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上衣,该上衣能够在穿着者从身体向前弯曲着的状态起身时促进该穿着者进行流畅的动作,并且能够分散作用于穿着者的负荷。在上衣(1)中,作为收紧力大于主体衣料(2)的多个收紧部(7),使脊椎的后中心夹在中间而配置有一对第一带状部(7)。一对第一带状部(7)沿着竖脊肌配置在背面侧,从与第七胸椎对应的位置延伸到与第十二胸椎对应的位置。由此,当穿着者将身体向前弯曲时,暂时伸长的带状部(7)在长度方向上收缩使主体衣料(2)收缩,与此联动,朝后的力作用于穿着者以使后背挺直。由此,能够一边支撑穿着者的后背肌肉的动作,一边施加使后背挺直的力。(*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覆盖穿着者的上身的上衣。
技术介绍
例如,作为上衣,有一种不妨碍穿着者的脊椎的运动且重点地支撑呼吸所使用的肌肉的衣服(例如,参照JP特开2002-302810号公报)。在JP特开2002-302810号公报所记载的上衣中,包括与穿着者的胸部紧贴的主体前襟,在主体前襟上配置有多个伸缩性小于主体前襟的带状布。具体来说,多个带状布沿着第一线、第二线和第三线缝合于主体前襟上,该第一线从左右的肩峰到胸骨中央相当部,该第二线从胸骨中央相当部通过胸部下方到达左右的腋部,该第三线在背面将该第二线的左右腋部附近连接。有一种要求,例如在进行工作或家务时从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动作要流畅且舒适地进行。在通常起身时,由于后背蜷曲且只有腰向前运动,因此具有负荷容易集中于一个部位的倾向,由此要求对此进行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衣,在从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能够促进穿着者的流畅的动作,并且能够分散作用于穿着者的负荷。本技术提供一种上衣,其具有包覆穿着者上身的主体衣料,其特征在于,在包覆所述穿着者背部的所述主体衣料上,形成有与所述主体衣料相比收紧力大的多个收紧部,所述收紧部具有一对第一带状部,所述一对第一带状部沿着与穿着者的竖脊肌对应的位置配置,而且在所述穿着者的身高方向上从相当于第七胸椎的位置延伸到相当于第十二胸椎的位置,使所述穿着者的脊柱的后方中心夹在所述一对第一带状部之间,所述一对第一带状部被配置为在与所述第七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经过所述第一带状部的内侧端部的垂线在与所述第十二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经过比所述第一带状部的外侧端部靠近内侧的部分。在具有上述结构的上衣中,作为收紧力大于主体衣料的多个收紧部,使脊椎的后中心夹在中间而配置有一对第一带状部。该一对带状部沿着穿着者的竖脊肌配置于背面侦牝从与第七胸椎对应的位置延伸到与第十二胸椎对应的位置。由此,当穿着者把申请向前弯曲时,暂时伸长的一对第一带状部在长度方向上收缩使主体衣料收缩,与此联动,朝后的力作用于穿着者以使后背挺直。此时,由于一对带状部沿着与竖脊肌对应的位置被配置,因此,能够一边支撑穿着者的后背肌肉的动作,一边施加使后背挺直的力。由此,促进穿着者的流畅的动作,从而将作用于穿着者的负荷分散,防止负荷集中于一个部位。在此,本技术可以优选为,在所述穿着者的与所述第十二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的左右方向上,设所述主体衣料的左侧端部与左侧的所述第一带状部之间的间隔为P1,左右的所述第一带状部之间的间隔为P2,右侧的所述第一带状部与所述主体衣料的右侧端部之间的间隔为P3,则满足公式(1),Pl: P2: P3 = I 2: I: I 2......(I)根据上述优选方案,由于以满足上述公式(I)的间隔配置了一对第一带状部,因此上衣能够使通过第一带状部作用的力在沿竖脊肌的方向上发挥作用。另外,本技术可以优选为,使收紧部还具有第二带状部,该第二带状部与一对第一带状部的下端部连接,并在穿着者的左右方向上延伸,连续到左右两侧的体侧线,该第二带状部的各端部在穿着者的正面侧的左右方向上分开。由此,当穿着者把身体向前弯曲时,第一带状部收缩,第二带状部被拉伸,使主体衣料收缩,与此联动,能够将从腋部提起后背整体的朝向上方的力作用于穿着者。另外,由于采用了第二带状部的端部在穿着者的正面侧分开且第二带状部在正面侧不连接的结构,因此能够不妨碍穿着者起身时的胸部的动作。由此,能够使穿着者的动作进一步流畅,在从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能够自然地使后背和腰动作。另外,由于采用了第二带状部在正面侧不连接的结构,因此能够防止压迫穿着者的胃部,从而能够避免穿着感下降。另外,本技术还可以优选为,第二带状部被配置为连续到比左右两侧的体侧线靠近正面侧,正面侧的部分在与穿着者的侧部对应的位置向上方倾斜。由此,在第一带状部收缩且第二带状部被拉伸时,能够将从腋部提起后背整体的朝向上方的力从比体侧线靠近正面侧的位置以包围的方式作用。由于第二带状部向上方倾斜而配置,因此能够使通过第二带状部产生的朝向上方的力有效地作用。此外,本技术可以优选为,还具有下侧收紧部,该下侧收紧部在身高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二带状部分开的下方,覆盖相当于穿着者的荐肠关节的位置。按照该技术方案,如果具有不与第二带状部连接且从背面侧覆盖相当于荐肠关节的位置的下侧收紧部,则能够利用该下侧收紧部从后向前推成为后背运动的支点的“相当于胸椎和腰椎的分界的部分”。另外,在从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能够从后向前推负荷容易集中的“相当于脊椎和骨盆的分界的部分”。由此,能够利用第一带状部和第二带状部有效地强化作用于穿着者的力。其结果是,在从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能够依次将后背和腰部自然地运动。根据本技术的上衣,在从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能够促进穿着者的流畅的动作,能够分散作用于穿着者的负荷,因此容易使穿着者实际感受到舒适的运动。