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春海专利>正文

风动打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0934 阅读:2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磨削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风动打磨机,它包括有外壳、转轴、进气头、尾盖、风轮、夹持套和轴承,夹持套与轴承的外圈为可活动连接,夹持套上开设有开口槽,夹持套上端面的周沿设有上斜面,夹持套与进气头之间设有可对夹持套进行挤压的压套,压套下端面的内侧周沿设有与上斜面配合的上对应斜面,装配时,夹持套与轴承的外圈之间具有间隙,轴承可与夹持套作相对移动,而自动调整轴承与夹持套的装配位置,使轴承没有承受轴向力,开口槽使得夹持套在承受径向压力时产生径向收缩变形,夹持套将轴承压紧固定,这样装配后轴承没有承受轴向力,轴承不易磨损,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磨削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风动打磨机
技术介绍
模具制造的毛边修磨、模腔的抛光、精细工艺品的加工等领域 通常都要用到利用具有压力的气流作为动力的风动打磨机。现有的 风动打磨机包括有外壳、转轴、进气头、尾盖和头盖,转轴设置在 外壳内部,转轴的下端连接磨头,进气头设置在外壳上端,尾盖套 设在进气头上,转轴上固定套接有两个风轮,两个风轮之间设有与 外壳卡接的夹持套,夹持套通过轴承与转轴连接,风轮上开设有若 干个弧形通风槽,夹持套上开设有弧形方向与通风槽相反的弧形转 风槽,气流通过通风槽时会使风轮转动,从而带动转轴转动;由于 这种风动打磨机的夹持套与轴承的外圈为紧密配合,轴承的内圈紧 密套接在转轴上,装配时很难把握夹持套与轴承的装配位置,装配 后容易使轴承承受轴向力甚至内外圈错位而受到损伤,导致使用时 磨损严重而容易损坏,使用寿命短,并且轴承损坏时很难更换,维 护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够自动调整 轴承与夹持套装配位置的风动打磨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风动打磨机,它包括有外壳、转轴、进气头和尾盖,转轴设置 在外壳内部,进气头设置在外壳上端,尾盖套设在进气头上,转轴 上固定套接有两个风轮,两个风轮之间设有与外壳卡接的夹持套, 夹持套通过轴承与转轴连接,所述夹持套与轴承的外圈为可活动连 接,夹持套上开设有受挤压时可发生径向弹性变形的开口槽,夹持 套上端面的周沿设有上斜面,夹持套与进气头之间设有可对夹持套 进行挤压的压套,压套下端面的内侧周沿设有与上斜面配合的上对 应斜面。所述压套与进气头之间设有盖板和弹簧,盖板上开设有气孔, 盖板下端与压套连接,弹簧上端与进气头连接,其下端与盖板上端 连接。所述夹持套下端面的周沿设有下斜面,外壳内部设有与下斜面 配合的下对应斜面。所述尾盖通过卡簧与进气头卡接,进气头上开设有进气孔和出 气孔,尾盖内壁上开设有连通进气孔与出气孔的凹槽。所述外壳底部开设有贯通的径向孔,转轴上开设有与径向孔对应的通孑L。所述外壳与进气头之间、尾盖与进气头之间均设有密封圈。 所述开口槽贯通夹持套的上端面和下端面。 所述开口槽至少有两个,开口槽将夹持套断开成至少两段。 或者所述开口槽至少有两个,其中至少有一个开口槽的开口位于夹持套的上端面,至少有一个开口槽的开口位于夹持套的下端面。所述开口槽为四个,其中两个开口槽的开口位于夹持套的上端 面,两个开口槽的开口位于夹持套的下端面,夹持套上端面和下端 面的开口槽之间相互错开。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的夹持套与轴承的外圈为可活动连 接,夹持套上开设有受挤压时可发生径向弹性变形的开口槽,夹持 套上端面的周沿设有上斜面,夹持套与进气头之间设有可对夹持套 进行挤压的压套,压套下端面的内侧周沿设有与上斜面配合的上对 应斜面,装配时,夹持套与轴承的外圈之间具有间隙,夹持套卡接 固定在外壳内,轴承可与夹持套作相对移动,而自动调整轴承与夹 持套的装配位置,使轴承没有承受轴向力,然后进气头对压套进行 挤压,压套的上对应斜面挤压夹持套的上斜面,使夹持套产生径向 压力,开口槽使得夹持套在承受径向压力时产生径向收縮变形,夹 持套将轴承压紧固定,这样装配后轴承没有承受轴向力,轴承不易 磨损,使用寿命长;更换轴承时,将进气头拆出,则夹持套的径向 压力消失,夹持套的变形恢复,其与轴承之间变为间隙配合,即可 轻易更换轴承,维护方便。其次,压套与进气头之间设有盖板和弹簧,盖板上开设有气孔, 盖板下端与压套连接,弹簧上端与进气头连接,其下端与盖板上端 连接,弹簧可以为压套提供恒定压力,使夹持套能够保持夹紧轴承。 