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内窥镜装置,包括内窥镜部分,还包括活检部分,且该活检部分位于该内窥镜部之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子内窥镜装置,通过将活检装置和内窥镜有效的进行整合,以实现内窥镜观测和活检取样一次性完成,降低活检取样的难度,提高取样的准确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内窥镜,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活检功能的电子内窥镜装置。
技术介绍
内窥镜装置用于伸入患者的脏器或体腔等,以直接观察病患部。在内窥镜的使用过程中,内窥镜管体是从患者的口腔伸入,以观察病患部,之后若需要对患者的病患处进行活检取样时,再另外伸入一活检装置,配合内窥镜的观察对患部进行活检取样。从患者口腔插入内窥镜管体会造成患者极大的痛楚和不适,在进行活检时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不适,而有时病患处可能存在一些阻碍内窥镜观察的组织代谢代谢物,内窥镜观测不清楚的情况下,使用活检装置进行取样的难度相应增大,取样的准确度也有所降低,给医护人员的诊断以及治疗工作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内窥镜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内窥镜观测和活检取样不能一次性完成,以及活检取样难度较高和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内窥镜装置,包括内窥镜部分,还包括活检部分,且该活检部分位于该内窥镜部之内。该内窥镜部分包括:内窥镜头部、主体管和控制单元;该活检部分包括:活检钳、活检钳连接管和活检钳控制端;该内窥镜头部的壳体连接该主体管的一端;该内窥镜头部的壳体具有一开口,该活检钳能从该开口伸出;该主体管的另一端连接在控制单元的外壳体上,该活检钳控制端安装于该外壳体上;该活检钳连接管穿过该主体管,其一端连接活检钳,另一端连接该活检钳控制端;该活检钳控制端通过该活检钳连接管控制该活检钳从该内窥镜头部的壳体中伸出和缩回,以及控制活检钳的 钳部的张开和闭合。该活检钳包括包括两钳部、两铰链板和固定部;该两钳部的中轴通过一销轴固定在该固定部上;该固定部连接在该活检钳连接管上,该两钳部的尾端分别连接两铰链板的一端;该活检钳连接管中穿设有一钢丝,该钢丝与该两铰链板的另一端铰接。该活检钳控制端包括一中空的柱状体及套在柱状体上的活动栓,该钢丝穿过该柱状体连接至该活动栓;该柱状体上设有一与活动栓对应的滑槽,以使该活动栓能在该柱状体上前后移动,以向前推动该钢丝或向后拉动该钢丝。该活检钳控制端与该活检钳连接管为刚性连接,该活检钳控制端向主体管内中推动该活检钳连接管时,带动该活检钳从该内窥镜头部伸出,该活检钳控制端向主体管外拉动该活检钳连接管时,带动该活检钳缩回至该内窥镜头部。该活检钳控制端包括一^^合部,该控制单元的外壳体上包括一与该卡合部对应的卡槽;通过转动活检钳控制端能使该卡合部与该卡槽对准,以使活检钳控制端插入该卡槽中以推动该活检钳连接管。该卡槽的长度为一预设距离,以使活检钳控制端向主体管内中推动该活检钳连接管至该预设距离时,该卡槽的顶端顶住该卡合部使该活检钳控制端不能继续推动该活检钳连接管。该卡槽的顶端还设置有一锁定部,该卡合部顶至该卡槽的顶端时,旋转该活检钳控制端能使该卡合部进入该锁定部进行锁定,以固定住该活检钳控制端。该主体管中还穿设有一给药管,该给药管的一端连接该内窥镜头部壳体上所开的一孔洞。该主体管中还穿设有注气/吸取管道,该注气/吸取管道一端连接该内窥镜头部壳体上所开的一孔洞,另一端连接一双向气泵。本专利技术的电子内窥镜装置,通过将活检装置和内窥镜有效的进行整合,以实现内窥镜观测和活检取样一次性完成,降低活检取样的难度,提高取样的准确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电子内窥镜装置的结构视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头部的结构示意图3所示为主体管的剖面图4a_4c所示为活检取样的示意图5所示为卡和部和卡槽的结构示意图6a_6b所示为活检钳的结构示意图7a_7c所示为柱状体的结构示意图8a_8b所示为活动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专利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所附附图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电子内窥镜装置,通过将活检装置和内窥镜有效的进行整合,以实现内窥镜观测和活检取样一次性完成,降低活检取样的难度,提高取样的准确度。参见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电子内窥镜的结构视图,图2所示为内窥镜头部的剖面图。该电子内窥镜装置主要包括内窥镜部分和活检部分。