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33490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2 2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摄像镜头,在从物体侧到像侧依次具有正折射力的前透镜组、中间透镜组以及负折射力的后透镜组并通过在光轴上移动包括中间透镜组第一区域、中间透镜组第二区域以及中间透镜组第三区域的上述中间透镜组来进行调焦的光学系统中,上述前透镜组至少具有三个以上的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满足规定的条件式。另外,摄像镜头包括手抖动校正机构,能够使手抖动校正功能高且轻量的透镜向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摄像镜头,更详细地说,有关于能够进行摄像倍率为等倍程度的微距摄像的光学系统,涉及一种能够恰当地使用于照相机、摄像机、电子静态照相机等的摄像镜头。
技术介绍
通常,微距摄像用镜头随着摄像倍率增加而像差的变动增加,因此校正该像差变得非常难。作为其对策,提出了在调焦时使多个透镜组移动的所谓浮动式的镜头。以往的适合于微距摄像的摄像镜头之一是如下特征的摄像镜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由在调焦时不动的前组、包括至少两个在调焦时移动的透镜组的中间透镜组、负折射力的防振透镜组以及正折射力的后透镜组构成,其中,该防振透镜组以具有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成分的方式移动来使成像位置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该后组具有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的多个透镜,在将该后组中的正透镜的材料折射率的平均值设为Nbpa、将该后组中的负透镜的材料折射率的平均值设为Nbna、将从该前组至该防振透镜组为止的总焦距设为fa、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时,满足以下条件。1.7 < NbnaNbpa < 1.71.85 < |fa/f I < 2.80以往技术的适合于微距摄像的摄像镜头的另一个是如下特征的摄像镜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镜组以及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五透镜组构成,在从无限远的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调焦时,上述第一透镜组固定,上述第二透镜组向像侧移动,上述第三透镜组向物体侧移动,上述第四透镜组按照与上述第三透镜组不同的轨迹向物体侧移动,上述第五透镜组固定,满足以下条件式。0.89 ≤f4/f3 < 2.0其中,f3为上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4为上述第四透镜组的焦距。以往技术的适合于微距摄像的摄像镜头的再一个是如下特征的可近距离摄像的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该光学系统具有:第一调焦透镜组,其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调焦时,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第二调焦透镜组,其在进行调焦时以与上述第一调焦透镜组的移动量不同的移动量进行移动;以及第三调焦透镜组,其在进行调焦时以与上述第一调焦透镜组和上述第二调焦透镜组中的任一个的移动量都不同的移动量进行移动,其中,将上述调焦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调焦透镜组设为单镜头结构。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8838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459090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4823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摄像镜头中,关于轴上色像差,在物距无限远状态下,在从C线至g线的波长域中该色像差的最大幅度大。在最短摄像距离状态下,带(入射光高度)为0.7至1.0的轴上色像差仍然大。另外,从摄像倍率0.5倍附近至最短摄像距离状态的范围内的彗差的变动大,因此在整个调焦范围内得不到高成像性能。并且,轴外像高度的单色彗差大,因此有可能由于摄像状况的不同而产生紫边(紫色光斑)等问题。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摄像镜头中,从物距无限远状态至最短摄像距离状态的范围内的畸变像差变动、场曲的变动大。为了减小最短摄像距离状态的带(入射光高度)为0.7至1.0的轴上色像差,在第一透镜组内使用多个透镜进行像差校正,从而镜头结构变得复杂。其结果,第一透镜组的直径变大,导致镜筒直径大型化。还存在物距无限远状态下的轴上色像差大这种问题。存在以下问题:在最短摄像距离状态下,特别是在70%像高度附近倍率色像差大。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光学系统中,从物距无限远状态至最短摄像距离状态的范围内的轴上色像差校正不足,而残留轴上色像差。在最短摄像距离状态下,特别是带(入射光高度)为0.7至1.0的轴上色像差大。最短摄像距离状态下的畸变像差也大。由于具有紧接着开口光圈之后配置了移动透镜组的结构,因此调焦移动组的重量容易变重,从而无法实现低能耗和高速动作的调焦机构。(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往的可微距摄像的摄像镜头的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从物距无限远至等倍附近的最短摄像距离状态的整个调焦范围内减小轴上色像差、倍率色像差、场曲、畸变像差而具有高成像性能的摄像镜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还提供一种能够在调焦过程中通过使轻量的透镜组移动来节能消耗且迅速地进行自动调焦的摄像镜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还提供一种能够使手抖动校正功能高且轻量的透镜向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的、适合于手抖动校正机构的摄像镜头。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一专利技术的结构)第一专利技术是如下特征的摄像镜头。在从物体侧到像侧依次具有正折射力的前透镜组、中间透镜组以及负折射力的后透镜组并通过在光轴上移动包括中间透镜组第一区域、中间透镜组第二区域以及中间透镜组第三区域的上述中间透镜组来进行调焦的光学系统中,上述前透镜组至少具有三个以上的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Rnl-Rn2)/(Rnl+Rn2) < 0.............