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充放电控制电路。该充放电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器,充电电路和放电电路,其中,所述控制器具有第一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和第二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所述第一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与所述放电电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调整所述第一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输出的占空比,控制外部电源流至所述充电电路的电流,以控制充电电流,通过调整所述第二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输出的占空比,控制电池模块流至所述放电电路的电流,以控制放电电流。该充放电控制电路不仅能够对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的切换,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器输出调节充电或放电的电流大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路
,特别是涉及一种充放电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电池模块在使用时需要进行充电和放电操作,在充电时,外部电源的电流流向电池模块,在放电时,电池模块的电流流向外部的用电设备。目前应用于电池模块的充放电控制电路只能控制电池模块的充电或放电,而不能调整充电或放电的电流,使用不够灵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充放电控制电路,能够调整对电池模块的充电或放电电流。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充放电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器,充电电路和放电电路,其中,所述控制器具有第一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和第二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所述第一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与所述放电电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调整所述第一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输出的占空比,控制外部电源流至所述充电电路的电流,以控制充电电流,通过调整所述第二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输出的占空比,控制电池模块流至所述放电电路的电流,以控制放电电流。进一步,在所述充电电路中,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电连接,其源极与所述外部电源电连接,其漏极与电感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感的另一端与第二晶体管的体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体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电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还与所述电感的第一续流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续流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电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晶体管为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0SFET。进一步,在所述放电电路中,所述第二的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二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电连接,其源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电连接,其漏极与所述电感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体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体二极管的阳极与外部用电设备电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漏极还与所述电感的第二续流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续流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外部用电设备电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晶体管为M0SFET。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充放电控制电路不仅能够对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的切换,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器输出调节充电或放电的电流大小。通过对充电和放电电流的控制,能够调整电池模块的充电、放电时间,让使用者能更好的控制电池,增加使用的灵活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充放电控制电路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种充放电控制电路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并使本技术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见图1,为本技术一种充放电控制电路的示意图。该控制电路可以包括控制器11、充电电路12和放电电路13。控制器11具有第一 PWM (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111和第二 PWM输出端112,第一 PWM输出端111与充电电路12电连接,第二 PWM输出端112与放电电路13电连接;控制器11通过调整第一 PWM输出端111输出的占空比,控制外部电源流至充电电路12的电流,以控制充电电流,通过调整第二 PWM输出端112输出的占空比,控制电池模块流至放电电路13的电流,以控制放电电流。 该控制器11可以是电池中的电源管理系统的控制芯片,或其它具有PWM输出的控制芯片。本实施例中的充放电控制电路不仅能够对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的切换,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器输出调节充电或放电的电流大小。通过对充电和放电电流的控制,能够调整电池模块的充电、放电时间,让使用者能更好的控制电池,增加使用的灵活性。参见图2,为本技术另一种充放电控制电路的示意图。该控制电路中可以包括控制器21、充电电路(图中用实线表示)和放电电路(图中用虚线表示)。在充电电路中,控制器21的第一 PWM输出端211与第一晶体管S1221的栅极电连接,第一晶体管S1221的源极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漏极与电感L222电连接,该电感L222的另一端与第二晶体管S2223的体二极管224的阴极电连接,体二极管224的阳极与电池模块电连接。当充电时,控制器21的第一 PWM输出端211输出,第一晶体管S1221打开,第二PWM输出端212不输出,第二晶体管S2223关闭,如图2中实线箭头所示,电流从外部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池模块,经过第二晶体管S2223的体二极管224,电感L222,以及第一晶体管S1221,流回外部电源的负极。控制器21通过调整第一 PWM输出端211输出的占空比,能控制外部电源流过第一晶体管S1221的电流,从而控制充电电流。另外,第一晶体管S1221的漏极还与电感L222的第一续流二极管D1225的阳极电连接,第一续流二极管D1225的阴极与电池模块电连接。当外部电源的电流突然变小时,该电感L222可以通过与第一续流二极管D1225、电池模块及体二极管224组成的回路向电池模块充电,释放电感L222上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在放电电路中,控制器21的第二 PWM输出端212与第二晶体管S2223的栅极电连接,该第二晶体管S2223的源极与电池模块电连接,其漏极与电感L222的一端电连接,电感L222的另一端与第一晶体管S1221的体二极管226的阴极电连接,体二极管226的阳极与外部用电设备电连接,如图2所示。当放电时,控制器21的第二 PWM输出端212输出,第二晶体管S2223打开,第一PWM输出端211不输出,第一晶体管S1221关闭,如图2中虚线箭头所示,电流从电池模块的正极流向外部用电设备,经过第一晶体管S1221的体二极管226,电感L222及第二晶体管S2223流回电池模块的负极。控制器21通过调整第二 PWM输出端212输出的占空比,能控制电池模块流过第二晶体管S2223的电流,从而控制放电电流。另外,第二晶体管S2223的漏极还与电感L222的第二续流二极管D2227的阳极电连接,第二续流二极管D2227的阴极与外部用电设备电连接。当电池模块的电流突然变小时,该电感L222可以通过与第二续流二极管D2227、外部用电设备及体二极管226组成的回路向外部用电设备供电,释放电感L222上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在放电过程中,当外部用电设备发生短路时,放电回路内的电流会急速上升,此时,电感L222能够起到抑制短路电流的作用,将电流的能量存储在电感L222中,降低电流的突变,为系统采取保护措施(如关断第一晶体管S1221和第二晶体管S2223)赢得时间。当系统关断第一晶体管S1221和第二晶体管S2223后,电感L222的能量能够通过与第二续流二极管D2227、体二极管226组成的回路泄放掉,而不会损坏电感L222本身。当需要将电池模块和外部电路(外部电源或外部用电设备)断开时,控制器21只需控制第一 PWM输出端211和第二 PWM输出端212都不输出,则第一晶体管S1221和第二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放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充电电路和放电电路,其中,所述控制器具有第一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和第二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所述第一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与所述放电电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调整所述第一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输出的占空比,控制外部电源流至所述充电电路的电流,以控制充电电流,通过调整所述第二脉冲宽度调制输出端输出的占空比,控制电池模块流至所述放电电路的电流,以控制放电电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汉春,秦岭,尹博,戴翔,
申请(专利权)人:恩力能源科技南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