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钻的安全护套,该安全护套包括一护套本体及一固定环,其中该护套本体的一端设有一第一开口,且该第一开口能由该固定环被套设及固定在一电钻本体上,该护套本体的另一端的内侧周缘设有一呈环状的止挡部,用以阻挡该护套本体内的异物(如:木屑、粉尘、金属碎屑…等)散出该护套本体,并在该止挡部的中央形成一第二开口,如此,当使用者将该安全护套套设在电钻本体的钻头部上时,即可令使用者不必担心钻凿过程中产生的异物四射,而避免对使用者造成伤害,且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安全护套,亦可有效降低钻凿时所产生的噪音。(*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护套,尤指一种套设在电钻上的护套,以避免电钻在 钻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异物四射,进而造成使用者的伤害。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DIY (Do It by Yourselves)流行风的兴起,许多人开始通 过自行设计及制作日常用品(如家具、装饰品等)或住家装潢,以表现出个 人创意,或由此打发时间,导致愈来愈多人喜好到大卖场购买家具、装潢及建 材的零组件,并使用电动手工具,自行在家中或工作场所施工,如此,不仅可 节省顾用施工人员的费用,尚可享受自行组装的乐趣,而在诸多电动手工具中, 又以电钻的使用最为普遍且频繁。 一般言,请参阅图l所示,电钻l分为一握 持部10、 一机身部12及一钻头部14,人们在使用该电钻1进行钻孔工作时, 必需以手握持住该握持部10,并将该钻头部14对准欲钻孔的位置(如水泥 墙、木板或金属板等),待启动该电钻l后,即可在该位置上进行钻孔,但是,上述的使用方式,存在如下的缺点1、 电钻l在进行钻孔的工作时,会导致钻孔的位置产生许多碎屑,且由于该钻头部14是利用高速旋转的方式,以达成钻孔的目的,故,许多碎屑会伴随 着该钻头部14旋转,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飞射而出(如图1中箭头A),若 使用者此时所进行钻孔的对象为一金属板,则使用者即易被飞射而出的金属碎 屑所割伤,另,该钻头部14在高速旋转的情况下,会产生高温,使得该金属碎 屑上存在有极高的温度,容易造成使用者在不慎被金属碎屑烫到的情况下,不 小心松开握持该电钻1的手,并令使用者受到伤害,导致使用者无法有一个安 全使用电钻l的工作环境。2、 电钻l在进行钻孔的工作时,若所产生的碎屑极为轻细(如木屑、粉尘等),则这些碎屑会四处飘散,并造成工作环境的脏乱,不仅造成使用者不易 清洁,且会造成工作环境的空气质量下降,并导致使用者在不良的工作环境下, 吸入过多的碎屑,因而令使用者容易产生尘肺或其它气管方面的疾病的情况。3、 使用者在使用该电钻l时,无法准确地得知该电钻1的钻头部14与欲钻孔的位置是否垂直,若否,则使用者必须重新钻孔,不仅造成工作时间的延 长,且长期的不当施力,亦容易导致钻头部14断裂,提高使用者在使用上的不 便利性。4、 使用者在利用该电钻l进行钻孔的过程中,由于钻头部14与欲钻孔的 材质间,进行磨擦,故会产生大量的噪音,不仅影响工作环境的安宁,且长期 下来,亦会造成使用者听力上的伤害。综上所述可知,使用者在利用电钻进行工作时,由于一般使用者毕竟不如 专业的工作人员般,常常使用电钻进行工作,故容易发生如上述问题,造成使 用者在操作电钻上有许多不便,甚至是令使用者受到伤害,故,如何设计出一 可供电钻使用的元件,以有效解决上述之问题,并能大幅提高使用者在使用电 钻上的安全性,即成为许多电钻制造业者刻正努力研发并亟欲达成的一重要目 标。有鉴于使用者在操作公知电钻时,具有容易被四射的碎屑所伤,且不易维 护工作环境的清洁,及钻孔时会产生噪音等问题,故,设计人设计出本实用新 型的一种电钻的安全护套,期使通过该安全护套能有效解决上述公知电钻的问 题,并提供使用者一种更好操作电钻的元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钻的安全护套,通过该安全护套能阻 挡该护套本体内的异物散出该护套本体,以有效提高使用者在操作电钻的过程 中的安全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钻的安全护套,其护套本体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间设有多个道凹痕,以使该护套本体更容易被挤压,且能加强该护套本体的吸震效果,令使用者在钻凿硬度较高的材质时,能更加稳定地握持 电钻本体,以提高工作效率。本技术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钻的安全护套,在其护套本体的另一 端的外侧周缘设有一呈环状的定位环,该定位环上设有多个定位部,且其中任 二对应的定位部形成一直线,令使用者能通过这些定位部,而在使用该电钻本 体的过程中,进行准确的定位,提高使用者在操作上的便利性。