构。但是,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器82 84侧面的钣金端板92 94仅仅凭借Imm的连接部分而配合,而相互之间没有其他配合结构。这种情况下,热交换器容易变形和散开。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器8广84分别均为一体化的2列热交换器,而且钣金端板94分别只在热交换器8114的内侧起到 固定作用。当整个热交换器受到外力作用影响时,这种固定结构无法使受力平均,会导致应力的集中,从而导致热交换器和铜管的变形和破坏。此外,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其热交换器和端板上具有至少2个切口部或切入部,在该切口部或切入部进行折弯,形成为多段弯曲,在上述端板的切口部或切入部的两侧,设置有在折弯的状态下互相卡住的卡止部和卡合部。但是,由于需要对每一处弯折的端部进行卡止部和卡合部的卡合,给工人在操作上带来很大不便,并且,在搬运空调器的过程中,卡合部容易发生损坏,导致不良品的产生。专利文献1:特开平7-26017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防止热交换器变形和散开、并且加工和组装便利的空调器。本技术所涉及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由室内机和室外机构成,在所述室内机内,以包围送风机的方式设置有热交换器组件,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由配置于送风机中心前侧的前部热交换器和配置于送风机中心后侧的后部热交换器构成,在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的侧面配置有端板组件,其具备:在具有多段折弯的所述前部热交换器的侧面形成的前部端板;在所述后部热交换器的侧面形成的后部端板;以及将所述前部端板与所述后部端板维持在规定角度的连接端板,所述连接端板固定于所述前部端板与所述后部端板上。根据上述的本技术所涉及的空调器,由于通过连接端板将前部端板和后部端板固定,从而可以使前部热交换器和后部热交换器保持固定角度,有效地防止热交换器变形和散开,增加加工和组装的便利性。另外,在上述的本技术所涉及的空调器中,所述前部热交换器中的内侧热交换器被多段折弯地构成,其对应的端板也被多段折弯地构成。由此,可以将在端板上的结露水有效地导入接水盘,从而提高空调器的排水性。另外,在上述的本技术所涉及的空调器中,所述前部热交换器中的外侧热交换器的端板固定于所述前部热交换器中的内侧热交换器的端板。由此,可以使外侧的热交换器得到有效的固定,从而减少前部热交换器的安装偏差。另外,在上述的本技术所涉及的空调器中,所述连接端板上部形成三角部,其顶角为所述前部热交换器和所述后部热交换器所夹的角度,所述连接端板下部形成延伸部,其沿着所述前部热交换器的折弯形状和所述后部热交换器向下方延伸。由此,能够有效地固定前部热交换器和后部热交换器,并且使前部热交换器和后部热交换器维持在固定角度。 根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热交换器变形和散开、热交换器安装偏差小、加工和组装便利、并且排水性优异的空调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现有的空调器的大致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现有的空调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端板的图。图3是表示本技术所涉及的空调器的大致结构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本技术所涉及的空调器的端板组件的图。图5是表示本技术所涉及的空调器的端板3广36折弯前的图。图6是表示本技术所涉及的空调器的端板3广36折弯后的图。图7是表示本技术所涉及的空调器的端板37 (连接端板)的图。图8是表示本技术所涉及的空调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角度的图。图 Γ图13是表示本技术所涉及的空调器的热交换器组件和端板组件的制造方法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此,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本技术所涉及的空调器具备室内机I和室外机(没有图示)。室内机I通常被安装于例如室内的墙体上。图3是表示本技术所涉及的空调器的大致结构的侧视图。如图3所示,室内机I包括室内机主体10、热交换器组件20、送风机40、以及接水槽50。送风机40从位于室内机主体10的顶部的吸入口吸入空气,并使吸入的空气流过热交换器组件20以进行热交换,从而将通过热交换而加热或者制冷了的空气从送出口送出至室内。接水槽50用于接收在热交换器组件20的表面产生的冷凝水。另外,热交换器组件20由第f第6热交换器2广26构成。这些热交换器均设置有单列导热管201。此外,在送风机40中心的后侧配置的热交换器21被称为后部热交换器,在送风机40中心的前侧配置的热交换器22 26被称为前部热交换器。前部热交换器22 26由内侧(靠近送风机40 —侧)热交换器22 24和外侧热交换器25,26构成。第3热交换器22与第5热交换器25并列配置,第4热交换器23与第6热交换器26并列配置。这样,由于内侧热交换器和外侧热交换器分别为独立的热交换器,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内外侧热交换器中的两列导热管201之间的热量传导,从而能够降低热损失,由此可以提高空调器的制热/制冷能力。另外,送风机40位于由第f第4热交换器24包围的空间内。图4是表示本技术所涉及的空调器的端板组件30的图。与热交换器组件20对应地,端板组件30由后部端板31、前部端板32 36、以及连接端板37构成。端板组件30例如可以是钣金端板。在送风机40中心的后侧配置的端板31被称为后部端板,在送风机40中心的前侧配置的端板32 36被称为前部端板,连接该后部端板31与前部端板32 36的端板被称为连接端板37。后部端板以及前部 端板36与连接端板37分开成形。此外,前部热交换器中的内侧热交换器22 24被多段折弯地构成,其对应的端板32 34也被多段折弯地构成。由此,可以将在端板上的结露水有效地导入接水盘,从而提高空调器的排水性。图5是表示本技术所涉及的空调器的热交换器组件20的端板3广36折弯前的图。在热交换器组件20未折弯前,端板3广36紧贴热交换器2广26放置,并且通过铜管的统一扩管动作,将端板36分别限制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由室内机和室外机构成,在所述室内机内,以包围送风机的方式设置有热交换器组件,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由配置于送风机中心前侧的前部热交换器和配置于送风机中心后侧的后部热交换器构成,在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的侧面配置有端板组件,其具备:在具有多段折弯的所述前部热交换器的侧面形成的前部端板;在所述后部热交换器的侧面形成的后部端板;以及将所述前部端板与所述后部端板维持在规定角度的连接端板,所述连接端板固定于所述前部端板与所述后部端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辻大意周辰李银磊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