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麦华彬专利>正文

一种充电系统、及待充电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790569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0 0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电系统,包括待充电设备、以及为带充电设备供电的供电板;供电板包括输出电源的供电电极;待充电设备包括设有开孔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可充电电池、以及隐藏于开孔中的充电触点;供电电极与充电触点之间设有驱动机构;供电电极与充电触点之间还设有推动供电电极和/或充电触点复位的复位机构。在使用时,通过驱动机构使得供电电极与充电触点穿过开孔接触导电,将供电板的电源通过供电电极、充电触点,传送至待充电设备的可充电电池;而且,通过复位机构的设置,使得可以在不需要充电时,使得充电触点隐藏于外壳的开孔内,避免了充电触点的外露所带来的缺陷,进一步的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安全性等。(*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充电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用于便携电子设备的充电系统、以及待充电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发展,平板电脑、手机、PDA、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PSP等便携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现有的便携电子设备通常包括主机、以及可充电电池。通过可充电电池为主机工作供电,并可通过带有充电接头的电源线接入外接电源,为可充电电池充电,从而保证便携电子设备的工作。进一步的,由于便携电子设备自身的可充电电池的容量有限、或不容易拆卸等缺陷,市场上出现了附加在电子设备外围的附加装置,如附加备用电源,直接套设在便携电子设备外围,再通过充电接头、或带有充电接头的电源线与便携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连接,为便携电子设备提供备用电源。现有的上述便携电子设备或附加装置都必须通过电源线与外界电源连接,进行充电,由于线缆的存在,影响了使用的便捷性。而且,在使用时容易插拔不当、或损坏,造成接触不良,造成无法充电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避免使用线缆充电、并可避免充电触点外凸的充电系统。本技术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避免使用线缆充电、并可避免充电触点外凸的待充电设备。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充电系统,包括待充电设备、以及为所述带充电设备供电的供电板;所述供电板包括输出电源的供电电极;所述待充电设备包括设有开孔的外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可充电电池、以及隐藏于所述开孔中与所述供电板配合并为所述可充电电池充电的充电触点;所述供电电极与所述充电触点之间设有驱动两者穿过所述开孔接触导电的驱动机构;所述供电电极与所述充电触点之间还设有推动所述供电电极和/或所述充电触点复位的复位机构。在本技术的充电系统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在所述充电触点上设置的永磁件、以及在所述供电电极处设置与所述永磁件吸合的磁介质;或者,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在所述供电电极上设置的永磁件、以及在所述充电触点处设置与所述永磁件吸合的磁介质。在本技术的充电系统中,所述充电触点为中空充电触点,所述永磁件设置在所述中空充电触点内部;所述供电电极为磁介质制作的供电电极;或者,所述供电电极为中空供电电极,所述永磁件设置在所述中空供电电极内部;所述充电触点为磁介质制作的充电触点。在本技术的充电系统中,所述充电触点活动设置在所述外壳内,并隐藏在所述开孔中;所述驱动机构带动所述充电触点伸出所述外壳的开孔与所述供电电极接触导电,并且,所述复位机构带动所述充电触点复位隐藏于所述开孔中。在本技术的充电系统中,所述外壳包括相组合的第一板以及第二板;所述开孔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上,并且所述充电触点活动安装在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充电触点外围带动所述充电触点复位的至少两个弹性臂,并且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在本技术的充电系统中,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相对的内侧设有容纳限位所述弹性臂的容纳腔。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待充电设备,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可充电电池,所述附加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可充电电池连接的充电触点;所述外壳上设有供所述充电触点伸出的开孔;所述充电触点上设有带动其伸出所述开孔的驱动机构、以及带动所述充电触点复位隐藏于所述开孔内的复位机构。