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钻的安全护套,其护套本体为透明的 硅胶材质或塑料材质所制成,且一体成型,故使用者能方便在各式电钻上套设 该安全护套,并在操作该电钻本体进行钻孔的过程中,能通过该安全护套而降 低噪音的音量,且该护套本体所使用的材质,尚具有良好的吸震效果,能维持 使用者在操作该电钻本体上的稳定性。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钻的安全护套, 该安全护套是套设及固定在一电钻本体上,该安全护套包括一护套本体,该护套本体是一具有弹性且一体成形的中空套体,其一端设 有一第一开口,该护套本体通过该第一开口被套设在该电钻本体上,其另一端 的内侧周缘是以一预定角度向该护套本体内延伸成一呈环状的止挡部,并在该 止挡部中央形成一第二开口;及一固定环,该固定环由一片体弯折而成,该固定环套设在该第一开口的外 侧周缘上,将该安全护套固定在该电钻本体上。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护套本体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之间设有多个凹痕。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护套本体的另一端的外侧周缘,是以一预定角度 向该护套本体外延伸成一呈环状的定位环,该定位环上设有多个定位部,且任二对应的所述定位部形成一直线。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开口的直径小于该第二开口的直径。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固定环的两端分别设有一锁合孔,且该二锁合孔 能依序被一锁合元件穿过并固定。 本技术的特点及优点是该安全护套可套设及固定在一电钻本体上,该安全护套包括一具有弹性的 护套本体,该护套本体为一中空套体,该护套本体的第一开口能套设在该电钻本体上的一端上,并通过一固定环而固定在该电钻本体上,避免该电钻本体的 钻头部在钻凿物体状态下,使该护套本体因震动而脱离原本贴附在该电钻本体 的位置。另外,该护套本体的另一端的内缘设有一止挡部,该止挡部呈环状,并在 中央形成一第二开口,以使该电钻本体的钻头部能穿过该第二开口,并阻挡该 护套本体内的异物散出该护套本体,如此,可有效提高使用者在操作电钻的过程中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l是传统电钻示意图2是本技术的一安全护套示意图3是本技术的一安全护套与电钻结合示意图4是本技术的护套本体俯视图;及图5是本技术的另一安全护套与电钻结合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安全护套 …… 2、 5护套本体 ...... 20、 50第一开口 …… 201、 501第二开口 ...... 202、 502止挡部 ...... 205、 505定位环 ...... 206定位部 …… 207固定环 …… 22、 52锁合孔 …… 220第一锁合元件…… 23第二锁合元件…… 24电钻本体 …… 3、 6钻头部 …… 31、 61壁面 …… 4、 7凹痕 …… 50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电钻的安全护套,请参阅图2及3所示,该安全护 套2包括一护套本体20及一固定环22,其中该护套本体20是一具有弹性且一 体成型的中空套体,在本技术的一最佳实施例中,该护套本体20为透明的 硅胶,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掌握本技术的技术特征,而在护套本体20的材 料上进行变化,合先陈明。该护套本体20的一端设有一第一开口 201,可用以 套设在一电钻本体3上,且该护套本体20本身具有弹性,因此,该第一开口 201能套合在体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钻的安全护套,其特征是,该安全护套是套设及固定在一电钻本体上,该安全护套包括: 一护套本体,该护套本体是一具有弹性且一体成形的中空套体,其一端设有一第一开口,该护套本体通过该第一开口被套设在该电钻本体上,其另一端的内侧周缘是以一预定角度向该护套本体内延伸成一呈环状的止挡部,并在该止挡部中央形成一第二开口;及 一固定环,该固定环由一片体弯折而成,该固定环套设在该第一开口的外侧周缘上,将该安全护套固定在该电钻本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和昌,
申请(专利权)人:玄荷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