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蒲洪涛专利>正文

一种垂直方向移动电梯的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53668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4 0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垂直方向移动电梯的救生装置,主要由主体箱、拽引机、缓冲箱、救生仓和限速器构成,所述拽引机将主体箱和缓冲箱连接,救生仓设置在缓冲箱内部,救生仓顶端设置与主体箱底部吻合的卡环,缓冲箱底部设有缓冲柱,缓冲柱下连接限速器,救生仓内设置有氧气供给系统。本结构配置简单,易于操作,很好的解决了垂直升降电梯在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实现逃生人员自己脱离主体箱,顺利逃生,提高了安全性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梯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垂直方向移动电梯的救生装置
技术介绍
电梯作为现代建筑垂直方向的交通工具,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多便捷。经过技术的革新,电梯在性能以及功能有多方面的改进,由于人们对于电梯的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电梯在发生意外情况下的救生设施技术成为人们的关注的方向。专利申请号为01128406.4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单门低俗垂直升降电梯,它包括主体箱、轨道、电动卷扬机、钢丝绳、等重体、控制电路、滑轮,还包括:间隔固定在两条平行钢丝绳上的多栅条构成的带状栅栏;该栅栏与主体箱的门一侧构成一个封闭的长方框,栅栏代替了各楼层电梯间的门,并随主体箱的上升或下降移动,以及设在栅栏两端的封闭长方框栅栏轨道和在栅栏与主体箱构成的封闭长方框的一上角内侧,与固定栅栏的两条平行钢丝绳滚动联接的传动轮及其过齿轮。专利申请号为2011103580.1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新型电梯安全气囊,由气垫、速度感应装置、嵌入式轿厢地板、放气孔构成,其特征在于电梯轿厢内地板下设置一个基本与嵌入式轿厢地板,在轿厢上布置速度感应装置,气垫内部设置有气体发生器,气垫的下面、侧面分别开两个放气孔。现有电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电梯的升降装置发生故障或停电等诸多外因而导致主体箱不运转或者主体箱坠落的事故偶有发生,安全性较差,乘客被困于主体箱内,环境封闭,只能等待救援人员,非常被动,不易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实用新 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垂直方向移动电梯的救生装置,将主体箱配备拽引机以及缓冲箱,缓冲箱内部设置救生仓,通过拽引机牵引,使得主体箱底部和救生仓卡合,实现电梯发生坠落或者无法运转时使被困人员通过逃生软管进入配备有氧气供给系统和照明系统的救生仓,对被困人员实现较好的逃生目的,提高了电梯的安全性能。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垂直方向移动电梯的救生装置,包括主体箱、拽引机、缓冲箱、救生仓、氧气供给系统和限速器,所述拽引机将主体箱和缓冲箱连接,救生仓设置在缓冲箱内部,救生仓顶端设置与主体箱底部吻合的卡环,缓冲箱底部设有缓冲柱,缓冲柱下连接限速器,救生内设有氧气供给系统。前面所述的垂直方向移动电梯的救生装置,其特征是,主体箱底部设置逃生口盖。前面所述的垂直方向移动电梯的救生装置,其特征是,救生仓内部还设置有照明系统和氧气供给系统。一种垂直方向移动电梯的救生装置,它由主体箱、拽引机、缓冲箱、音乐盒、救生仓、氧气供给系统和限速器组成。主体箱底部设置逃生口盖,救生仓放置在冲击箱内,救生仓内侧有氧气供给系统,救生仓下面设有支撑软管,连接鼓风机,内部有高压风管,通过鼓风机产生的压力作用,促使救生仓与主体箱底部卡合;同时,缓冲箱设置4个缓冲柱,缓冲柱下面配置限速器,电梯出现坠落时,实现速度缓冲,使得主体箱下降速度正常,然后与救生仓卡合,逃生口盖开启,使被困人员通过逃生软管进入救生仓内部。所述的主体箱,它的底部设置逃生口盖,并且设置开口阀,作为逃生人员逃离主体箱的通口。所述的救生仓,包括逃生软管,照明系统由蓄电池照明灯组成,氧气供给系统,卡环,支撑软管,高压风管,鼓风机,排气阀。鼓风机产生风,通过高压风管的压力作用,压力增加,支撑软管形成柱状,不断延伸加长,促使救生仓在拽引机牵引下迅速与主体箱底部接合,逃生人员进入救生仓,通过排气阀调节支撑力度大小,将救生仓返回。