在本技术的待充电设备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充电触点上的永磁件,或者,可被永磁件吸合的磁介质;所述充电触点为中空可充电触点。在本技术的待充电设备中,所述外壳包括相组合的第一板以及第二板;所述开孔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上,并且所述充电触点活动安装在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充电触点外围带动所述充电触点复位的至少两个弹性臂,并且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在本技术的待充电设备中,所述待充电设备为附加装置,所述附加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可充电电池连接向外供电的供电接头;或者,所述待充电设备为便携电子设备。实施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使用时,通过驱动机构使得供电电极与充电触点穿过开孔接触导电,将供电板的电源通过供电电极、充电触点,传送至待充电设备的可充电电池,避免了采用线缆、插头等有线方式为待充电设备充电的缺陷;而且,通过复位机构的设置,使得可以在不需要充电时,使得充电触点隐藏于外壳的开孔内,避免了充电触点的外露所带来的缺陷,进一步的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安全性等。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充电系统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充电系统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充电系统的待充电设备的组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示,是本技术的充电系统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待充电设备30、以及为带充电设备供电的供电板10。该供电板10与外接电源连接,提供充电电源,设有供电电极11,通过供电电极11为待充电设备30输出充电电源。该待充电设备30可以为便携电子设备、也可以为便携电子设备的附加装置(如备用电源)。当待充电设备30为附加装置时,可以设有供电接头,当附加装置套设在便携电子设备外围时,通过供电接头与便携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连接,为便携电子设备提供备用电源。下面以备用电源作为例子进行说明,但不作为限定,其他设备同样适用。如图所不,该待充电设备30包括设有开孔323的外壳32、设置在外壳32内的可充电电池、以及通过开孔323与供电板10配合并为可充电电池充电的充电触点31 ;在供电电极11与充电触点31之间设有驱动两者通过开孔323接触导电的驱动机构。图中示意性的给出了两组供电电极和充电触点,可以理解的,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一组或更多组供电电极和充电触点。在本实施例中,该外壳32包括相组合的第一板321和第二板322,开孔323设置在第一板321上,而充电触点31可活动的安装在第一板321和第二板322之间,通过驱动机构带动充电触点31伸出开孔323。该充电触点31通过导线、触点等方式与可充电电池导电连接,从而通过充电触点31接入电源,为可充电电池充电。该驱动机构包括永磁件33和磁介质,通过永磁件33与磁介质的吸合,可使充电触点31和电极之间进行导电接触。如图所示,该充电触点31为中空充电触点31,永磁件33固定安装在中空充电触点31的内部空间;而磁介质设置在供电电极11处,例如将供电电极11整个采用磁介质制成、或者在供电电极11内设置磁介质,或者,在靠近供电电极11的位置处增加独立的磁介质件。其中,磁介质可以为铁、钴、镍、磁铁等。可以理解的,也可以将永磁件设置在供电电极中,而将磁介质设置在充电触点上;例如,将供电电极设置为中空供电电极,将永磁件设置在中空供电电极内部;而充电触点由磁介质制作成型,同样可以将充电触点和供电电极进行吸合接触导电。进一步的,在供电电极11和充电触点31之间还设有复位机构,在本实施例中,复位机构设置在充电触点31上,在解除了驱动机构的力后,通过复位机构推动充电触点31复位。可以理解的,也可以将复位机构设置在供电电极11上,来带动供电电极11复位,此时驱动机构将供电电极伸入到开孔323内,与隐藏在开孔323内的充电触点接触导电,而完成充电时,利用复位机构带动供电电极退出开孔,同样可以实现充电触点的隐藏功能。如图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待充电设备、以及为所述带充电设备供电的供电板;所述供电板包括输出电源的供电电极;所述待充电设备包括设有开孔的外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可充电电池、以及隐藏于所述开孔中与所述供电板配合并为所述可充电电池充电的充电触点;所述供电电极与所述充电触点之间设有驱动两者穿过所述开孔接触导电的驱动机构;所述供电电极与所述充电触点之间还设有推动所述供电电极和/或所述充电触点复位的复位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麦华彬
申请(专利权)人:麦华彬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