附图说明图1为从背面侧表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衣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衣的右侧视图;图3为从正面侧表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衣的立体图;图4(a)、(b)为用于说明第一带状部的配置的图;图5(a) (C)为表示竖脊肌的配置的图;图6为表示荐肠关节位置的图;图7为表示上衣作用于穿着者的力的朝向的示意图;图8(a) (d)为表示从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的穿着者运动的侧视图;图9为表示穿着者竖脊肌的肌肉活动评价结果的曲线图;图10(a) (C)为表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上衣即裁缝贴身衣的图;图11 (a)、(b)为表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上衣即圆形针织贴身衣的图;图12(a)、(b)为表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上衣即吊带背心的图;图13(a)、(b)为表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紧身短上衣的图;图14(a)、(b)为表示比较例的上衣的图;图15(a)、(b)为表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上衣的图;图16(a)、(b)为表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上衣的图图17(a)、(b)为表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上衣的图;图18(a)、(b)为表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上衣的变形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上衣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的说明中,对同一或相当部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图1 图3为表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衣I的图。上衣I包括覆盖穿着者上身的贴身衣主体2。该贴身衣主体2包括覆盖穿着者上身的正面侧的前襟3和覆盖上身的背面侧的后襟4。作为上衣,列举有针织贴身衣(经编贴身衣、圆形针织贴身衣)、裁缝贴身衣、吊带背心、紧身短上衣等。在贴身衣主体2的上部中央,形成作为使穿着者的头部露出的开口部的领口部2a。在贴身衣主体2的左右两侧的上部,形成作为使穿着者的左右两胳膊露出的开口部的袖口部2b。在前襟3和后襟4上分别缝合未形成有领口部2a和袖口部2b的上端部和侧端部,构成贴身衣主体2。作为贴身衣主体2的原材料,可以采用双面拉歇尔经编针织物。当从背面侧看上衣I时,在后襟4中形成有领口部2a和袖口部2b的端部向内侧弯曲。在此,在本实施例的上衣I中,在后襟4的主体衣料上形成有收紧力大于该主体衣料的多个收紧部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上衣,其具有包覆穿着者上身的主体衣料,其特征在于,?在包覆所述穿着者背部的所述主体衣料上,形成有与所述主体衣料相比收紧力大的多个收紧部,?所述收紧部具有一对第一带状部,所述一对第一带状部沿着与穿着者的竖脊肌对应的位置配置,而且在所述穿着者的身高方向上从相当于第七胸椎的位置延伸到相当于第十二胸椎的位置,使所述穿着者的脊柱的后方中心夹在所述一对第一带状部之间,?所述一对第一带状部被配置为在与所述第七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经过所述第一带状部的内侧端部的垂线在与所述第十二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经过比所述第一带状部的外侧端部靠近内侧的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21 JP 2011-2321121.一种上衣,其具有包覆穿着者上身的主体衣料,其特征在于, 在包覆所述穿着者背部的所述主体衣料上,形成有与所述主体衣料相比收紧力大的多个收紧部, 所述收紧部具有一对第一带状部,所述一对第一带状部沿着与穿着者的竖脊肌对应的位置配置,而且在所述穿着者的身高方向上从相当于第七胸椎的位置延伸到相当于第十二胸椎的位置,使所述穿着者的脊柱的后方中心夹在所述一对第一带状部之间, 所述一对第一带状部被配置为在与所述第七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经过所述第一带状部的内侧端部的垂线在与所述第十二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经过比所述第一带状部的外侧端部靠近内侧的部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穿着者的与所述第十二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的左右方向上,设所述主体衣料的左侧端部与左侧的所述第一带状部之间的间隔为P1,左右的所述第一带状部之间的间隔为P2,右侧的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本智子,山田隆登,一场绫,角野真树,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华歌尔,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