附图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夹持套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夹持套的侧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夹持套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夹持套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见图1 4,风动打磨 机,它包括有外壳l、转轴2、进气头3和尾盖4,转轴2设置在外 壳1内部,进气头3设置在外壳1上端,尾盖4套设在进气头3上, 转轴2上固定套接有两个风轮5,两个风轮5之间设有与外壳1卡接 的夹持套6,夹持套6通过轴承7与转轴2连接,夹持套6与轴承7 的外圈为可活动连接,夹持套6上开设有受挤压时可发生径向弹性 变形的开口槽61,夹持套6上端面的周沿设有上斜面62,夹持套6 与进气头3之间设有可对夹持套6进行挤压的压套8,压套8下端面 的内侧周沿设有与上斜面62配合的上对应斜面81。压套8与进气头 3之间设有盖板9和弹簧10,盖板9上开设有气孔91,盖板9下端 与压套8连接,弹簧10上端通过支柱14与进气头3连接,其下端 与盖板9上端连接,弹簧10可以为压套8提供恒定压力,使夹持套 6能够保持夹紧轴承7。夹持套6下端面的周沿设有下斜面63,外壳 1内部设有与下斜面63配合的下对应斜面11。尾盖4通过卡簧12与进气头3卡接,安装方便。进气头3上开 设有进气孔31和出气孔32,尾盖4内壁上开设有连通进气孔31与 出气孔32的凹槽41,进气头3通入的气流从进气孔31进入凹槽41, 经过出气孔32进入外壳1内腔,可通过转动尾盖4,使凹槽41与进 气孔31和出气孔32错开,而将进气孔31与出气孔32闭合。外壳1 与进气头3之间、尾盖4与进气头3之间均设有密封圈33。外壳l 底部开设有贯通的径向孔13,转轴2上开设有与径向孔13对应的通 孔21。见图5、 6所示,开口槽61贯通夹持套6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夹 持套6形成C型结构。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见图7所示,开口槽61贯通夹持套6的 上端面和下端面,并且开口槽61至少有两个,开口槽61将夹持套6 断开成至少两段。作为又一种实施方式,见图8所示,夹持套6的开口槽61还可 以是不贯通夹持套6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的结构,开口槽61至少有两 个,其中至少有一个开口槽61的开口位于夹持套6的上端面,至少 有一个开口槽61的开口位于夹持套6的下端面,开口槽61之间的 部位形成弹性片。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槽61为四个,其中两个开 口槽61的开口位于夹持套6的上端面,两个开口槽61的开口位于 夹持套6的下端面,夹持套6上端面和下端面的开口槽61之间相互 错开。装配时,夹持套6与轴承7的外圈之间具有间隙,夹持套6卡接固定在外壳l内,轴承7可与夹持套6作相对移动,而自动调整 轴承7与夹持套6的装配位置,使轴承7没有承受轴向力,然后进 气头3对压套8进行挤压,压套8的上对应斜面81挤压夹持套6的 上斜面62,使夹持套6产生径向压力,开口槽61使得夹持套6在承 受径向压力时产生径向收縮变形,夹持套6将轴承7压紧固定,这 样装配后轴承7没有承受轴向力,轴承7不易磨损,使用寿命长; 更换轴承7时,将进气头3拆出,则夹持套6的径向压力消失,夹 持套6的变形恢复,其与轴承7之间变为间隙配合,即可轻易更换 轴承7,维护方便。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故凡依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范 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发 明专利申请范围内。权利要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风动打磨机,它包括有外壳(1)、转轴(2)、进气头(3)和尾盖(4),转轴(2)设置在外壳(1)内部,进气头(3)设置在外壳(1)上端,尾盖(4)套设在进气头(3)上,转轴(2)上固定套接有两个风轮(5),两个风轮(5)之间设有与外壳(1)卡接的夹持套(6),夹持套(6)通过轴承(7)与转轴(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套(6)与轴承(7)的外圈为可活动连接,夹持套(6)上开设有受挤压时可发生径向弹性变形的开口槽(61),夹持套(6)上端面的周沿设有上斜面(62),夹持套(6)与进气头(3)之间设有可对夹持套(6)进行挤压的压套(8),压套(8)下端面的内侧周沿设有与上斜面(62)配合的上对应斜面(8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春海
申请(专利权)人:林春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