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面零件轨迹成形加工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3743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球面零件轨迹成型加工方法及装置主要属于光学零件加工技术领域。现有技术工序分散,需多台套设备及多种磨(模)具,加工精度主要依靠操作者的经验和技巧,而且加工大尺寸零件较困难。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了一种轨迹成型加工方法,砂轮与工件点接触,加工轨迹为螺旋线,砂轮作圆周运动且做进给移动,工件自转并摆动。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光学零件的球面加工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加工精度由设备来保证,并能实现大尺寸球面零件的批量生产。(*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主要属于光学零件加工
在现有技术中,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范成法粗磨和准球心法精磨和抛光。范成法系由英国学者泰勒(W·Taylor)于1920年提出,于50年代开始用于光学生产,并在6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广泛应用。它是一种高速铣磨方法,见附图说明图1,在加工过程中,磨轮1的环形刃口与工件2的加工表面相接触,二者轴线成一α角,磨轮1高速旋转,工件2低速旋转,则加工出一半径为R的球面。这种方法的本质是磨轮环形刃口与工件2加工表面是线接触,是由磨轮刃口轨迹的包络面成形球面的方法。准球心方法是一种压力转移磨削方法,图2所示为该方法用于高速精磨工序情况,金刚石磨具3的磨削面,由若干金刚石丸片4组成,与工件5的加工面接触,工件5旋转,磨具3转动且沿弧线摆动,二者轴线于球心处相交。图3所示为高速抛光情况,它与精磨工序不同的是以模具6代替磨具3。准球心法的本质是磨(模)具与工件是面接触,加在磨具上的压力主要转移在工件上多余的突出部分,因此,此处接触压力大,磨去也较快,进而加工出所需精度的面形。上述现有技术存在若干不足,首先是加工成本较高,主要表现在,设备种类多,粗磨、精磨、抛光三道工序分别在三台设备上完成。模具数量多,不论是范成法还是准球心法,对于不同曲率半径或口径的球面,均须用一套对应的磨轮和磨(模)具加工。也就是说需配备多种磨轮和磨(模)具。加工费也较高,主要是由于各工序间的辅助工序、辅助设备、辅料等造成。其次是加工效率低,主要是由于辅助工序多,加工余量大,磨(模)具等均需频繁修整等原因。第三是表面粗糙度和面形精度难以保证,一是表面粗糙度,在光学零件的铣磨加工中,理论上认为其最佳磨削线速度是35m/s,这样就要求磨轮转速在1~2万转/分才能达到这一速度。而高速转动的磨轮不能进行动平衡,振动较大,因此,在工件表面产生细密的菊花振纹等表面疵病,致使表面机糙度较差。二是面形精度,在粗磨工序中,根据理论计算,面形精度与磨轮中径Dm(见图1)、刃口半径r以及磨轮与工件的角度α直接相关,磨轮制造误差产生Dm的误差,磨轮的磨耗产生r的误差,而α角因调整精度不高,有较大的角度调整误差,因此面形精度很难保证。而在高速精磨和抛光工序中,工件面形精度主要是靠磨具的面形精度来保证,而磨具的面形精度是依靠操作者的经验和技巧来保证,因此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第西是现有技术不论是从设备上,还是从磨具上都很难适应于大尺寸(大口径、大曲率半径)工件的加工。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加工球面零件,特别是球面光学零件,并较现有技术成本低、效率高、易于保证加工精度,而且能够加工大尺寸零件的加工方法,即实现工序集中化、磨(模)具多用化、加工范围扩大化,为此我们专利技术了一种球面零件轨迹成形加工方法及装置。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其方法是采用砂轮7(见图4)做为磨削工具,它与工件8是点接触,即接触点9,砂轮7绕轴10作圆周运动,同时能在控制下向工件8做进给移动。工件8固定在轴11前端,随其自转,同时二者整体以轴12为轴在α角范围内摆动,α角取决于加工球面的口径和半径。接触点9在被加工表面上的轨迹是螺旋线13,见图5,经理论推导表明,该轨迹形成的曲面是球面,半径为R(见图4)。本专利技术其装置仍由图4表示,它由砂轮7、轴10、11、12组成,砂轮7可以是金刚石砂轮,也可以是抛光轮,砂轮7绕轴10旋转,工件8固定于轴11前端,二者除自转外还绕轴12在α角范围内摆动,砂轮7和工件8均可移动,并是在精确控制下进行。