所述的逃生软管,是由紧缩织物做成的筒状物,人体进入时,下滑靠织物与人体摩擦力减速,使人能够安全滑入救生仓内。所述的氧气供给系统,它由氧气罐提供氧气,在缺氧的情况下,供给吸氧面罩和仓内供给系统,并设置空气循环系统。所述的鼓风机,采用燃油和电,转化为动能。所述的缓冲箱,内部设置救生仓,在主体箱坠落下,能缓冲下行速度,并将下行冲击力,传递给4个缓冲柱,再传给限速器,实现安全降速。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首先,采用拽引机的连接,很好的将主体箱和救生仓连接起来,救生仓下的鼓风机系统利用风能实现救生仓上升与主体箱底部卡合,实现逃生。再者,缓冲箱在底部接收到主体箱的冲击力后,将速度传递给液压柱,并且传给限速器,实现主体箱速度减缓,下降以后与救生仓卡合,实现救生。结构配置简单,易于操作,很好的解决了垂直升降电梯在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实现逃生人员自己脱离主体箱,顺利逃生,提高了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救生仓的结构示意图;A-主体箱;al_逃生口盖;a2_开口阀;B_拽引机;C_冲击箱;cl_液压柱;D-救生仓;dl-照明系统;d2-氧气供给系统;d3-卡环;d4-逃生软管;d5-出口 ;d6-支撑软管;d7-高压风管;d8-鼓风机;d9-排气阀;E-限速器;el_抗冲击平板;e2_阻尼柱;e3_滑动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保护范围不被此限制。实施例:一种垂直方向移动电梯的救生装置。结构可以参考图1-2。如图1所示,主体箱A位于设备上部,主体箱底部设有逃生口盖al,逃生口盖处有开口阀a2。主体箱和救生仓D之间有拽引机B,拽引机连接该两部分,救生仓D位于冲击箱C内部。冲击箱C底部四角处有4个液压柱Cl,与限速器E的抗冲击平板el相接触,接触部位有滑动轴承e3,限速器的阻尼柱e2与抗冲击平板el套合。位于整个设备的底部。如图2所示,救生仓D内部顶端有逃生软管d4,救生仓D顶端设置照明系统dl,以及氧气供给系统d2,底部还有出口 d5。救生仓D底部设有支撑软管d6、高压风管d7、鼓风机d8以及排气阀d9。支撑软管d6与救生仓D是连接的,内部设置高压风管d7,高压风管d7与鼓风机d8连接,高压风管d7和支撑软管d6的长度视电梯井道长度设定。支撑软管d6底部设置排气阀d9。本技术的工作过程是,当主体箱A因意外无法运转时,救生仓D的鼓风机d8会通过燃油或者电转化的动能而产生的风,通过高压风管d7形成压力系统,促使风管口处压力增加,底部压力不断增大,支撑软管d6不断延伸展开,使得救生仓D在拽引机B的牵引下迅速与主体箱A底部接触,卡环d3接合,从而启动开口阀al,开启逃生口盖a2,与逃生软管d4接合,使得逃生人员通过逃生软管d4进去救生仓D,通过出口逃出。另外,当主体箱A意外坠落时,具有很大的速度冲击力,冲击箱C此时会受到来自主体箱A的巨大冲击力,冲击箱C将冲击力传给4个液压柱Cl,液压柱Cl内部液体受到冲击向上运动,产生阻力,缓冲该冲击力,同时剩余冲击力通过与液压柱Cl相接处的抗冲击平板el传递给限速器E,限速器E的滑动轴承e3作用下,滑动使抗冲击平板el运动,减缓冲击力。从而使得主体箱A速度减缓,并通过拽引机B牵引,使主体箱A底部与救生仓D顶端卡环d4接合,启动开口阀al,开启逃生口盖a2,准确与逃生软管d4接合,逃生人员通过逃生软管d4进入救生仓D,通过出口 d5逃生。在救生仓D内部所设的逃生软管d4是由紧缩织物作成的筒状物,在开启救生口盖a2后,逃生人员进入逃生软管d4,与该软管产生摩擦力,减缓下降速度,使得逃生人员安全滑入救生仓D中。进入救生仓D,逃生人员进入救生仓D中,内壁有氧气供给系统d2,由氧气罐为仓内提供氧气,设置空气循环系统。仓内的照明系统dl由蓄电池以及照明灯具,配备开关,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垂直方向移动电梯的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箱、拽引机、缓冲箱、救生仓和限速器,所述拽引机将主体箱和缓冲箱连接,救生仓设置在缓冲箱内部,救生仓顶端设置与主体箱底部吻合的卡环,缓冲箱底部设有缓冲柱,缓冲柱下连接限速器,救生仓顶端设置氧气供给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垂直方向移动电梯的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箱、拽引机、缓冲箱、救生仓和限速器,所述拽引机将主体箱和缓冲箱连接,救生仓设置在缓冲箱内部,救生仓顶端设置与主体箱底部吻合的卡环,缓冲箱底部设有缓冲柱,缓冲柱下连接限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蒲洪涛赵广平林峰
申请(专利权)人:蒲洪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