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排灌水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排灌主管内设置有排水内管,从而通过水流体之间的压力差达成滴灌而不会引起泥沙堵塞管道出水口的排灌水管。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排灌水管,包括圆形的外管,所述外管的底部外壁上设有排灌孔,所述外管的管道内纵向设置有二条至三条排水内管,所述排水内管上端分布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内管的下端穿透外管的排灌孔,其上端固接或抵在外管的管体内壁上。本发明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会发生堵塞情形,而且管道可以用特制的高压水清洁工具,定期做保养清洁,延续排水或灌溉的功能及工作年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滴灌系统中的排灌水管。
技术介绍
现有的排灌水管排水方式都是由水份穿过分布在管壁的疏水孔口,或过滤布的孔隙,来进入去水管道内,再经主去水通道来排出于管道外面。这种方式不仅容易堵塞疏干孔,而且当水份穿过疏水孔口或过滤布时,会带动附着砂泥,在日积月累下,便会将穿过管壁的疏水孔口或过滤布的孔隙堵塞,不能再产生排水作用,但如将在管壁的疏水孔口直径扩大,就会引致去水管的管体抗压强度减少,导致管体破裂,而且当有大粒体积的砂泥,经由扩大后的疏水孔口,来进入管道内时,便会在管道的底部积聚,减少管道的排水面积,也会引致堵塞管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排灌主管内设置有排水内管,从而通过水流体之间的压力差达成滴灌而不会引起泥沙堵塞管道出水口的排灌水管。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排灌水管,包括圆形的外管,所述外管的底部外壁上设有排灌孔,所述外管的管道内纵向设置有二条至三条排水内管,所述排水内管上端分布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内管的下端穿透外管的排灌孔,其上端固接或抵在外管的管体内壁上。本专利技术所述两条或三条排水内管为平行分布排列。本专利技术所述两条或三条排水内管为交叉分布排列。本专利技术所述两条和三条排水内管交叉的中心点为外管的轴心,且两条相邻排水内管之间的夹角均为30至60度。本专利技术所述排水孔设置在排水内管1/2管体高度的位置。本专利技术所述排水内管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本专利技术所述排灌孔为圆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或三角形。本专利技术所述排水内管在外管内等距间隔排列。本专利技术所述外管为塑料管、玻璃管、钢化玻璃管、不锈钢管、铜管、生铁管、陶瓷管、混凝土管或脱胶棉、硅胶、海绵、高吸水性能树胶的复合管。本专利技术所述外管的底部外面设有土工布。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主排灌水管道内的排水内管出入口是设计在底部,当包围管道的泥土充满水份后,管道外水份的水平位置高于在管道内接近中央水平位置的两条至三条排水内管内上端的排灌孔和间隙,因此便产生出由两个不同高低水平位置的落差压力,而此落差压力便会把管道外的水份,被落差压力及渗透力推进入在外管底部的排灌孔中,经过排水内管上端的排水孔和间隙,再推动至主管水道里,经由外管主水道而排流出管道外,从而极不容易发生堵塞的现像。同时,因为在排水过程中,只是利用砂泥的自我过滤作用,落差压力及渗透力将水份渗进入在外管内排水内管底部的排灌孔中,所以在排水运作期间,亦不会有冲水压力的产生。因此自然不会带动大量的砂泥颗粒,进入排灌孔道管内,引发堵塞情形。而且管道可以用特制的高压水清洁工具,定期做保养清洁,延续排水或灌溉的功能及工作年限。本专利技术由于主外管道内有二条至三条排水内管,采用平行或交叉分布的支撑结构,因此外管可以比正常水管承受更多的压力。在缺水的地方用两条至三条排水内管,排水内管上方可抵住或固接,其中一条至两条排水内管可设无孔,以作灌溉之用达至省水、锁水效果。相反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可以用三条排水内管,排水内管上方可抵住或固接,每条排水内管上端设若干小排水孔,以增加排水功能。或可按实际情况交叉互用。当用于灌溉时,多余水份会从小排水管孔排出。若水份未达到排水孔或间隙时,水会自动锁在排水内管内。当外面土壤水份不足时,经过毛细管作用,排水内管内的水会被推回土壤里,从而达到省水效果O附图说明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局部剖开示意图。图2-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2-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局部剖开示意图。图3-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3-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剖面示意图。