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89225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0 01:59
智能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包括由耐高温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拉挤形成的芯杆,芯杆的外周由数条内层线绞制形成内层,内层的外周有数条外层线绞制形成外层,外层线为导电芯线,内层线由导电芯线和光纤线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以芯杆作为骨架,对围绕在芯杆外周的导电芯线和光纤线进行支撑,能够应用于大跨越、大落差、重冰区、高污染等特殊气候和地理场合,导线所构造的电网安全、环保、高效;能够实现导线和信息传输的功能,对导线及输电设备进行实施监控,安装时直接在老线路和电站母线基础上进行增容改造和新线路建设,安装合适推广便捷,工程量小,资金投入低,实现智能化。(*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
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
技术介绍
导线高压输电中重要的部件,原因在于导线在使用过程中承受着风力疲劳载荷、电场感应、磁场涡流、高温、高寒、雨雪冰雹等复杂工矿的影响。综合考虑导电特性、拉伸强度、抗疲劳性能、耐复杂环境影响和耐腐蚀性能,是导线领域目前研究的重点。同时,导线在使用过程中的对稳定性的要求最为重要,由于导线及输电设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损坏,如能够实时掌握运行过程数据信息,在事故发生前有效预防和更换设备能够降低损失。但是,实时监控需要另行架设传输线路,工程量巨大,资金投入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智能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包括由耐高温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拉挤形成的芯杆,芯杆的外周由数条内层线绞制形成内层,内层的外周有数条外层线绞制形成外层,外层线为导电芯线,内层线由导电芯线和光纤线组成。为了进一步实现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的光纤线由套管、填充油膏和纤芯组成,套管内设置纤芯,套管和纤芯之间涂抹填充油膏。所述的芯杆的直径为D,D=7.0-8.0mm ;内层的厚度为a,a=3.5-3.8mm ;外层的厚度为b,b=3.5-3.8mm。所述的外层上挂设标牌,所述的标牌包括包括基板,基板设置防伪层,防伪层底侧边缘内侧设置胶层圈,胶层圈将防伪层与基板粘结为一体,胶层圈内的基板上标记防伪代码;基板上设置全息标识,所述的全息标识在基板的右侧顶面,基板左侧设置两个翼板,翼板长度小于基板长度,翼板与基板为一体翼板与基板之间设置齿孔,基板放置在卡袋中,卡袋右侧边开设抽出口,抽出口的长度介于基板的宽度和基板与翼板宽度和之间;卡袋右侧顶面上设置检测片,基板左侧顶面设置标志片,检测片与标志片重叠后能够显现图样;所述的基板包括骨架层和立体光栅层,骨架层内设置芯片,所述的骨架层顶面设置连接层,连接层是可折叠的软性材料,骨架层由第一骨架层和第二骨架层组成,第一骨架层在右侧,立体光栅层由第一立体光栅层、第二立体光栅层、第三立体光栅层和第四立体光栅层组成,第一骨架层底面设置第一立体光栅层,第一骨架层右侧面设置第三立体光栅层,第二骨架层底面设置第二立体光栅层,第二骨架层右侧面设置第四立体光栅层,第一骨架层和第二骨架层在顶面方向折叠后重合,第三立体光栅层和第四立体光栅层此时在同一平面;第一骨架层左部设置第四磁铁,第二骨架层右部设置第三磁铁,第四磁铁和第三磁铁相吸。所述的卡袋外周设置匚型框,匚型框的一条边在卡袋的抽出口的边上;匚型框上设置固定条,卡袋上开设卡袋孔,每个翼板上开设翼板孔,固定条上设置螺钉,螺钉穿过卡袋孔、翼板孔将匚型框、卡袋和基板的相对位置固定。所述的第一骨架层上部设置第二磁铁,第二骨架层上部设置第一磁铁,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吸。第一骨架层内开设左右通透的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宽度相同,第二骨架层内开设左右通透的第一卡槽,第一卡槽左侧宽度与第二卡槽相同,第一卡槽右侧宽度小于左侧宽度,第二卡槽内设置顶出片,顶出片长度大于第二卡槽长度,顶出片与第二卡槽之间为插接配合,第一卡槽内设置连接片,连接片与第一卡槽之间为插接配合。