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削加工中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9203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削加工中心,其包括:机床框架、具有第一工件主轴的第一工件主轴单元、布置在机床框架上的具有第二工件主轴的第二工件主轴单元、至少一个布置在机床框架上的刀架单元、以及工作室(在所述工作室内可以借助刀具对在工件主轴单元内保持的工件进行加工),为了如此改进所述车削加工中心,即所述车削加工中心在涵盖车削加工可能性和/或铣削加工可能性的情况下被尽可能紧凑地构造,提出:所述机床框架具有由两个相互间隔布置的立柱构成的机床床身,所述第一工件主轴单元布置在立柱中的第一立柱的朝向所述工作室的正侧上,所述第二工件主轴单元布置在立柱中的第二立柱的朝向所述工作室的正侧上,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刀架单元布置在所述立柱之一的朝向相应另一个立柱的横向侧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削加工中心,包括机床框架、在所述机床框 架上布置的第一工件主轴单元(所述第一工件主轴单元具有可以围绕 第一工件主轴轴线转动的第一工件主轴)、在所述机床框架上布置的 第二工件主轴单元(所述第二工件主轴单元具有可以围绕第二工件主 轴轴线转动的第二工件主轴)、至少一个在所述机床框架上布置的刀 架单元(在所述刀架单元上布置有至少一个刀具,用于加工在所述工 件主轴单元上保持的工件)、以及工作室(在所述工作室中可以借助 刀具对被保持在所述工件主轴单元中的工件进行加工)。
技术介绍
这种车削加工中心由现有技术公知,其中在由现有技术公知的车 削加工中心存在不利的很大的空间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因而在于,如此改进此类车削加工中心,即此类车 削加工中心在涵盖车削加工可能性和/或铣削加工可能性的情况下尽可 能紧凑地构造,此外还确保尽可能高的加工精度。该任务在开始部分描述的类型的车削加工中心中根据本专利技术以如 下方式解决,即所述机床框架具有由两个相互间隔布置的立柱构成的 机床床身,所述第一工件主轴单元布置在第一立柱的朝向所述工作室 的正侧上,所述第二工件主轴单元布置在第二立柱的朝向所述工作室 的正侧上,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刀架单元布置在所述立柱之一的朝向相 应另一个立柱的横向侧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的优点见于,由于机床床身的由两个立柱 所构成的构造而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该车削加工中心可以在机床床 身的稳定性高的情况下被构造得尽可能紧凑。在此特别有利的是,这些立柱以其纵轴线以横向于所述机床框架 的安放面的方式延伸,使得这些立柱可以竖立在安放面上,进而可以 以简单方式加构工件主轴单元和刀架单元。在这里原则上可以考虑的是,这些立柱以其纵轴线在不同方向上延伸、例如相互呈v形延伸。然而特别有利的构型设置为,这些立柱彼此平行地延伸。此外,在到目前为止所述的解决方案范围中,可以如此构成这些 立柱,以使得这些以其纵向轴线倾斜地延伸,也就是说以与安放面呈 锐角的方式延伸。然而根据一个适当的解决方案设置为,这些立柱以 基本垂直于安放面的方式延伸。此外,这些立柱也可以具有基本不同的长度。而结构上有利解决方案设置为,这些立柱具有大约相同的长度。通过相互间隔布置这些立柱而得到的空间也可以被这些立柱之间 的壁或者连接结构贯穿通过。而根据特别有利的解决方案设置为,在这些立柱之间设置有至少 一个通道,也就是说,在这些立柱之间存在可以从两侧自由进入的自 由空间。在设置通道时可以考虑的最简单的情况是,将这些立柱竖立于框15架基座之上并且相互之间没有连接。然而,为了能够彼此相对稳定地定位这些立柱而优选设置为,通 过至少一个横向支撑架连接这些立柱。在此,在设有通道的情况下设置为,横向支撑架位于通道之外。结构上有利解决方案设置为,通过至少一个横向支撑架在端侧连 接这些立柱。在这里可以在相对于框架基座对置的一侧设置有所述至少一个横 向支撑架。然而也可以考虑的是,在这些立柱的两个端部借助横向支撑架相 互连接这些立柱。横向支撑架可以以不同方式和类型构成。例如,横向支撑架可以是要与这些立柱连接的独立部件。对于结构稳定性特别适当的解决方案设置为,所述至少一个横向 支撑架是在所述立柱中的至少一个上成型的,进而与所述立柱中的至 少一个构成一个单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该横向支撑架可以以可拆 卸的方式与其它立柱连接。然而还可以考虑的是,将横向支撑架以整合的方式构成为两个在 这两个立柱上一起成型的部件。到目前为止尚未对根据本专利技术而构造的机床床身的构成进行详细 说明。原则上可以考虑的是,将机床床身构成为一体的部件,然而出于简化生产的原因有利的是,以两个部件组装构成该机床床身。在此,可以在不同位置对机床床身进行分离。有利的解决方案设 置为,机床床身由第二立柱与具有至少一个横向连接板的第一立柱组 装而成,其中第二立柱与具有至少一个横向连接板的第一立柱构成机 床床身的两个部件。