图3-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底部示意图。图4-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4-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的剖面示意图。图4-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的底部示意图。图5-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图5-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的局部剖开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1、1_2和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排灌水管包括圆形的外管1,外管I的底部外壁上设有排灌孔4,外管I的管道内纵向设置有二条至三条排水内管2,排水内管2在外管内等距间隔排列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间距。排水内管2上端分布设置有排水孔3,排水内管2的下端穿透外管I的排灌孔4,其上端固接或抵在外管I的管体内壁上,这两条或三条排水内管2为平行分布排列或交叉分布排列,其中,交叉分布排列时两条和三条排水内管交叉的中心点为外管的轴心,且两条相邻排水内管之间的夹角均为30至60度。同地,排水孔3设置在排水内管1/2管体高度的位置,可按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排水内管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排灌孔为圆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或三角形。外管I为塑料管、玻璃管、钢化玻璃管、不锈钢管、铜管、生铁管、陶瓷管、混凝土管或脱胶棉、硅胶、海绵、高吸水性能树胶的复合管,可按实际情况放大、缩小或延伸,外管的底部外面设有土工布,由于土工布是由合成纤维通过针刺或编织而成的透水性土工合成材料,其具有优秀的过滤、排水、隔离、加筋、防渗、防护作用,且重量轻、抗拉强度高、渗透性好、耐高温、抗冷冻、耐老化、耐腐蚀,因此,一方面土工布增强了过滤性能,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排灌水管倒置过来即可做为排水管使用。本专利技术由于将排灌水管埋在土地里,当在砂泥中的水份,经过由水压的高低落差作用后,水份便由外管外的高水平位置,经由位于底部的排灌孔,渗透入排水内管,再经排水内管细小的排水孔引入主管中,而在渗透的过程中,水份是经过包围在管道外的土壤及砂泥,才能够渗透入外在排灌孔内,情形就如经过砂泥的自我过滤作用,能够将比较大体积或粒状的土壤砂泥,自我隔滤在底部的外在排灌孔之外。且以上的渗透作用,亦令到包围在管道外的土壤砂泥,不会直接被水份带动,而冲进入外在排灌孔内,引起管道堵塞。而在实验中发现,当水份渗透入排灌孔的孔道时,会发现水份有两段式的较明显分隔,即是水份如夹杂土壤成份较为多的部份,是会停留在排灌孔的孔道内的下游部份,而夹杂土壤成份较为少量的水份,因为受到体积的质量所影响,便会首先进入主引水道内,亦即所有经过内在排灌孔,再流入排水内管上的排水孔引入主水管道中,只会夹杂极细小的土壤份子,不会有附带的大型土壤或砂泥来堵塞管道,而能令排水顺畅。当在管道外的土壤及砂石,经过砂泥的自我过滤作用后,便只有极细微的土壤成份,才能混杂在水份中,而随之一起带进入主水管道中。而带动的强大水流会将细微的土壤冲刷出管道外,因此排灌水管道亦具有自我清洁功能。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的时候,当灌溉水份引进入主管内的排水内管时,灌溉水份的水平位置亦会升高至在管道内,接近排水内管上的排水孔,当管道内水份的水平位置高于排水内管的排水孔的时候,便产生出由两个不同高低水平位置的落差压力,而此落差压力,便会将管道内的灌溉水份,推进入在外管内排水内管接近中央的排水孔内,灌溉水份再利用渗透压力,由主水道经过内在的排水内管的排水孔,引流出排水内管管道底部所开设的外在排灌孔的泥土里,直接让泥土吸收所需要的水份及养分,不必被阳光蒸发及风化灌溉水份,达到节水及定时与定量的环保灌溉目标。而安置在农田里的排灌水管还有另一种用途,便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排灌水管,包括圆形的外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底部外壁上设有排灌孔,所述外管的管道内纵向设置有二条至三条排水内管,所述排水内管上端分布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内管的下端穿透外管的排灌孔,其上端固接或抵在外管的管体内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忠成,
申请(专利权)人:梁忠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