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文赞专利>正文

圆盘式刀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8219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圆盘式刀库,其改进主要是在刀库尾部组设有金属制的补强件;压条与支架本体相对位置设有若干沉孔,供支柱定位组设其间;换刀结构的勾爪设有热处理中介环块,托架一体成型,因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圆盘式刀库,具有结构牢固、总量减轻、制造成本较低、易于组装的特点。(*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刀库,特别是一种圆盘式刀库。现今的刀库结构,其大都使用于综合加工切削机,用以自动供给适当的刀具予主轴,达到全自动化生产加工;一般刀库主要具有一支架本体10,该支架本体10上枢设有转盘20,在转盘20圆周等距组设有托架21,托架21上枢设有相对的刀套30,配合马达11的驱控,使所需的刀套30到达定位,此时,组设在支架本体10的倒刀滑块40、拉杆41及压缸42便开始一体连动,带动突设在中介杆3 1自由端的滚轮32,使刀套30以枢轴33为中心而被送出转盘20外,并以换刀结构50的勾取,使该刀套30中的刀具输送至综合加工切削机的主轴,供主轴加工工件;上述刀套30大都以塑料制成,用以减轻整体刀库的重量,防止刀套30的冲击磨损,刀套30受力的最大状态是在欲脱出转盘20及换刀时,因其中介杆31、滚轮32必须承受倒刀滑块40及换刀结构50的外力,缘是,一般刀套30均设有相对应的补强结构,以承受此外力;图3、图4分别为习用的刀套30的立体示意图、立体剖面示意图,两中介杆31为金属所构成的片状体,其大部份埋设在刀套30中,在中介杆31自由端设有穿孔311,以相对组设滚轮32在两中介杆31间,另在刀套30适当位置设有枢孔330,以供枢轴33穿枢,使刀套30组设在转盘20圆周,在刀套30适当位置设有多个定位孔34,该定位孔34中组设有钢珠,用以定位刀套30中的刀具;上述滚轮32必须承受倒刀滑块40及换刀结构50的外力,而且支撑滚轮32的受力仅单靠埋设在刀套30的中介杆31,所以倘刀套30在累积多次受力后,便容易在刀套30及中介杆31成型的位置断裂或撕开,倘断裂或撕开时,刀套30便无法顺利换刀,此现有的结构设计有待克服;另外,中介杆31的受力截面积相当的小,所以其可承受的总力量相当有限,如此一来,更容易产生撕裂;再则其刀套30的枢孔330、定位孔34是设置在塑性材质中的,缘是,当材质较软的枢孔330、定位孔34配合金属制的枢轴33、钢珠时,该枢孔330、定位孔34便形成了刀套30结构脆弱处,此乃设计者所未能虑及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了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圆盘式刀库,使之既增加刀库薄弱环节的强度,又具有重量轻,易于组装、成本较低的特点。本技术的改进主要包括1、刀套中增设补强件,实现结构牢固;2、在压条,支架本体的相对位置设有若干沉孔,供支柱定位组设其间,利用此支柱的间隔设置大幅地减轻刀库总重;3、换刀结构的勾爪设有热处理的中介环块,利用中介环块夹持刀轴,使换刀结构的勾爪不易损坏;4、托架一体成型,使之组装方便并降低成本。具体地说,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圆盘式刀库,其支架本体上枢设有转盘,在转盘圆周等距地组设有托架,托架上枢设有相对的刀套,配合马达驱控,使所需的刀套到达定位,由于倒刀滑块、拉杆及压缸的连动,令刀套被送出转盘外,并以换刀结构的勾取,使该刀套中的刀具输送至综合加工切削机的主轴,供主轴加工工件,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刀套末端中设置一金属制的补强件,补强件和刀套同轴地设有套孔,该套孔可供刀具的刀轴穿置;刀套末端延伸出两中介杆,两中介杆相对设有穿孔,以相对组设滚轮于两中介杆间;补强件设有枢孔,以供枢轴穿枢,使刀套枢设于转盘圆周;在补强件、刀套适当位置设有多个定位套孔,该定位套孔中组设有钢珠和弹簧,用以定位刀套中的刀具;所说的补强件是以一体射出的方式和刀套结合成一体;所说的补强件可在适当处设凹槽,以增加和刀套之间的相互卡固的面积;所说的补强件和刀套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枢孔;所说的支架本体在各刀套的外周固设有压条,该压条的内侧设有塑钢制的导轨,而压条、支架本体相对的位置设有若干沉孔,供支柱两端所预设的肩部套制,以供螺锁固定,支架本体底端延伸出两支架本体突杆,其可抵接于压条内端面,压条底端可螺锁固于其上;利用此支柱、支架本体突杆的间隔设置而将压条固定在支架本体上,以规范各刀套,其大幅减轻刀库的总重,以达到结构强固、重量轻的效益增进,且有方便快速组设的特色;另外,在压条、支架本体及支柱外周夹固有护罩;所说的换刀结构的勾爪设有环槽,该环槽上组设有经热处理的中介环块;所说的刀套适当位置设有枢孔,以供枢轴穿枢,使刀套能组设在托架上,托架是一体铸造成型的,其底部可螺锁固定在转盘上,以便在托架上侧枢设刀套。