(I)ndl < 1.6vdl > 67.5.............(2)其中,Rnl为在上述前透镜组中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凹透镜的物体侧的曲率半径,Rn2为在上述前透镜组中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凹透镜的像侧的曲率半径,ndl为在上述前透镜组内配置的凸透镜相对于d线的平均折射率,vdl为在上述前透镜组内配置的凸透镜的平均阿贝数。(第一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第一专利技术的摄像镜头,能够起到以下效果:在从物距无限远至等倍附近的最短摄像距离状态的整个调焦范围内减小轴上色像差、倍率色像差、场曲、畸变像差而具有高成像性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摄像镜头,还能够起到以下效果:在调焦过程中,通过使轻量的透镜组移动来节能消耗且迅速地进行自动调焦。(第一专利技术的作用)在本专利技术中,从物体侧起包括正折射力的前透镜组、负折射力的中间透镜组第一区域、正折射力的中间透镜组第二区域、正折射力的中间透镜组第三区域以及负折射力的后透镜组,在调焦过程中,上述前透镜组、上述后透镜组是固定的,在从物距无限远状态至最短摄像距离状态的范围内,上述中间透镜组第一区域从物体侧向像面侧移动,上述中间透镜组第二区域在光轴上移动,中间透镜组第三区域在从物距无限远状态至最短摄像距离状态的范围内从像面侧向物体侧移动。在调焦时,如上所述,如果固定上述前透镜组和上述后透镜组,并在从物距无限远状态至最短摄像距离状态的范围内,使上述中间透镜组第一区域从物体侧向像面侧移动,使上述中间透镜组第二区域在光轴上移动,使上述中间透镜组第三区域在从物距无限远状态至最短摄像距离状态的范围内从像面侧向物体侧移动,则具有以下优点。如果在调焦时固定上述前透镜组,则与上述前透镜组移动的镜头类型相比,由调焦产生的摄像镜头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变化消失,从而能够减少在拍摄时接触到被摄体的可能性。另外,能够避免在调焦时由探出大型且高重量的被摄体侧透镜组而产生的、给驱动器的负载增加、镜筒外形大型化。并且,能够在整个调焦范围内得到高成像性能。开口光圈被固定地配置于上述中间透镜组中,实现移动透镜组的轻量化,实现机械结构的简单化。另外,在从物距无限远状态至最短摄像距离状态的范围内,优选缩小开口光圈的直径。由开口光圈决定Fno光线即轴上的最大高度光线,能够抑制上述前透镜组的外径大型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在从物体侧到像侧依次具有正折射力的前透镜组、中间透镜组以及负折射力的后透镜组并通过在光轴上移动包括中间透镜组第一区域、中间透镜组第二区域以及中间透镜组第三区域的上述中间透镜组来进行调焦的光学系统中,上述前透镜组至少具有三个以上的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上述摄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Rn1?Rn2)/(Rn1+Rn2)<0????·············(1)nd1<1.6vd1>67.5?????????·············(2)其中,Rn1为在上述前透镜组中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凹透镜的物体侧的曲率半径,Rn2为在上述前透镜组中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凹透镜的像侧的曲率半径,nd1为在上述前透镜组内配置的凸透镜相对于d线的平均折射率,vd1为在上述前透镜组内配置的凸透镜的平均阿贝数。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2.12 JP 2011-271638;2011.12.12 JP 2011-27161.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在从物体侧到像侧依次具有正折射力的前透镜组、中间透镜组以及负折射力的后透镜组并通过在光轴上移动包括中间透镜组第一区域、中间透镜组第二区域以及中间透镜组第三区域的上述中间透镜组来进行调焦的光学系统中, 上述前透镜组至少具有三个以上的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上述摄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Rnl-Rn2)/(Rnl+Rn2) < 0.............(I) ndl < 1.6vdl > 67.5.............(2) 其中,Rnl为在上述前透镜组中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凹透镜的物体侧的曲率半径, Rn2为在上述前透镜组中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凹透镜的像侧的曲率半径, ndl为在上述前透镜组内配置的凸透镜相对于d线的平均折射率, vdl为在上述前透镜组内配置的凸透镜的平均阿贝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55 < vd3 < 75.............(3) 1.55 < nd3 < 1.65.............(4) 其中,nd3为构成上述中间透镜组第二区域的凸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vd3为构成上述中间透镜组第二区域的凸透镜的阿贝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58 < f2/f < -0.36.............(5) 其中,f为整个系统的焦距, f2为上述中间透镜组第一区域的焦距。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28 < f4/f3 < 1.95.............(6) 其中,f3为上述中间透镜组第二区域的焦距, f4为上述中间透 镜组第三区域的焦距。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后透镜组中,最靠近像侧具有最靠像侧凹透镜,还具有在物体侧与该最靠像侧凹透镜邻接的凸透镜,上述摄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0.23 < D/FR < -0.0l.............(7) 其中,FR为上述最靠像侧凹透镜的焦距, D为上述最靠像侧凹透镜与在物体侧与上述最靠像侧凹透镜邻接的上述凸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6.—种摄像镜头,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达宣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腾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