内规镜部分包括:内规镜头部 2、王体管I和控制单兀4 ;内规镜的头部2包括一壳体23,壳体23中安装有微型高清图像获取21和超高亮LED照明装置22 ;壳体23的侧壁还设有一开口,活检钳6能从该开口伸出。参见图3所示为主体管I的剖面图,主体管I中具有活检钳连接管31、电缆14、给药管11、注气/吸取管12和头部控制钢丝13。活检部分包括:活检钳6,活检钳连接管道31和活检钳控制端3。如图1所示,内窥镜头部的壳体23的后端连接主体管I的一端,主体管I的另一端连接至控制单元4的外壳体44,该外壳体44可以分为可拆卸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两部分,主体管I连接至下壳体上;活检钳控制端3安装在控制单元的外壳体44上;在控制单元4的外壳体44上还可以安装例如内窥镜的头部控制端43等,以下会进行介绍。活检钳6位于在内窥镜头部的壳体23中,活检钳6的尾部连接活检钳连接管道31的一端,活检钳连接管道31的另一端连接至活检钳控制端3 ;活检钳控制端3通过活检钳连接管31控制活检钳6从内窥镜头部的壳体23伸出和缩回,以及控制活检钳6的钳部63的张开和闭合。如图2所示,活检钳6位于内窥镜头部的壳体23的尾端,使用内窥镜观测时,活检钳6缩在内窥镜头部的壳体23中,需要进行活检时,活检钳6可从壳体23的侧壁的开口伸出,进行取样。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设计·控制活检钳6的伸出和缩回:活检钳连接管31在主体管I内,其一端连接活检钳6,另一端连接活检钳控制端3,活检钳控制端3与活检钳连接管31为刚性连接,活检钳控制端3在主体管I内向前推动活检钳连接管31时,使活检钳6从内窥镜头部的壳体23的侧壁的开口伸出,活检钳控制端3向主体管I外拉动活检钳连接管31时,使活检钳6缩回至头部的壳体23内。在实际操作中,活检钳6在常态下应是缩在内窥镜头部的壳体23中,需要取样时才伸出,并且活检钳6伸出的距离应在一合适的距离,便于取样操作。如预设的合适距离可以为:在活检钳6缩在内窥镜头部的壳体23的状态下,略长于活检钳6的顶端至内窥镜头部的壳体23的顶端的一距离,由此使得在活检钳6在伸出了预设距离时,其位于内窥镜的视野范围内且距离摄像头21很近,便于工作人员观察并操作。在使用内窥镜进行观察时,为了避免活检钳控制端不因误操作而伸出,参见图1和图4所示,活检钳控制端3插设在控制单元4中,且如图4a-4c及图5所示,该活检钳控制端3进一步细分为柱状体34和手柄35,设置手柄35以便于把持;柱状体34是中空的,其前端连接活检钳连接管31,柱状体34上设有一突起部分作为卡合部32 ;而控制单元4的外壳体44上相应设置有一卡槽41,且该卡槽41与卡合部32相互匹配,通过转动活检钳控制端3,使卡合部32与卡槽41对准后,活检钳控制端3才能插入卡槽41,以在卡槽41中移动,推动活检钳连接管31。卡和部32和卡槽41未对准时无法推动活检钳连接管31,由此可避免误操作。为了使活检钳6推出的距离合适,卡槽41的长度应等同与上述的预设距离,以使活检钳控制端3向主体管I内推动活检钳连接管31至该预设距离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内窥镜装置,包括内窥镜部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检部分,且该活检部分位于该内窥镜部之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内窥镜装置,包括内窥镜部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检部分,且该活检部分位于该内窥镜部之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窥镜部分包括:内窥镜头部、主体管和控制单元;该活检部分包括:活检钳、活检钳连接管和活检钳控制端; 该内窥镜头部的壳体连接该主体管的一端;该内窥镜头部的壳体具有一开口,该活检钳能从该开口伸出; 该主体管的另一端连接在控制单元的外壳体上,该活检钳控制端安装于该外壳体上; 该活检钳连接管位于该主体管内,其一端连接活检钳,另一端连接该活检钳控制端; 该活检钳控制端通过该活检钳连接管控制该活检钳从该内窥镜头部的壳体中伸出和缩回,以及控制活检钳的钳部的张开和闭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活检钳包括包括两钳部、两铰链板和固定部; 该两钳部与一销轴铰接,该销轴固定在该固定部上; 该固定部连接在该活检钳连接管上,该两钳部的尾端分别铰接连接两铰链板的一端; 该活检钳连接管中穿设有一钢丝,该钢丝的一端与该两铰链板的另一端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活检钳控制端包括一中空的柱状体及套在柱状体上的活动栓,该钢丝的另一端穿过该柱状体连接至该活动栓;该柱状体上设有一与活动栓对应的滑槽,以使该活动栓能在该柱状体上前后移动,以向前推动该钢丝或向后拉动该钢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亦范,
申请(专利权)人:张亦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