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独立权利要求的前序部分所述类型的旋转式电力机械变换器。
技术介绍
这种变换器从W003/075437 (US7164219)已知,申请人认为该文献是最接近的现有技术。虽然这份公开文献详细描述了这种不具有永磁构件的变换器的实施例,但它在权利要求4中提到中间转子(第二转子),所述中间转子在一个表面上设有永磁材料和在另一表面上设有容纳外部可接近的控制绕组的凹槽。在第5页第26行至第6页第12行描述了这个结构是怎样导致在其中开有凹槽的转子表面上形成“虚拟磁极”的,所述磁极能够在绕组中控制电流的影响下在中间转子的圆周方向上转变。它的目的被理解为试图影响渗透到定子中的由永磁构件产生的部分磁力线,并且当变换器以更高旋转速度运行时,这个定子磁力线必须减小。确实,当旋转机械以更高旋转速度运行时,减小旋转机械的定子中的磁力线是很长时间以来本身已知的一项措施。然而,根据所述提议得到的方法的效率不是非常高,同时实施这项提议所必需的转子结构存在几个缺陷。W003/075437还注意到为了在中间转子的表面上形成可转换的虚拟磁极(因而没有材料磁极和没有凸极),这个转子必需具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8.05 NL 10381511.旋转式电力机械变换器(2,80),包括:围绕公共轴线(21)布置的, -定子(10, 88),其包括磁路和多相励磁绕组(12,90), -第一(内部)转子(14,92),其与所述定子(10,88)相距一距离并且联接到第一外部可接近的轴(22,96),所述第一(内部)转子(14,92)包括磁路和多相励磁绕组(16,116),-第二(中间)转子(18,104),其位于所述第一转子(14,92)和定子(10,88)之间,联接到第二、外部可接近的轴(28,107),所述第二(中间)转子(18,104)包括磁路和永磁构件(20,56, 106),用于与至少所述定子(10,88)的磁路相协作,以便由这些永磁构件(20,56,106)产生的磁力线横截这些磁转子电路和定子电路, 其特征在于, 每个用于改变各自第二转子区域(62,135,162)的至少一部分的磁化状态的装置位于两个连续的永磁构件(20,56,106)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包括用于承载DC电流的至少一个外部可接近的控制绕组(19,61,134),所述永磁构件(20,56, 106)和控制绕组(19,61, 134)布置成使得一方面由所述永磁构件(20,56,106)产生的和另一方面由至少一个控制绕组(19,61,134)中的电流产生的各自磁力线在这个转子(18,104) 中共用占用连续永磁构件(20,56,106)之间的各自中间转子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至少一个共同磁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包括永磁控制构件(150),其可调整它的磁极的取向并且容纳在这个转子中的在所述永磁构件(20,56)之间的区域附近的位置上。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10)具有圆柱形结构并且经由第一空气间隙(52)围绕套管形的第二(中间)转子(18),所述套管形的第二(中间)转子(18)具有指向所述定子(10)的第一外表面和指向第一转子(14)的第二外表面,第二空气间隙(50)出现在这个第二外表面和圆柱形第一转子(14)之间, -所述永磁构件(20,56 )每个具有指向所述第一转子(14)的第一磁极和指向所述定子(10)的相对的第二磁极,所述磁极分别具有第一磁极性和第二磁极性,所述极性在圆周方向上在相邻磁极之间交替, -第一磁路,其从每个第一磁极出发,横过所述相邻的第二空气间隙,穿过所述第一转子(14)的磁路延伸,返回到相反极性的每个相邻磁极, -第二磁路,其从每个第二磁极出发,横过所述第一空气间隙,穿过所述定子(10)的磁路延伸,到达相反极性的每个相邻磁极,和 -第三磁路(62),其存在于相反极性的相邻磁极之间的第二转子(18)中并且在这个转子的圆周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二(中间)转子设有位于所述第三磁路(62)附近的控制绕组(19,61)以承载所述可控DC电流,使得由所述控制绕组(19,61)中的电流产生的磁力线叠加由所述永磁构件(20,56)提供的磁力线并且穿过这些第三磁路且藉此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丁·雅各布斯·赫爱耶马凯斯,
申请(专利权)人:马丁·雅各布斯·赫爱耶马凯斯,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