砂轮7可由二至三片粒度不同的砂轮叠加而成,分别用于粗磨、精磨和超精磨(抛光),只需移动轴10或工件8使所需砂轮与工件接触即可。本专利技术效果如下,由于工序集中化、磨(模)具多用化和加工范围扩大化,首先是降低了成本,即三个工序设备合一。工件8一次固定就可以从粗磨直至超精磨(抛光)工序完毕。对于加]不同半径的球面,只需调整轴12至接触点9的距离R即可,不需更换磨(模)具。其次是提高了加工效率,工序集中化,加工余量减小,砂轮7一经修整不需再频繁修整。第三是加工精度完全由轨迹成形的位置精度确定,只要磨床精度达到要求,即能保证加工精度,消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当砂轮7直径为200mm,转速为3000rpm时,其圆周线速度即可达到31m/s,接近最佳磨削速度,因此避免了高速转动而产生的振动,从而提高加工表面质量。超微粒金刚石砂轮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粗糙度。第四是对于大尺寸工件,只需调整轴12与接触点9的距离R及摆动角α即可,而不必依靠增大磨具尺寸来实现,因此能够进行大尺寸工件的加工。图1是范成法示意图。图2、图3是准球心法示意图,其中图2表示高速精磨,图3表示高速抛光。图4是本专利技术装置及工况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加工轨迹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加工凹球面装置及工况示意图。图7、图8是本专利技术采用碗形砂轮的情形示意图。其中图7表示加工凸球面,图8表示加工凹球面。下面结合实例详细介绍本专利技术。例1,见图4,砂轮7采用金刚石磨粒,浓度为50%或100%。粗磨砂轮粒度为120#或240#,精磨砂轮粒度为W14、W7中的一种,超精磨砂轮粒度为W2.5或W1.5。粗磨、精磨砂轮结合剂为青铜或铸铁,超精磨砂轮结合剂用树脂,或用聚氨脂抛光轮。各种砂轮(抛光轮)均为盘形,外径为200mm,内径为75mm,每片厚10mm。转速为3000rpm,圆周线速度为31.4m/s。工件8转速为50~500rpm可调,工件球面曲率半径R为27.21mm,口径Φ为35mm,摆动角α约为40°,开动该装置,砂轮7微量进给,其圆周面与工件8于接触点9处接触。所需球面加工半径R通过调整接触点9与轴12的距离来实现,加工过程中砂轮7做精确进给位移,最小位移示值为0.625μm。这样,工件转动且摆动的复合运动与砂轮回转运动相干涉的结果,形成无数个螺旋线包络出一球面。采用同样方法进行精磨和抛光(超精磨削)。陶瓷、玻璃等脆硬材料塑性磨削理论指出,金刚石锐刃以小于0.2μm的进给量,能够实现塑性磨削,即超精磨削,它可取代传统抛光工艺,本实施例设置了压电陶瓷微位移机构,能使工件8的微位移示值达到0.006μm。上述是加工凸球面。也可以设置三个垂直的砂轮轴,分别固定粗磨、精磨、超精磨三块砂轮,用于加工凹球面。如此加工的方法,现已达到加工中等精度光学零件的效果。采用本方法不仅可以加工玻璃工件,还可加工陶瓷、晶体和金属工件。例2,为了加工凹球面,见图6,可将接触点9移至轴12左侧,砂轮7的半径小于被加工凹球面曲率半径R,如此即可加工凹球面。例3,设计一种碗形砂轮13。见图7及图8,接触点9位于环形端面上。图7是加工凸球面,图8是加工凹球面。权利要求1.一种球面零件的加工方法,包括粗磨、精磨和抛光三大工序,通过磨(模)具对被加工表面进行磨削,在磨削过程中,工件需转动,固着磨料的磨(模)具也需做某种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磨(模)具采用砂轮(7),它与被加工表面为点接触,砂轮(7)做圆周运动,同时在控制下作进给移动,工件(8)除自转外,还绕轴(12)摆动,接触点(9)的加工轨迹为螺旋线(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砂轮(7)为盘形时,其圆周面与工件(8)接触,当其为碗形时,其环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球面零件的加工方法,包括粗磨、精磨和抛光三大工序,通过磨(模)具对被加工表面进行磨削,在磨削过程中,工件需转动,固着磨料的磨(模)具也需做某种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磨(模)具采用砂轮(7),它与被加工表面为点接触,砂轮(7)做圆周运动,同时在控制下作进给移动,工件(8)除自转外,还绕轴(12)摆动,接触点(9)的加工轨迹为螺旋线(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承镐蔡立高文信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22[中国|吉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