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90078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0 0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内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对的若干收容槽。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每片电源端子设有接触部、尾部以及连接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尾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后端设有扣合部。所述收容槽的后端设有与所述扣合部相抵接的抵接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绝缘本体与电源端子之间结构稳定性较强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电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在组装电连接器时,通常直接将导电端子装入绝缘本体内,且绝缘本体和导电端子上均未设有卡扣结构。从而在组装以及使用上述电连接器时,绝缘本体的前端会因上下摇晃而导致导电端子容易脱落,进而导致电连接器的结构稳固性较差,影响所述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稳定性。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的结构稳固性较好,且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稳定性较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内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对的若干收容槽,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每片电源端子设有接触部、尾部以及连接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尾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后端设有扣合部,所述收容槽的后端设有与所述扣合部相抵接以配合限制所述电源端子对相对于所述绝缘本体进行位移的抵接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扣合部为自所述连接部后端向外撕破形成的悬臂,且所述悬臂朝远离所述接触部的方向延伸,所述抵接部为自所述收容槽内壁向外突伸并抵接于所述悬臂下方的导引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容槽前后贯穿所述绝缘本体,且所述收容槽包括上内壁、与所述上内壁对应设置的下内壁以及连接所述上内壁、下内壁的两侧内壁。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内壁沿竖直方向向上凹陷形成有两个第一卡槽,所述两个第一卡槽用以分别收容所述两片电源端子的连接部的顶端。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内壁沿竖直方向向下凹陷形成有两个第二卡槽,所述两个第二卡槽用以分别收容所述两片电源端子的连接部的底端。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内壁上、于所述两个第二卡槽之间设有沿所述电源端子的插接反方向延伸的抵持块,以限制所述两片电源端子沿左右方向移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引块自所述侧内壁向外突伸,所述电源端子紧密贴合于所述导引块上,使得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侧内壁之间形成空隙以供散热。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容槽的后端还设有一突块,所述突块与所述导引块的后端相连接,且所述突块设有倾斜的导引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扣合部为开口槽,所述抵接部为卡持于所述开口槽中的卡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抵接部为开口槽,所述扣合部为卡持于所述开口槽中的卡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电连接器通过在所述电源端子的连接部的后端设置扣合部,在所述绝缘本体的收容槽的后端设置与所述扣合部相抵接的抵接部,从而所述扣合部与所述抵接部相配合,以使得所述电源端子对和所述绝缘本体彼此限位,进而限制所述电源端子对相对于所述绝缘本体于上下方向进行位移,提高了所述电连接器的结构稳固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是图2所示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5是图2所示一对电源端子对的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一片电源端子的立体图。图7是图2所示一组信号端子与固定块的配合安装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电源端子对和若干信号端子30。请参阅图3与图4并结合图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内开设有若干收容槽用以分别收容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对与所述若干信号端子30。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对与所述若干信号端子30的形状不尽相同,因而用以收容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对的第一收容槽11与用以收容所述若干信号端子30的第二收容槽12的形状也不尽相同。所述第一收容槽11前后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0,且所述第一收容槽11包括上内壁111、与所述上内壁111对应设置的下内壁112以及连接所述上内壁111与所述下内壁112的两侧内壁113。所述上内壁111沿竖直方向向上凹陷形成有两个第一卡槽13。所述下内壁112沿竖直方向向下凹陷形成有两个第二卡槽14。所述下内壁112上、于所述两个第二卡槽14之间还设有沿所述电源端子对的插接反方向延伸的抵持块15,以限制所述电源端子对沿左右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收容槽11的前端设有挡块17,所述第一收容槽11的后端设有抵接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抵接部为自所述侧内壁113的中间位置处向外突伸的导引块16,且所述导引块16自所述第一收容槽11的前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收容槽11的后端。所述两侧内壁113上分别设有一个所述导引块16,使得所述电源端子对紧密贴合于所述导引块16上,从而所述电源端子对与所述侧内壁113之间形成较大的空隙以供散热。所述第一收容槽11的后端还设有一突块18,且所述突块18设有倾斜的导引面181,以在插入所述电源端子对时起到导引的作用。所述导引块16的前端与所述挡块17相连接,所述导引块16的后端与所述突块18相连接。请参阅图5与图6并结合图2与图3所示,每一个所述电源端子对均包括相对且对称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20。所述每片电源端子20设有接触部21、尾部23以及连接所述接触部21与所述尾部23的连接部22。所述接触部21与所述连接部22均呈平板状,所述尾部23垂直于所述接触部21与所述连接部22设置,以使得所述电源端子20的截面大致呈L型。所述两个第一卡槽13用以分别收容所述两片电源端子20的连接部22的顶端,所述两个第二卡槽14用以分别收容所述两片电源端子20的连接部22的底端,所述挡块17用以抵持所述两片电源端子20的接触部21。从而通过所述第一卡槽13与所述连接部22顶端的配合、所述第二卡槽14与所述连接部22底端的配合及所述挡块17与所述接触部21的配合,可限制所述电源端子20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内前后、左右、上下移动。所述连接部22的后端设有与所述抵接部相抵接的扣合部24。通过所述扣合部24与所述抵接部相抵接,以限制所述电源端子对相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向下进行位移。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扣合部24为自所述连接部22后端向外撕破形成的悬臂,且所述悬臂朝远离所述接触部21的方向延伸;所述抵接部为自所述第一收容槽11的侧内壁113向外突伸且抵接于所述悬臂下方的导引块16。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扣合部24可为开口槽,而所述抵接部则为卡持于所述开口槽中的卡块;亦或者所述抵接部为开口槽,而所述扣合部24则为卡持于所述开口槽中的卡块;亦或者所述抵接部和所述扣合部24为其他相互配合的结构,以配合限制所述电源端子对相对于所述绝缘本体10进行位移。所述尾部23包括用以焊接至电路板(未图标)上的若干焊脚231,从而每对电源端子对均包括排列成至少两排的若干焊脚231。至少两排所述焊脚231中距离最远的两根焊脚231的上侧位置处向外突伸有凸肋232,以使得所述焊脚231上侧的宽度大于所述焊脚231底端的宽度。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尾部23设有三条所述焊脚231,且三条所述焊脚231沿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内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对的若干收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每片电源端子设有接触部、尾部以及连接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尾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后端设有扣合部,所述收容槽的后端设有与所述扣合部相抵接以配合限制所述电源端子对相对于所述绝缘本体进行位移的抵接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内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对的若干收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每片电源端子设有接触部、尾部以及连接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尾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后端设有扣合部,所述收容槽的后端设有与所述扣合部相抵接以配合限制所述电源端子对相对于所述绝缘本体进行位移的抵接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部为自所述连接部后端向外撕破形成的悬臂,且所述悬臂朝远离所述接触部的方向延伸,所述抵接部为自所述收容槽内壁向外突伸并抵接于所述悬臂下方的导引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前后贯穿所述绝缘本体,且所述收容槽包括上内壁、与所述上内壁对应设置的下内壁以及连接所述上内壁、下内壁的两侧内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内壁沿竖直方向向上凹陷形成有两个第一卡槽,所述两个第一卡槽用以分别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万益戴宏骐洪永炽刘阔正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