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以芯杆作为骨架,对围绕在芯杆外周的导电芯线和光纤线进行支撑,能够应用于大跨越、大落差、重冰区、高污染等特殊气候和地理场合,导线所构造的电网安全、环保、高效;能够实现导线和信息传输的功能,对导线及输电设备进行实施监控,安装时直接在老线路和电站母线基础上进行增容改造和新线路建设,安装合适推广便捷,工程量小,资金投入低,实现智能化。本技术还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简便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B向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基板7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沿图4C-C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芯杆2内层3外层4套管5纤芯6标识片7基板8卡袋孔9防伪涂层10全息标识11齿孔12抽出口 13翼板孔14翼板15第一骨架层16第一立体光栅层17连接层18芯片19第一磁铁20第二磁铁21第三磁铁22第四磁铁23第一卡槽24第二卡槽25连接片26顶出片27第三卡槽28第二骨架层29第二立体光栅层30第三立体光栅层31第四立体光栅层32胶层圈33卡袋34匚型框35固定条36检测片37螺钉。具体实施方式智能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由耐高温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拉挤形成的芯杆1,芯杆I的外周由数条内层线绞制形成内层2,内层2的外周有数条外层线绞制形成外层3,外层线为导电芯线,内层线由导电芯线和光纤线组成。所述芯杆采用碳纤维增强耐高温树脂连续拉挤成型,树脂体系为热塑性或热固性,耐热温度200°C以上。所述导电芯线为纯铝或铝合金或铜或铜合金或银或银合金;内层2由多个单股导电芯线绞制而成,导电芯线的截面为圆形;绞制时单股导电芯线独立绞制,或多股先预绞合股后,再用合股后的股线绞制。本技术的以芯杆作为骨架,对围绕在芯杆外周的导电芯线和光纤线进行支撑,耐高温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大、耐热性能好、热膨胀系数小、高温弧垂小、导电率高、线损低、载流量大、耐腐蚀性能好、不易覆冰等优点,综合解决了架空输电领域存在的各项技术瓶颈,有助于构造安全、环保、高效节约型输电网络,可广泛用于老线路和电站母线增容改造、新线路建设,能够应用于大跨越、大落差、重冰区、高污染等特殊气候和地理场合,导线所构造的电网安全、环保、高效;能够实现导线和信息传输的功能,对导线及输电设备进行实施监控,安装时直接在老线路和电站母线基础上进行增容改造和新线路建设,安装合适推广便捷,工程量小,资金投入低。述的光纤线由套管4、填充油膏和纤芯5组成,套管4内设置纤芯5,套管4和纤芯5之间涂抹填充油膏。套管4为不锈钢套管能够对纤芯5进行保护,填充油膏具有防水、防潮气或其他有害气体、隔热的作用。所述的芯杆I的直径为D,D=7.0-8.0mm,优先D=8.5mm;内层2的厚度为a,a=3.5-3.8mm,优先a=3.8mm ;外层的厚度为b,b=3.5-3.8mm,优选b=3.8mm。经检测,上述结构的导线的性能最佳,使用寿命最长。为了对本技术进行防伪,如图1所示,所述的外层3上挂设标牌,如图3、图5和图6所示,标牌包括基板7,基板7设置防伪层9,防伪层9底侧边缘内侧设置胶层圈32,胶层圈32将防伪层9与基板7粘结为一体,胶层圈32内的基板上标记防伪代码。防伪层9周边与基板7不黏贴在一起,方便提起防伪层9的边缘,能够轻易剥离。如图4所示,包括基板7,基板7上设置全息标识10,所述的全息标识10在基板7的右侧顶面,基板7左侧设置两个翼板14,翼板14长度小于基板7长,翼板14与基板7为一体,翼板14与基板7之间设置齿孔11,基板7放置在卡袋33中,卡袋33右侧边开设抽出口 12,抽出口 12的长度介于基板7的宽度和基板7与翼板14宽度和之间,基板7右侧能够在抽出口 12拿出,但是连接翼板14 一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智能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耐高温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拉挤形成的芯杆(1),芯杆(1)的外周由数条内层线绞制形成内层(2),内层(2)的外周有数条外层线绞制形成外层(3),外层线为导电芯线,内层线由导电芯线和光纤线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正王振河段建军冯迎春王震曾军陈朝勇张天河杨晓滨卢志海乔耀华曲文韬张民马玮杰王萌付以贤庄燕飞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检修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