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排泥的模块化沉淀分离装置及其沉淀分离单元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47660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30 03:57
一种垂直排泥的模块化沉淀分离装置包括框架以及框架内固定的多个沉淀分离单元,所述多个沉淀分离单元为并列排列布置以及沿其分离单元轴线方向上的对接布置。这种沉淀分离单元包括至少两排水平排列的分离模块,每个分离模块包括多层垂直排列的分离单元,相邻两排分离模块之间设有垂直排泥通道,每个分离单元的出泥口连通就近的垂直排泥通道。上述的沉淀装置,水流经垂直排泥法的沉淀分离装置时,水流呈水平方向流动,污泥颗粒沿垂直排泥通道垂直沉降,及时隔离,真正实现了水、泥的分流。(*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垂直排泥的模块化沉淀分离装置及其沉淀分离单元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技术,特别涉及用于固液分离的一种沉淀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大多数水处理工程都需要固液分离,而依靠重力的沉淀工艺最为简便经济。在早期的沉淀池有平流、竖流和辐流等形式,由于它们的池深较大,停留时间长,效率低,沉淀效果不稳定。根据1904年哈真技术的浅池理论,理想沉淀分离模型应该是将水深为H的沉淀池分隔成多层多格水深为Η/η的沉淀池,水流为水平流向,排泥为垂直方向,同时没有水流和污泥颗粒的紊流与异向流动干扰,污泥颗粒沉降的行程短、时间快,沉淀效率高。人们根据哈真的浅池理论,相继开发了上向流、下向流、侧向流的斜管或斜板沉淀池,其中前两者(上向流,下向流)由于水流方向和污泥滑落方向相同或相异且处在同一流道内,造成相互干扰,容易产生紊流,影响沉淀效果;后者(侧向流)是相对接近浅池理论的水力模型,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并未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是排泥问题。后来有人在侧向流斜板沉淀的基础上开发了菱形分离单元沉淀装置,多组倾斜的平行斜板将水平流向的水分成若干截面呈菱形或平行四边形的水流通道,分离单元一侧下方设有排泥口。从排泥口分离出来的污泥颗粒沿着60°斜板壁滑落到沉淀池的底部。这样设计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和污泥在同一通道上的相互干扰。但对一般比重较小,粘附力较大的颗粒,污泥颗粒仍不利于从斜板面上滑落,仍然存在排泥不畅、不彻底、不及时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提供一种垂直排泥法的多层多格的沉淀分离装置,缩短排泥行程和时间,提高沉淀分离效率,解决现有沉淀分离装置的排泥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这种垂直排泥的模块化沉淀分离装置包括框架以及框架内固定的多个沉淀分离单元,所述多个沉淀分离单元为并列排列布置以及沿其分离单元轴线方向上的对接布置。垂直排泥的模块化沉淀分离单元包括至少两排水平排列的分离模块,每个分离模块包括多层垂直排列的分离单元,相邻两排分离模块之间设有垂直排泥通道,每个分离单元的出泥口连通就近的垂直排泥通道,所述每个分离单元为水平设置的管件。所述每个分离单元呈等腰三角形,其底边构成所述垂直排泥通道侧壁的一部分,所述垂直排泥通道由相邻两排分离模块中的各层分离单元的底边构成,与水平方向垂直,所述相邻层的分离单元,其公用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所述分离单元的底角为20 60°,所述垂直排泥通道截面积占相邻两排分离模块中各分离单元截面面积之和的5% 25%,所述每个分离单元的出泥口位于所述等腰三角形下部的底角上。所述相邻两排分离模块中同层分离单元的出泥口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或者所述相邻两排分离模块中各层分离单元的出泥口在垂直方向上相错设置。所述相邻两排分离模块之间设有固定连接相邻两排分离模块的加强筋。上述的沉淀装置,水流经垂直排泥法的沉淀分离装置时,水流呈水平方向流动,污泥颗粒沿垂直排泥通道垂直沉降,及时隔离,真正实现了水、泥的分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垂直排泥的沉淀分离单元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沉淀分离装置组成单元及同向排布方式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沉淀分离装置组成单元及异向排布方式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沉淀分离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上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这种垂直排泥的多层多格沉淀分离装置包括框架6以及框架内固定的多个沉淀分离单元7,每个沉淀分离单元7包括有至少两组分离模块1,每组分离模块I由多层叠合的等腰三角形的分离单元2组成,若干分离单元2将水平水流分成若干个小水道,分离单元管壁分为21,22,23,其中管壁21处于垂直方向,管壁202、管壁203与垂直方向形成的相同角度θ (0<θ<90° )。