鉴于稳定性特别适当的结构上的解决方案设置为,连接这些立柱 以构成轭状床身。这种轭状床身特别设置为,轭状床身包围至少一个通道。如果轭状床身包围两个通道,仍将存在轭状床身。到目前为止尚未关于立柱正侧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于是有利解决方案设置为,这些立柱具有平整化的正侧,于是在 该平整化的正侧上可以以简单方式装配工件主轴单元。此外关于正侧的分布设置为,各个正侧以横向于机床框架的安放 面的方式分布,其中在有利的解决方案设置为,这两个正侧位于共同 的几何平面内。此外同样适当的方式设置为,这些立柱具有朝向彼此的、平整化 的横向侧,其中可以在这些横向侧的至少一个上配置刀架单元。优选的是,在这里平整化的横向侧被布置在通道的对置的侧上。此外,同样优选也可以设置为,这些横向侧以横向于机床框架的 安放面的方式分布。到目前为止尚未关于立柱自身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这些立柱基本具有各自的横截面形状,这种横截面形状在这里可 以是圆形或者椭圆形,其中正侧和横向侧有可能是圆形或者椭圆形横 截面形状的平整部。然而还可以考虑的是,这些立柱具有多边形的横截面形状。例如立柱的三角形横截面形状也是可以考虑的。一个特别有利的解决方案设置为,这些立柱具有大约长方形的横 截面形状。到目前为止尚未关于在立柱上的工件主轴单元的布置方式进行详 细说明。原则上可以考虑的是,工件主轴单元静态地布置在这些立柱的正特别有利的解决方案设置为,所述工件主轴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可 以以平行于相应的正侧、相对于机床床身运动的方式引导,以使得对 于加工工件所必需的轴向运动可以借助工件主轴单元来实现。然而适当的是,各个工件主轴单元以平行于分别承载工件主轴单 元的正侧、相对于机床床身沿着限定的运动轴线可运动的方式引导。为了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削加工中心中获得轴向移动的有利分配而 优选设置为,所述工件主轴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以平行于其相应的工件 主轴单元、相对于所述机床床可运动的方式引导。优选设置为,两个工件主轴单元以平行于其相应的工件主轴轴线、 相对于机床框架可运动的方式引导。为了获得另一个自由度而进一步优选设置为,工件主轴单元以横 向于其相应的工件主轴轴线、相对于机床床身可运动的方式引导。为了尽可能最优地借助这两个工件主轴单元来加工工件而优选设 置为,这两个工件主轴单元借助其工件主轴轴线可以在共同的几何主 轴引导平面内运动。到目前为止尚未关于刀架单元的数量进行详细说明。仅可以确定, 需要至少一个刀架单元。然而特别有利的是,设置有两个刀架单元。刀架单元的有利分配在于,这两个刀架单元的每一个都布置在机 床床身的这些立柱之一的横向侧上。原则上可以考虑的是,将这两个刀架单元布置在一个立柱上。然而特别有利的是,将第一和第二刀架单元布置在机床床身的不 同的立柱上。在加工中关于精度特别有利的解决方案设置为,设置有第一刀架 单元,并且第一刀架单元是配属于第一工件主轴单元的,于是可以以 简单方式实现对在第一工件主轴单元中保持的工件进行加工。在此,鉴于加工精度有利的是,将第一刀架单元布置在承载第一 工件主轴单元的立柱上。19此外还优选地设置有第二刀架单元,并且第二刀架单元是配属于 第二工件主轴单元的。在这种情况下同样有利的是,将第二刀架单元布置在承载第二工 件主轴单元的立柱上。到目前为止尚未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车削加工中心,包括: 机床框架(10), 在所述机床框架(10)上布置的第一工件主轴单元(50),所述第一工件主轴单元(50)具有能够围绕第一工件主轴轴线(56)转动的第一工件主轴(54), 在所述机床框架(10)上布置的 第二工件主轴单元(70),所述第二工件主轴单元(70)具有能够围绕第二工件主轴轴线(76)转动的第二工件主轴(74), 至少一个在所述机床框架(10)上布置的刀架单元(100、150),在所述刀架单元(100、150)上布置有至少一个 刀具,用于加工保持在所述工件主轴单元(50、70)上的工件, 以及工作室(40),在所述工作室(40)中,能够借助刀具对在所述工件主轴单元(50、70)上保持的工件(W)进行加工, 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床框架(10)具有由两个相互 间隔布置的立柱(20、22)所构成的机床床身(18), 所述第一工件主轴单元(50)布置在所述立柱中的第一立柱(20)的朝向所述工作室(40)的正侧(34)上, 所述第二工件主轴单元(70)布置在所述立柱中的第二立柱(22)的朝 向所述工作室(40)的正侧(36)上, 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刀架单元(100、150)布置在所述立柱(20、22)之一的朝向相应另一个立柱(22、20)的横向侧(120、170)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沃尔特格罗斯曼
申请(专利权)人:哈恩和特斯基工件指数有限商业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