下面结合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刀库的正视示意图。图2是刀库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习用刀套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习用刀套的立体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刀套的立体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刀套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刀套的右视示意图。图8、图9、图10是本技术刀套的另以实施例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支架本体、压条及支柱的分解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支架本体、压条及支柱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换刀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换刀结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托架、刀套的分解示意图。图中10—支架本体 100—沉孔11—马达 12—压条120—沉孔121—导轨13—支柱 131—肩部14—支架本体突杆 141—螺孔15—护罩 20—转盘21—托架 30—刀套31—中介杆 32—滚轮33—枢轴 330—枢孔34—定位孔 40—倒刀滑块41—拉杆 42—压缸50—换刀结构 51—勾爪52—环槽 53—中介环块60—补强件 61—套孔62—中介杆 63—穿孔64—枢孔 66—凹槽请配合图1、图2所示,本技术主要具有一支架本体10,该支架本体10上枢设有转盘20,在转盘20圆周等距组设有托架21,托架21上枢设有相对的刀套30,配合马达11的驱控,使所需的刀套30到达定位,此时,组设于支架本体10的倒刀滑块40、拉杆41及压缸42便开始一体运动,带动突设于中介杆31自由端的滚轮32,使刀套30以枢轴33为中心而被送出转盘20外,并以换刀结构50的勾取,使该刀套40中的刀具输送至综合加工切削机的主轴,供主轴加工工件。请配合图5、图6、图7所示,本技术主要是在刀套30末端中组设一金属制的补强件60,该补强件60和刀套30一体射出成型。补强件60为一框体,其和刀套30同轴设有套孔,该套孔可供刀具的刀轴穿置,另外该补强件60在相对刀套30的定位孔34位置设有套孔61,定位孔34、套孔61中组设有定位钢珠和弹簧,用以定位刀套30中的刀具。在刀套30末端延伸出两中介杆62,两中介杆62相对设有穿孔63,以相对组设滚轮32在两中介杆62间。另外,补强件60在相对刀套30的枢孔330位置设有枢孔64,供枢轴33可相对穿枢枢孔330、64,使刀套30可藉枢轴33而枢设于转盘20的圆周。该补强件60可预置在模具中,再以塑胶射出的方式将刀套30、补强件60成型,使补强件60大部分埋设于刀套30中,仅中介杆62突出于刀套30末端,其制造相当方便而无任何困扰,因此具有补强件60的刀套30,总重量增加亦极为有限,不致影响到刀套30的使用性能,当然,其补强件60可在适当处设凹槽66,以增加和刀套30之间的相互卡固面积;图8、图9、图10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本技术的补强件60的枢孔64可设于刀套30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圆盘式刀库,其支架本体(10)上枢设有转盘(20),在转盘(20)圆周等距地组设有托架(21),托架(21)上枢设有相对的刀套(30),配合马达(11)驱控,使所需的刀套(30)到达定位,由于倒刀滑块(40)、拉杆(41)及压缸(42)的连动,令刀套(30)被送出转盘(20)外,并以换刀结构(50)的勾取,使该刀套(30)中的刀具输送至综合加工切削机的主轴,供主轴加工工件,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刀套(30)末端中设置一金属制的补强件(60),补强件(60)和刀套(30)同轴地设有套孔,该套孔可供刀具的刀轴穿置;刀套(30)末端延伸出两中介杆(62),两中介杆(62)相对设有穿孔(63),以相对组设滚轮(32)于两中介杆(62)间;补强件(60)设有枢孔(64),以供枢轴(33)穿枢,使刀套(30)枢设于转 盘(20)圆周;在补强件(60)、刀套(30)适当位置设有多个定位套孔(61),该定位套孔(61)中组设有钢珠和弹簧,用以定位刀套(30)中的刀具。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赞
申请(专利权)人:杨文赞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