相邻两组分离模块I之间设垂直排泥通道3,垂直排泥通道3的宽度为d,在分离单元的管壁21下端设一个排泥口 31,排泥口 31与垂直排泥通道3连通。两边分离模块中各层的分离单元中的污泥颗粒沿排泥通道3,垂直滑落到到沉淀装置的底部泥斗5。垂直排泥通道2的水平方向两端是封闭的或封闭分隔成几段,防止水流产生的紊流,影响污泥的下滑。同时的封闭段设有加筋4 (如图3所示),提高三角分离单元的固定作用。垂直排泥通道3与分离单元2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从分离单元2中分离出的污泥颗粒一旦进入该垂直排泥通道3,便只能在排泥通道中垂直自由滑落至沉淀装置的底部泥斗5。因为是垂直滑落,大大减少了污泥颗粒与排泥通道壁之间的阻力,又由于污泥自身重力,加快了污泥下滑的速度,大大缩短了排泥的行程和时间。同时分离单元2中的水平水流与污泥颗粒垂直分离干扰少,这样可以通过提高管内的水平流速来增加整个沉淀装置的表面负荷和处理能力;又由于垂直排泥通道3是上下垂直连通,只要排泥通道的空间能够满足污泥颗粒的沉降要求,分离单元2的层数不受限制,因此这样的设计大大提高沉淀装置的表面负荷和沉淀效率,分离模块可按其中分离单元截面同向和异向排列(如图2和图3所示),如图4所示,单格单元I的尺寸为L2XDXH,两格相邻单元之间间距为d。根据实际需求,多格分离模块排列成为规格为L2 X L1XH单组结构。在沉淀池中,将多组结构拼接在一起运用。具体实例中在沉淀装置中分离单元的过水断面设为HXL1,分离单元长L2,单格单元的截面宽为D,或分离单元管径(名义上管径);排泥通道d,管壁结构所占体积忽略不计;P:为排泥通道截面占过水断面的比例:P=d/D(I) P < 5%,即当分离单元管径为80mm,排泥通道为4mm或更小,则排泥通道过小,可能会出现污泥拥堵,排泥不及时的问题;(2) P >25%,即当分离单元管径为80mm,排泥通道为20mm以上,排泥通道过大,影响有效过水面积和处理能力;或当分离单元管径为30mm,排泥通道为7.5mm,排泥效果较好,但排泥通道过大,不经济合理。因此,根据水质情况,当SS浓度较大时,P值设计相应升高;当SS浓度较低时,P值设计应相应降低,这样设计才能达到实际应用的合理性和经济性,P值应控制在5%-25%之间。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垂直排泥的模块化沉淀分离单元,其特征在于:该沉淀分离单元包括至少两排水平排列的分离模块,每个分离模块包括多层垂直排列的分离单元,相邻两排分离模块之间设有垂直排泥通道,每个分离单元的出泥口连通就近的垂直排泥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垂直排泥的模块化沉淀分离单元,其特征在于:该沉淀分离单元包括至少两排水平排列的分离模块,每个分离模块包括多层垂直排列的分离单元,相邻两排分离模块之间设有垂直排泥通道,每个分离单元的出泥口连通就近的垂直排泥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垂直排泥的模块化沉淀分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分离单元为水平设置的管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垂直排泥的模块化沉淀分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分离单元呈等腰三角形,其底边构成所述垂直排泥通道侧壁的一部分,所述垂直排泥通道由相邻两排分离模块中的各层分离单元的底边构成,与水平方向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垂直排泥的模块化沉淀分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层的分离单元,其公用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所述分离单元的底角为20 60°。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垂直排泥的模块化沉淀分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排泥通道截面积占相邻两排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昌明李伟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清泉水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