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明专利>正文

自动排气输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67718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30 0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动排气功能的输液装置,包括滴斗、上输液软管和下输液软管,滴斗上端设有进液口,滴斗下端设有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连通上输液软管和下输液软管,所述进液口套接上输液软管,所述下输液软管套接出液口,下输液软管沿滴斗外壁向上延伸至滴斗上端并与滴斗外壁密封连接形成一个空腔,所述出液口设有若干排气孔。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无需人工排除气泡,避免气泡进入患者体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自动排气功能的输液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最常用的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装置的精密过滤装置位于输液装置的尾端,精密过滤装置中的膜片在输液中与药液的流速而产生空气,在加上输液装置滴斗中产生的空气不断地进入精密过滤装置中,致使精密过滤装置中的空气更加增多。中国专利(专利号:ZL032054599)提出防气泡输液器,这种输液器排除滴斗内多余气体后滴斗位置的改变气泡不会进入下导管,适用于非重力输液器,但在开始操作时仍须人工排气,因为导管内壁表面张力作用极易形成吸附导管内壁小气泡不易排除,所产生的气泡如进入患者体内,易造成气栓等危害。所以,医护人员在输液前,必须将导管内气泡尽可能排净,人工排除气泡过程需将在导管内壁的小气泡用弹指的方式不断弹导管外壁,使吸附的小气泡上浮至滴斗内液面以上,但小气泡上浮过程中极易再次吸附于导管内壁,致使整个人工排除气泡过程繁琐时,非常的不方便,并且还不利于紧急输液和抢救病人,在医护人员增加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并且无需人工排除排除气泡的自动排气输液装置。一种自动排气输液装置,包括滴斗、上输液软管和下输液软管,滴斗上端设有进液口,滴斗下端设有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连通上输液软管和下输液软管,所述进液口套接上输液软管,所述下输液软管套接出液口,下输液软管沿滴斗外壁向上延伸至滴斗上端并与滴斗外壁密封连接形成一个空腔,所述出液口设有若干排气孔。作为优选,所述滴斗上端设有若干通孔连通空腔。作为优选,所述出液口分为竖直部和倒锥形部,其中竖直部设有若干排气孔。采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无需人工排除气泡,避免气泡进入患者体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一种自动排气输液装置,包括滴斗1、上输液软管4和下输液软管5,滴斗I上端设有进液口 2,滴斗I下端设有出液口 3,进液口 2和出液口 3分别连通上输液软管4和下输液软管5,所述进液口 2套接上输液软管4,所述下输液软管5套接出液口 3,下输液软管5沿滴斗I外壁向上延伸至滴斗上端并与滴斗I外壁密封连接形成一个空腔7,所述出液口 3设有若干排气孔6,所述滴斗I上端设有若干通孔8连通空腔7,所述出液口 3分为竖直部9和倒锥形部10,其中竖直部9设有若干排气孔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排气输液装置,包括滴斗(1)、上输液软管(4)和下输液软管(5),滴斗(1)上端设有进液口(2),滴斗(1)下端设有出液口(3),进液口(2)和出液口(3)分别连通上输液软管(4)和下输液软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2)套接上输液软管(4),所述下输液软管(5)套接出液口(3),下输液软管(5)沿滴斗(1)外壁向上延伸至滴斗上端并与滴斗(1)外壁密封连接形成一个空腔(7),所述出液口(3)设有若干排气孔(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排气输液装置,包括滴斗(I)、上输液软管(4)和下输液软管(5),滴斗(I)上端设有进液口(2),滴斗(I)下端设有出液口(3),进液口(2)和出液口(3)分别连通上输液软管(4)和下输液软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2)套接上输液软管(4),所述下输液软管(5)套接出液口(3),下输液软管(5)沿滴斗(I)外壁向上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
申请(专利权)人:李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